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訪古丨鄧小南:宋人對於意境的追求

  • 由 澎湃線上 發表于 足球
  • 2022-01-30
簡介2 cm現藏於故宮博物院宋人畫作對我們觀察宋代社會文化生活、體悟士人的思維世界很有幫助

諦視是什麼意思

訪古丨鄧小南:宋人對於意境的追求

訪古丨鄧小南:宋人對於意境的追求

宋人對於意境的追求

風雅美學的一個側面

文 / 鄧小南

北京大學歷史學系

1

雅俗兼備

陶晉生先生在其《宋遼金元史新編》中,曾經做過這樣的論斷:

這一時代裡中國人並重理想與現實,兼備雅與俗的口味。就政治和軍事方面而言,尊王攘夷是理想,士人政治和對遼金妥協則是現實;就思想而言,理學家對儒家思想的闡釋是理想,改革家則企圖將理想付諸實踐(偏被理學家反對);就文學藝術而言,詞的典雅和文人畫的意境是理想,而通俗的曲和小說的發達則是適應現實的需要。

陶先生是從不同方面來論證的,我們今天不去討論政治、軍事,僅僅聚焦於宋人的文化生活和思維方式。曾敏行《獨醒雜誌》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元祐初,山谷與東坡、錢穆父同遊京師寶梵寺。飯罷,山谷作草書數紙,東坡甚稱賞之。穆父從旁觀,曰:“魯直之字近於俗。”山谷曰:“何故?”穆父曰:“無他,但未見懷素真跡爾。”山谷心頗疑之,自後不肯為人作草書。

這個小故事,讓我們感覺到當時人對於“雅”“俗”的敏感。不過,總體上看,在宋代趨於平民化的大環境之下,“雅俗兼備”、精緻與俚俗互通,成為時代的突出特點。

訪古丨鄧小南:宋人對於意境的追求

許道寧《漁父圖》(區域性)

絹本水墨,北宋,48。9 cm× 209。6 cm

現藏於美國納爾遜·艾特金斯美術館

文化方面兼通雅俗的風格,應該是受到中唐以來禪宗潛移默化的影響。禪宗強調持平常心,注重“當下”,強調佛法在世間,具有滲透性、普適性,所謂砍柴、擔水無非是道。宋代新儒學的產生,實際上和禪宗的影響有非常直接的關聯。正是在和佛教學說、道教學說相互碰撞、相互衝突,一方面相互排斥另一方面又相互吸納這樣一個過程裡面,新儒學才真正成長起來。

我們看到像《景德傳燈錄》這樣的佛學著述會說:

解道者,行住坐臥無非是道;悟法者,縱橫自在無非是法。

北宋的理學家二程則說:

物物皆有理。如火之所以熱,水之所以寒,至於君臣、父子間皆是理。

當時這些人物從理念上覺得天地之間“無非是道”,行、住、坐、臥,縱橫自在都是道,萬事萬物皆有理。這也像《宋史 道學傳》裡說的,天地之間、“盈覆載之間,無一民一物不被是道之澤”。這個“道”是滲透在民間日常生活裡面、“日用而不知”的。也就是說,新儒學的影響滲透到方方面面,宋代士人的日常生活,包括日常的遊從方式和他們心目中的理念是互動融通的。

這些意識滲透在宋代士人的生活之中。正如揚之水先生所說,在政治生活之外,屬於士人的相對獨立的生活空間,形象愈益鮮明, 容愈益豐富而具體。“宋人從本來屬於日常生活的細節中提煉出高雅的情趣,並且因此為後世奠定了風雅的基調。”在當時,“風雅處處是平常”,生活俗事、民間俗語,都可能有其雅緻趣味,都可以入畫入詩。蘇軾說:“詩須要有為而後作,用事當以故為新,以俗為雅。”黃庭堅也稱:“以俗為雅,以故為新,百戰百勝,如孫吳之兵。”

