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約翰·列儂與小野洋子:我能拯救這個世界嗎

  • 由 鳳凰壹力 發表于 足球
  • 2022-01-08
簡介列儂和小野洋子讓人把錄影機搬到他們的房間裡並於1969年6月1日與所有在場的人一起錄製了《給和平一次機會》這首歌曲

列儂是什麼意思

想象一下,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和平之中。​——約翰·列儂

你一個人做夢,那只是一個夢而已。你與別人有著共同的夢想,那將成為現實。——小野洋子

約翰·列儂與小野洋子:我能拯救這個世界嗎

1969年3月20日,在小野洋子的離婚判決生效幾周後,列儂與她在直布羅陀成婚了。他們早已定好在何處何時舉辦婚禮的計劃,打算乘一艘渡船前往法國或直達巴黎。但這一計劃因行政當局的反對而泡湯了。這時披頭士樂隊的助手彼得·波朗想出了一個主意,兩人可以繞道前往英國管理的直布羅陀舉行婚禮。於是列儂和小野洋子在當地的民政局舉行了十分鐘的結婚儀式。兩人都身著白色服裝說了“是”。他們還手持結婚證書在那塊著名的岩石前拍照。這時,一陣陣柔和的微風輕輕地吹拂著列儂的長髮和濃密的鬍鬚,也掠過小野洋子的一頭秀髮。他們在直布羅陀僅逗留了幾十分鐘,便立刻飛回了巴黎。列儂和小野洋子知道,全世界都目不轉睛地盯著他們。

約翰·列儂與小野洋子:我能拯救這個世界嗎

是列儂還是小野洋子想出了將這一蜜月作為一次和平運動來慶祝的主意,迄今為止難以斷定。但無可爭議的是,他們兩人以一種讓人印象深刻的一致性推動了和平運動的發展。正如一些和平運動的積極分子所希望的那樣,列儂藉助自己作為披頭士樂隊成員的知名度,使公眾關注和平主義運動,從而有助於這一運動的發展。在那個《愛之夏季》裡,一些理念已在醞釀之中,

《一切皆有可能》和《動手吧》這兩首歌曲就表現了這些理念。列儂也很快就要把這些理念轉變成實踐了。

約翰·列儂與小野洋子:我能拯救這個世界嗎

約翰·列儂與小野洋子:我能拯救這個世界嗎

1969年3月25日,列儂和小野洋子在阿姆斯特丹開啟了“床上和平運動”:在希爾頓酒店的套間裡,除了一張床,沒有任何其他傢俱,這對新婚夫婦身穿白色的睡袍躺在床上整整七天,接受圍坐在他們床前的記者、朋友以及藝術家們的來訪和訪談。

約翰·列儂與小野洋子:我能拯救這個世界嗎

列儂說:“我們都是基督,但我們又都是希特勒。”基督如果今天降臨世界,他也會利用如收音機、電視、報紙和唱片這樣的現代媒體。列儂大聲疾呼:“讓我們利用這些媒體吧!”記者們當然十分願意利用這些媒體,但他們並沒有將列儂和小野洋子所表述的真實含義傳達給大家,大多數記者其實對兩人所體現的和平意願毫無興趣,而只是關心如何獲得有賣相的新聞故事。這兩個社會名流的私人之旅正好是他們所尋求的目標,這可比對世界和平的抽象呼籲有價值多了。於是有關列儂和小野洋子的報道便演變成嘲笑和諷刺的滾滾洪流,針對兩人的調笑所獲得的關注遠遠超過他們對和平的呼籲。但列儂和小野洋子對此心知肚明,他們願意承受這一切,把這一切當作成為家喻戶曉人物的代價。

約翰·列儂與小野洋子:我能拯救這個世界嗎

列儂和小野洋子用玩笑來回答外界的反應。在3月31日這一天他們在維也納的沙赫賓館再次舉辦“床上和平運動”。這一次他們坐在一塊巨大的床單下,用這塊床單來象徵一個口袋。兩人把自己藏在床單下,以便在記者採訪時無法見到他們,而是隻能聽到聲音,從而達到隱藏人體、只傳遞話語資訊的目的。一位名叫安德烈·海勒的青年記者當時也在場,他後來成為一名著名的歌手和行為藝術家。安德烈·海勒問他們兩人為何要這樣做,列儂從那塊床單下回答道:“我們相信,這才是真正的交流。”“床上和平運動”也是對指責他們只想賺取名聲說法的迴應。但幾乎無人理會他們的說法,公眾對他們已有固定看法,而他們兩人的幽默也難以撼動這一看法。

