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契訶夫:黑色幽默高手,44歲去世,改寫20世紀戲劇的基調

  • 由 萌橦 發表于 足球
  • 2022-01-14
簡介03 一部《海鷗》,敲開20世紀現代戲劇的大門契訶夫一直追求將現實真實還原,這也體現在他的劇本創作中

契河夫怎麼讀

有這樣一位作家,他身材略高,目光深邃而明亮,他的作品基調憂鬱,但總在最後筆鋒一轉,添上一抹亮色。

他用平凡筆調,寫盡世間不平凡的喜悅與苦痛。

列夫·托爾斯泰對他至高評價:“他是散文中的普希金……他高於我,他是無與倫比的藝術家。”

高爾基說:“他的內心是自由的,從不會按別人的期待而活。”

納博科夫說:“他是俄羅斯典型性格獨一無二的闡述者。”

他一生只有44歲,卻用短暫一生留下470餘部中短篇小說,10餘部戲劇劇本,及4000多封書信。

一位友人說:“他從醒來到入睡,每時每刻都在創作。”

他就是俄羅斯短篇小說巨匠、20世紀現代戲劇的開拓者——

契訶夫

契訶夫:黑色幽默高手,44歲去世,改寫20世紀戲劇的基調

契訶夫的哥哥尼古拉為他畫的肖像

01 初登文壇,用黑色幽默調侃灰暗現實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1860年1月29日出生於俄羅斯南部塔甘羅格市,家中排行老三。

整個童年都籠罩在父親的陰影下,因為他經常打罵妻子和孩子。

契訶夫經常被迫在父親的雜貨店幫忙,稍有不順就是一頓拳打腳踢,小說《萬卡》中描述的那個9歲小男孩,如何被店老闆抓著頭髮用皮帶狠狠抽打,就是他童年的真實寫照。

後來父親為躲債逃到莫斯科,母親和其他兄弟姐妹也陸續離開,只留下契訶夫一人,留在塔甘羅格完成中學學業。

契訶夫:黑色幽默高手,44歲去世,改寫20世紀戲劇的基調

契訶夫家族照,後排左二為契訶夫

獨自留下的三年,他用課餘時間做家教貼補家用,雖然辛苦,但沒了父親的責打和逼迫,生活變得自由而放鬆,三年間他大量閱讀世界名著,這也成為他一生創作的開端。

第一部劇本《沒有父親的人》就創作於這三年,他用文字發洩出內心對父親的強烈牴觸。

他早期作品充滿黑色幽默,不僅諷刺社會現實,也呈現了小人物身上的奴性特點,雖然幽默,卻引人深思,讓人難以發笑。

如《一個文官之死》,講述一位小職員,看戲時不小心對著將軍打了個噴嚏,幾次三番和將軍道歉後鬱鬱寡歡而死。雖然荒誕,卻讓人笑不出來。

《胖子和瘦子》與《變色龍》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講述人在對待權利和平凡時,截然不同的態度轉變。

也有如童話般美好的作品,《玩笑》講述一名恐高的少女,幾次三番和男孩登上山頂向深淵滑下,就為了捕捉風中那句“納嘉,我愛你。”

《在別墅裡》,中年丈夫收到匿名錶白信,到約定地點苦等一天,回家後才得知,是妻子為了打掃房間讓他出門而使用的計謀。

他用學生時代語文老師給他起的滑稽綽號“契洪特”為筆名,以黑色幽默的手法,狠狠將現實調侃了一番。

契訶夫:黑色幽默高手,44歲去世,改寫20世紀戲劇的基調

02 前輩指點,使他的才華不至迷失

因家裡經濟拮据,他在莫斯科大學醫學系畢業後一邊行醫,一邊創作,開始頻繁發表小說。

眾多雜誌中,水平頗高的《花絮》,刊登了他大量作品,主編列依金對他要求嚴格。

他限制每篇小說不能超過一百個句子,而且還要具備幽默感和深刻內涵。

在這樣嚴格的“限制”中,契訶夫把作品精煉到極致,奠定了他簡潔的文風。

他後來給列依金的信中說:

“《花絮》是我的聖水盆,而您是我的教父。”