訪古丨鄧小南:宋人對於意境的追求

《荷蟹圖》

絹本設色,宋,28。4 cm× 28 cm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王安石的六言詩《題西太一宮壁》,回憶往事,平淡中感懷世間滄桑: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東西。

今日重來白首,欲尋陳跡都迷。

黃庭堅《次韻王荊公題西太一宮壁》,也讓讀者感覺到詩人對於是非的回味,對於理趣的追求:

風急啼烏未了,雨來戰蟻方酣。

真是真非安在?人間北看成南。

南宋詩人楊萬里《桂源鋪》詩,被胡適稱作“我最愛讀”的詩作:

萬山不許一溪奔,欄得溪聲日夜喧。

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

這些篇什以高雅的立意、簡樸的語言、習見的俗語,表達出對於哲理的深邃思考。

2

畫作中的意境

雅俗相通,詩書畫也都相通。蘇軾曾經說:詩不能盡,溢而為書,變而為畫。我們講宋代的藝術、美學,今天真正能夠直接“觸控”到的宋人留下的文化痕跡,除去我們熟悉的史籍,就是傳世書畫作品、出土器物和宋代建築。其中,無論書法還是繪畫作品,都蘊含著當時文化精英的學養與情操。

訪古丨鄧小南:宋人對於意境的追求

《聽琴圖》(區域性)

撫琴者為宋徽宗

絹本設色,宋,51。3 cm× 147。2 cm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宋人畫作對我們觀察宋代社會文化生活、體悟士人的思維世界很有幫助。藝術史本來應該是歷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在被人為分開了。當然,歷史學者與藝術史家對畫作的認識角度不同。藝術史家往往是將特定背景下的畫卷“拉”出來,進行聚焦式的情境分析;歷史 學者則傾向於把書畫材料“推”進特定的背景之中,作為觀察時代的一個“視窗”。繪畫中不僅反映生活場景,也存在“政治主題”;畫作可能是權力的顯現,也可能是權力發生作用的一種形式。

當年的創作活動、書畫收藏與欣賞、書帖與畫譜的編纂,本身就可能蘊含著政治的寓意;后妃、臣僚、畫師的藝術才賦,都可能成為一種政治資本。宋代歷來以宮廷繪畫興盛、職業畫家活躍、文人畫思潮形成而著稱。

訪古丨鄧小南:宋人對於意境的追求

趙佶《瑞鶴圖》(區域性)

絹本設色,宋,51。6 cm× 138 cm

現藏於遼寧省博物館

宋代畫作中,有不少是政治宣傳畫,或者展現帝制權威、尊卑秩序,或者渲染聖德祥瑞,或者規諫針破時政,這些都是當時政治生態的鮮活反映,也讓我們注意到透過畫作引導輿論、佔據文化制高點的努力。例如北宋仁宗朝的《觀文鑑古圖》《三朝訓鑑圖》等,就直接服務於朝廷政治目標,用作“帝王學”圖文並茂的教材,同時也被宋人視為了解本朝聖政、祖宗故事的史料。

訪古丨鄧小南:宋人對於意境的追求

《溪山暮雪圖》

絹本設色,南宋,102。1 cm× 91。5 cm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除了與宮廷或朝政相關的繪畫之外, 宋代的地方官員會以畫圖作為告諭民眾的施政手段;處江湖之遠計程車大夫,也會以圖畫或直白或幽約地表達心聲。文人的繪畫及鑑賞、饋贈、收藏等活動,也滲透著構建人際網路的努力。即便看似超脫於政治的文人畫,也是特定政治文化環境導致的結果,體現著對當時政治景況的直接或間接回應。

作為書畫欣賞的外行,從我的角度來觀察,會覺得宋代的畫作,尤其是山水畫,可能呈現著當年畫家“觀天下”的方式和感悟。黃庭堅即將人世間的情景與天下、自然界的江山聯絡起來,他說:人得交遊是風月,天開圖畫即江山。