約翰·列儂與小野洋子:我能拯救這個世界嗎

單獨個人如何能拯救世界?其實單獨的個人幾乎無法達到這一點。就算有幾個人一起努力也於事無補。但如果有很多人一起懷有善良的意願,並行動起來,便可以推動事物的發展。毫無疑問,兩個人無力拯救這個世界,列儂和小野洋子也知道這一點。也正因如此,他們才呼籲所有人加入他們的行列,為和平而行動。列儂和小野洋子的行動實際上與那些胸前畫上標語口號呼籲和平和寬容的理想主義者如出一轍。對他們的訴求人人都點頭稱是,但他們也如同風車前的堂吉訶德一樣,是在與不可戰勝的東西相對抗。他們所遭受到的嘲諷常常來自於那些膽怯軟弱者之口。列儂和小野洋子這樣的理想主義者其實早已習慣在公眾前拋頭露面,對他們想滿足自己虛榮心的指責和懷疑,兩人也早已習以為常了。另一方面,列儂和小野洋子也意識到,他們的知名度也對自己的內心訴求產生了負面影響。他們唯一能做的事情便是積極努力地完成更多的事情,使自己超越一個凡夫俗子的拘囿。這一點特別適合列儂。他反覆強調他所做的一切絕非是為了提高知名度,他已經到達了名譽的頂峰。他也知道,和平運動也可能損害他的個人形象,但他並不在乎這些。“我們準備好作為一群小丑站立在世界前面。如果這樣做有利於世界和平的話,我們願意這樣做。”他還說:“如果每個人面帶微笑地想起我們,那對我而言真是再好不過的了。”

約翰·列儂與小野洋子:我能拯救這個世界嗎

在這個瘋狂的一週裡,列儂又完成了一首歌曲的創作。他請保羅·麥卡特尼和他一起把這首歌曲錄製下來。他想用這首歌曲來反擊針對他和小野洋子的敵意。林戈·斯塔爾和喬治·哈里森此時不在倫敦,於是列儂和保羅·麥卡特尼便在1969年4月14日錄製了《列儂和小野的歌謠》這首歌曲。這也是披頭士樂隊解散前在英國的最後一首冠軍單曲。這幾句歌詞也給他們招來了不少的憤怒:“基督你可知道,一切都不容易,一切都很艱辛。不可避免,他們將把我釘在十字架上。”

約翰·列儂與小野洋子:我能拯救這個世界嗎

《列儂和小野的歌謠》在5月底發行後,兩人又在蒙特利爾的伊麗莎白女王酒店再次舉行了“床上和平運動”。列儂和小野洋子接受了大量來自美國的電話採訪,列儂也希望自己的行動能夠對美國人的觀念產生影響。當有人問到為何他不在美國舉行“床上和平運動”時,他回答說:“因為我不想被射殺。”在蒙特利爾舉行“床上和平運動”時,列儂創作了《給和平一個機會》的歌曲。一位記者曾問列儂和小野洋子,他們這樣做的目的何在。列儂回答道:“我們能說的就是,給和平一個機會。”對這一問題的回答給列儂帶來了創作這首歌曲的靈感。列儂和小野洋子讓人把錄影機搬到他們的房間裡並於1969年6月1日與所有在場的人一起錄製了《給和平一次機會》這首歌曲。大家唱著、跳著,歡呼鼓掌,以這種方式結束了這次和平運動的最後一天。

約翰·列儂與小野洋子:我能拯救這個世界嗎

列儂和小野洋子成為後來那些積極投入正義事業的明星和著名人物的先驅。但在20世紀60年代末他們這樣的行為還被看作異乎尋常。對列儂而言,和平運動對他大有裨益。透過和平運動,他擺脫了披頭士樂隊成員這一光環的拘束。小野洋子對此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她一再受到使披頭士樂隊四分五裂、各行其是的指責。其實在小野洋子進入列儂的生活之前,披頭士就已經開始處於瓦解的前夕了。