1885年是契訶夫轉型的一年,一篇風格神似屠格涅夫的《獵人》在文壇引起兩位前輩的關注。

一位是《新時報》主編蘇沃林,他讀了《獵人》後向契訶夫約稿,提出不要再用“契洪特”這個筆名,刊載在《新時報》上的小說《安靈祭》,成為契訶夫第一篇署自己真名的作品,也意味著幽默小品成為過去,作品向內在更深挖掘。

1888年,在蘇沃林的極力推薦下,契訶夫獲得普希金文學獎。

此後一生,契訶夫與蘇沃林通訊頻繁,蘇沃林於契訶夫來說亦師亦友,總能在創作與生活上給他建議和幫助。

因《獵人》而關注契訶夫的另一位前輩資歷更高,是俄羅斯自由主義派作家格利戈羅維奇。

他親自給契訶夫寫信,高度讚揚他對人物和景物的真實描寫,也對他提出非常有力度的建議——

“尊重您難得的天賦,請丟開那種趕時間的寫作吧!”

26歲的契訶夫,收到文壇前輩的來信激動萬分,他聽從指點:要尊重才華,提高責任感,不再追求速度,而是讓作品更有分量。

《苦惱》的嘆息與迷茫,《草原》的恢弘與氣魄,《薩哈林島遊記》的觸目驚心,都體現了他對人性與現實的深度思考。

他的創作速度慢了下來,1885年129篇,1886年112篇,1887年66篇,1888年只有12篇。

他聽取前輩意見,認真雕琢作品的精神,都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學習。

契訶夫:黑色幽默高手,44歲去世,改寫20世紀戲劇的基調

03 一部《海鷗》,敲開20世紀現代戲劇的大門

契訶夫一直追求將現實真實還原,這也體現在他的劇本創作中。

《海鷗》,打破傳統戲劇的三幕結構,設計成四幕劇,不再刻意追求高潮居中,而是將戲劇轉折點設定在結尾,中間更多呈現生活化和平凡化;大段臺詞加入哲理性思考,使內容更加深刻。

高爾基稱他的戲劇新形式是一個

“激動人心和深思熟慮的象徵”

但和歷史上諸多變革一樣,新形式初登場時並不被接受。

1896年10月17日,《海鷗》在彼得堡皇家劇院首演失利,劇場中充滿倒喝聲,劇評人稱“這是野雞,不是海鷗。”

就連列夫·托爾斯泰都說,你是位小說高手,但別在劇本上浪費時間了。

當晚,契訶夫獨自坐在寒冷街頭,心中充斥著灰心與孤獨,他寫信給蘇沃林,說以後再也不寫劇本了。

但《海鷗》深得劇作家丹欽科喜愛,他聲稱,都是導演和演員根本不理解劇本才搞砸了,他給契訶夫寫信懇請重排《海鷗》,接連幾封都沒有回信,他決定下一封還不回,就登門拜訪,直到契訶夫同意為止。

他的誠意終於打動契訶夫,1898年12月17日,在新建的莫斯科藝術劇院,上演了重新編排的《海鷗》。

演出中,一陣接一陣巨浪般的掌聲充斥全場,觀眾要求劇作者出場,但此時契訶夫正因肺結核在雅爾塔養病,觀眾讓丹欽科馬上給他發電報,以示喜愛之情。

這部《海鷗》大膽採用靜場、大段獨白等形式,打破舊的戲劇法則,將戲劇形式推向新紀元,成為20世紀現代戲劇的開端,契訶夫也被看作是現代戲劇的開拓者。

“一隻展翅飛翔的海鷗成了莫斯科藝術劇院的院徽,一個演出造就一家劇院,也拯救了一個劇作家,這在世界戲劇史上也是極為罕見的。”——童道明《契訶夫傳》

契訶夫:黑色幽默高手,44歲去世,改寫20世紀戲劇的基調

結語

1904年7月15日,契訶夫病逝與療養途中,他一生短暫,多數時間受苦難和疾病的折磨,但他沒有放棄,而是化坎坷為泉源,不斷向下,向自我的深處,探索生命的意義。

他的作品基調雖以憂鬱居多,但總會在結尾展現一抹美麗的希望。

正如他自己所說:

“人的一切都應該是美麗的:無論是面孔,還是衣裳,還是心靈,還是思想。”

雖然已過百餘年,但他作品中處處對人性閃現的美好向往,仍然值得我們去追求和探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