訪古丨鄧小南:宋人對於意境的追求

蘇軾《枯木怪石圖》

紙本墨筆,宋,26。5 cm× 50。5 cm

這裡所說的“風月”,不僅指美好的景色,更是指心曠神怡的狀態。中國傳統山水畫作,與西方描摹實景的風景畫不同,是“寄情山水”,重在內心情感的流露溝通。士人畫作是文人的業餘消遣,技法無法與專業畫家作品相比,但正因為如此,更便於抒寫他們的襟懷和心聲。

訪古丨鄧小南:宋人對於意境的追求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區域性)

絹本設色,宋,51。5 cm× 1191。5 cm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有學者指出,今人提及畫卷的時候,通常是說“看”畫,但是古人會說“觀”。“觀”是什麼意思呢?《說文》裡說“觀”是一種“諦視”,是指凝視、審視,不是寫生意義上的透視,而是包含了內心體悟的凝視和洞察。山水畫作的“高遠”“深遠”“平遠”,其實是出自作畫者、觀畫者內心對於山川的全景式體驗。這種“觀天下”的方式,反映著他們的“天下觀”。正因為如此,當說到宋畫意境的時候,我們會想到畫境、詩境、心境,這些是貫通彼此、渾然一體的。

3

簡約之美

宋代藝術有很多突出的特點,既有細緻綿密的格調,也有洗練簡約的風韻。比如南宋畫家梁楷的人物畫,有工筆有簡筆,其簡筆畫作體現著“參禪”的興味,率真簡潔,所謂“蕭蕭數筆”“神氣奕奕”。

訪古丨鄧小南:宋人對於意境的追求

梁楷《六祖斫竹圖》

紙本墨筆,南宋,31。8 cm× 73 cm

現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

宋代的瓷器,也滲透著美學素雅簡潔、雋永深沉的古典韻味。宋瓷多為純色,不像後世的瓷器那麼堂皇絢爛,但它帶給我們一種淡雅自然的感覺,開闢了陶瓷美學的新境界。

訪古丨鄧小南:宋人對於意境的追求

景德鎮窯青白釉刻花注壺、溫碗

宋,通高24。3釐米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簡約,是宋代藝術的重要特點之一,在繪畫、瓷器以及其他許多器物上都滲透浸潤著簡約之美。南宋的劉安節在談論國家大政方針時,也提出“王者之治”應該是“至簡而詳,至約而博”的。也就是說,在治國理政方面,士人也認為簡約是值得倡導的合理方式。這種觀念貫徹在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訪古丨鄧小南:宋人對於意境的追求

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盤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當然,以瓷器為例,我們也會看到,和清雅端莊的風範同時並存的,也有粗礪樸拙的器具、淺俗庸常的風格,比如說一些瓷器上寫著“忍”,或者“孝子”“賢妻”這類字樣,這一些器物肯定也為世俗之人所喜愛。

訪古丨鄧小南:宋人對於意境的追求

北宋汝窯 青瓷紙槌瓶

透過許多例項,我們可以看到,當時雅和俗這兩者是並存的,而且某種程度上應該說是融通的。宋人畫作裡有描寫市井生活的畫卷,文學中也有描寫市井生活的作品。這就很生動地體現出貫通於兩宋的文化風情或者說文化特質。

3

多元的融合

如上所述,兩宋時期的社會環境複雜多變,既有承平的歲月,也有戰亂的時期,繁榮輝煌和艱困憂患實際上是交錯並存的。而在這種整體氛圍中,包括士人群體構成的多元,生活內容的多元,思想意識的多元,藝術品位的多元,都成為當時社會的典型現象。一時英傑既有徵戰沙場時的豪邁氣魄、激昂奮發,也有日常生活中的世間柔腸、兒女情懷。

在藝術旨趣上,“雅騷之趣”和“鄭衛之聲”同存,匠師畫和文人畫雙峰並峙,文人作品中不乏世俗關懷,市井作品裡也可能充溢著書卷氣息。種種現象,都呈現出宋人生活中一體多面、雅俗相依的雙重文化性格。