約翰·列儂與小野洋子:我能拯救這個世界嗎

列儂投身於和平運動,其目的在於實現那些所有人都認為重要但又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標。作為一個披頭士,他早已知道人們把他當作非同尋常的人物而會對他所唱的歌和所說的事進行一番思考,會仔細分析他的每一句話,並對他的表述產生巨大的反響。例如在1966年,在一次記者採訪時,他說披頭士的追隨者比耶穌基督的追隨者還要多,披頭士比耶穌基督還出名。聽到這一採訪後,美國南部城市一些狂熱的基督教徒將披頭士的唱片付之一炬。列儂想,如果他的話竟然會有這樣的效果,為何不為人類的善事發聲呢?

約翰·列儂與小野洋子:我能拯救這個世界嗎

小野洋子投身和平運動同樣不是為了藉此名揚天下。她與列儂的愛情關係已把她的知名度推到了無與倫比的高度。當然她也希望透過和平運動使外界將她看作一位藝術家,而非僅僅是列儂的妻子。對她而言,藝術作為與外界的交流的表達工具至關重要。對西方社會而言,20世紀60年代末已充滿了社會變革的氣息。在對生活的感知、社會經驗和人際關係等方面,人與人之間的界限有了新的界定。約翰·肯尼迪在20世紀60年代初提出的“新邊疆”的口號喚起了建立一個新的、公平社會的希望。更多的人熱情洋溢地投入到了婦女解放和消除種族主義的運動之中。使用避孕藥、嬉皮士運動、吸毒等新的社會現象都打破了原有的社會禁忌和舊有的各種社會界限。這一切都在音樂中得到了共鳴,而音樂也為這些新的社會現象提供了推動力。正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披頭士應運而生併發揮了巨大的魔力。這一時代的核心使命是愛,披頭士樂隊的核心使命也是愛,但這一使命並未完成。世界並未很快變成一個人們所期盼那樣的美好世界,不可否認,在很多領域社會變得更加開放和自由了 。

約翰·列儂與小野洋子:我能拯救這個世界嗎

本文摘選自以下圖書,內容有刪節改動

改變世界的邂逅

  

—— 時光列車上的柏拉圖與夢露

約翰·列儂與小野洋子:我能拯救這個世界嗎

〔德國〕赫爾格·黑塞著華少庠譯北京聯合出版公司鳳凰壹力

  古今非凡人物的十五次邂逅

  加快人類文明的前進歷程

哲學與信仰、政治與經濟,戰爭與和平,科技與藝術……這些關乎人類社會過去、現在及未來的重大命題,始終總在鞭策我們去思索和探究,本書擷取世界歷史長河中十五對著名人物的邂逅,展示他們所給出的答案。

作者簡介

赫爾格·黑塞(1963—),德國自由撰稿人、編劇和記者,主要從事歷史、文化和經濟方面的研究。他的著作《我既然站在這裡,就別無選擇》於2007 年被德國《那時》(Damals)雜誌評為娛樂類歷史年度書籍,被翻譯成14 種語言。

譯者簡介

華少庠,博士,教授。1958年生於四川成都。他先後任教於四川大學外語學院和西南交通大學外語學院德語系,曾發表出版過多篇論文和翻譯作品。

內容簡介

馬基雅維利與達·芬奇相遇時,關於權力他們談了些什麼?米勒與夢露的愛情悲劇中有沒有現代人的完美主義傾向?從亞里士多德和柏拉圖,到溫斯頓·丘吉爾和查理·卓別林,再到約翰·列儂和小野洋子…… 這些世界歷史上的傑出人物都曾有過不同凡響的相遇與相知,充滿了激情、希望與哲思,對人生意義、社會道德、科學信仰等思索與拷問啟迪了後人,給人類社會的發展提供了方向。本書擷取了世界歷史長河中十五對傑出人物的相遇故事,透過客觀優美的敘述展示出他們的邂逅對關於人類的重要問題所給出的答案。

|如有版權相關問題可聯絡後臺處理|

★ 鳳凰壹力|極致閱讀體驗創造者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