訪古丨鄧小南:宋人對於意境的追求

趙佶《芙蓉錦雞圖》

絹本設色,宋,81。5 cm× 53。6 cm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即便同一人物,也可能在創作實踐中體現出豐富的文化內容、多重的文化性格。以辛棄疾為例,我們知道他的生活頗為坎坷,艱憂中曾有暫時的安寧,他個人的文學作品風格也是多元的,體現出征戰沙場的激昂慷慨,也反映著日常生活中的世間情懷。他有豪放悲涼的詞作,抒寫壯志與內心的憤懣,像“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也有婉約清麗的詞作,勾勒民間生活場景,像“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等等。風格多樣、雅俗互補,在當時人看來並不是件矛盾的事情,反而形成了文化上相互滋養、相互補充的氛圍。

宋名臣孫何在其奏疏《論官制》中向宋真宗提出“雅俗兼資,新舊參列”的原則,認為是“立庶政之根本、提百司之綱紀”的關鍵,也就是說,是制度建設、治國理政的關鍵。由此我們看到,就時人觀念而言,在日常文化生活與政治生活中,雅俗兼備,以簡約帶動詳博, 新制度舊傳統吸納互補,方方面面都是融通的。《朱子語類》裡面記載,南宋時朱熹跟他的學生談話,說:

天地與聖人都一般,精底都從那粗底上發見,道理都從氣上流行。雖至粗底物,無非是道理髮見。天地與聖人皆然。

所以精和粗、理和氣、雅和俗都應該是並列一體,逐漸深化,相互發明的。

訪古丨鄧小南:宋人對於意境的追求

李唐《采薇圖》(區域性)

水墨淡設色,宋,27。2 cm× 90。5 cm

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南宋中期的韓淲在詩作裡稱:“雅俗豈殊調,今古信一時。”南宋後期的文人劉克莊,在《方俊甫小稿》題跋中也說:“若意義高古,雖用俗字亦雅,陳字亦新,閒字亦警。”他們的意思都是說,自古至今,“雅”“俗”二者是可以互相積聚滋養、互相會通的;只要立意高遠, 即能呈現出“點化”的效果。宋代這樣的雅俗情趣,給當時的文壇乃至社會生活帶來了新的氣息、新的趣味和新的活力。

北宋中期的史學家範祖禹曾經說:“古之聖人莫不以好學為先,遊藝為美。”所謂“遊藝為美”,讓我們想到《論語》中記述孔子的話:“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大意是說,要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藉,活動於六藝的範圍中。

“遊於藝”可以說是宋代士人群體活動的方式,是他們從容涵泳的生活態度,是他們浸潤於技藝陶冶的實踐方式,也是他們雅俗兼備的藝術追求與情調意境。他們的文化修養和美學趣味,在“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這一整體的精神追求中,得到了昇華。如朱熹所說,“日用之間本末具舉,而內外交相養矣”。透過這樣的文化涵育,希望達致崇高的人生境界。復古創新並舉,體現著宋人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實踐;雅俗兼備,則關係著宋人融通豐潤的文化意識。

訪古丨鄧小南:宋人對於意境的追求

北宋趙佶《溪山秋色圖》

紙本設色,97x53釐米

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綜上可見,兩宋時期,面對嚴酷的內外挑戰與生活壓力,士人民眾迸發出堅忍頑強的生命力,不懈追求美好生活,創造出豐厚的物質文化財富與感人至深的精神遺產。

前面講到宋代立國的基本環境,這個時代可以說是“生於憂患,長於憂患”的歷史時期;在這個大背景下,宋代的經濟、文化仍然取得了許多成就,這些成就與士人民眾的積極活動分不開。在走向平民化、世俗化、人文化的過程中,士人對自身文化活動的理解,其實是在“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這樣的整體框架下認識的。

推薦閱讀:

[1]鄧廣銘:《宋史十講》,中華書局,2015年

[2]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生活 讀書 新知三聯書店,2014年

[3]朱瑞熙等:《宋遼西夏金社會生活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訪古丨鄧小南:宋人對於意境的追求

出品人丨王成業

編輯丨「私享藝術」全媒體運營中心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