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歐瑪爾•海亞姆的三個世界

  • 由 賽先生 發表于 足球
  • 2021-12-31
簡介——波斯諺語撰文 | 蔡天新01 身體的世界歐瑪爾· 海亞姆肖像11世紀最傑出的數學家是波斯人歐瑪爾·海亞姆(Omar Khayyam, 1048-1131),他也是享譽世界的詩人

尤蘇夫阿拉伯語怎麼說

歐瑪爾•海亞姆的三個世界

歐瑪爾•海亞姆的三個世界

伊朗內沙布林 Khayyam 花園中的 Omar Khayyam 雕像。Omar Khayyam 陵墓是一座現代的白色大理石紀念碑。圖源:ArefBarahuie

伊斯法罕,世界的一半。——波斯諺語

撰文 | 蔡天新

01 身體的世界

歐瑪爾•海亞姆的三個世界

歐瑪爾· 海亞姆肖像

11世紀最傑出的數學家是波斯人歐瑪爾·海亞姆

(Omar Khayyam, 1048-1131)

,他也是享譽世界的詩人。歐瑪爾·海亞姆的故鄉霍拉桑

(Khorasan)

是一個歷史地名,它的另一箇中文譯名是呼羅珊。這個詞在波斯語裡的含義是“太陽之地”,意即東方。

如今霍拉桑只是伊朗東北部的一個省份

(其省會城市馬什哈德是什葉派穆斯林的朝聖之地)

,以製作圖案精美的手織地毯聞名。但在從前,它所包含的地域卻要寬廣許多,除了霍拉桑省以外,還包括土庫曼南部和阿富汗北部的廣大地區;確切地說,北面從裡海到阿姆河,南面從伊朗中部沙漠的邊緣到阿富汗的興都庫什山脈。有些阿拉伯地理學家甚至認為,該地區一直延伸至印度邊界。

歐瑪爾·海亞姆的足跡則超出了霍拉桑的地域範圍,他向北到達了烏茲別克的中心城市撒馬爾罕,向南直抵伊朗高原上的伊斯法罕,甚至阿拉伯半島的西端——麥加。

歐瑪爾•海亞姆的三個世界

海亞姆的生活軌跡

作為一個數學家,海亞姆生活過的國家之多

(依照今天的行政劃分是五個)

恐怕只有古希臘的畢達哥拉斯可以相比,後者居留過的地方包括希臘、黎巴嫩、埃及、伊拉克和義大利。海亞姆之所以能雲遊四方,恐怕與他出身於手工藝人家庭有關,也得益於伊斯蘭的勢力範圍之廣。

1048年5月18日,海亞姆出生在古絲綢之路上的內沙布林,如今它是一座只有十幾萬人的小城,離開馬什哈德僅70多公里,以製陶藝術聞名。他先在家鄉,後在阿富汗北部小鎮巴爾赫接受教育,巴爾赫位於喀布林西北約三百公里處,離開他的故鄉有千里之遙。歐瑪爾的父親是一位手工藝人,他經常率領全家從一座城市遷移到另一座城市,“海亞姆”名字的含義就是“帳篷製作者”。可是,由於時局動亂,海亞姆自述“我不能集中精力去學習代數學,時局的變亂阻礙著我。”

(《代數學》序言)

。儘管如此,他寫出了頗有價值的《算術問題》和一本關於音樂的小冊子。

大約在1070年前後,20歲出頭的海亞姆離家遠行,他向北來到中亞最古老城市之一的撒馬爾罕。曾被亞歷山大大帝征服的撒馬爾罕那會兒正處於

(土耳其)

突厥人的統治之下,其時“一代梟雄”成吉思汗和義大利旅行者馬可·波羅均未出世,他們後來從不同的方向以不同的方式踏上這塊土地。海亞姆來此是應當地一位有政治地位和影響的大學者的邀請,他在主人的庇護下,安心從事數學研究,完成了代數學的重要發現,包括三次方程的幾何解法,這在當時算最深奧、最前沿的數學了。依據這些成就,海亞姆完成了一部代數著作《還原與對消問題的論證》,後人簡稱為《代數學》,他也因此成名。

不久,海亞姆應塞爾柱王朝第三代蘇丹馬利克沙的邀請,西行至都城伊斯法罕,在那裡主持天文觀測並進行曆法改革,並受命在該城修建一座天文臺。伊斯法罕是今天伊朗僅次於首都德黑蘭的第二大城市,有一百多萬人口,以宏偉的清真寺、大廣場、水渠、林蔭道和橋樑聞名

(這一景象在我於公元2004年夏末抵達時依稀可辯)

。除了塞爾柱王朝以外,波斯帝國的國王阿拔斯一世也曾定都此城,使其成為17世紀世界上最美麗動人的城市。有一句波斯諺語流傳至今,“伊斯法罕:世界的一半”。

馬利克沙是塞爾柱王朝最著名的蘇丹,1072年,年僅17歲的他便繼承了王位,得到了老丞相穆爾克的鼎立輔助。馬利克沙在位期間,繼承了父親的事業,征服了上美索不達米亞和亞塞拜然的藩主,吞併了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土地,並控制了麥加、麥地那、葉門和波斯灣地區。據說他的一支軍隊抵達並控制了君士坦丁堡對岸的尼西亞,拜占庭帝國遂遣使向西方求救,於是才有了幾年以後十字軍的首次東征。與此同時,國內的人民安居樂業,蘇丹本人對文學、藝術和科學均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他廣邀並善待學者和藝術家,興辦教育,發展科學和文化事業。

歐瑪爾•海亞姆的三個世界

電影裡的海亞姆和馬利克沙王子

在歷史學家看來,馬利克沙統治下的伊斯法罕以金光燦爛的清真寺、歐瑪爾·海亞姆的詩篇和對曆法的改革聞名,其中後兩項與海亞姆直接有關。無疑這是海亞姆一生最安謐的時期,他僅擔任伊斯法罕天文臺臺長就達18年之久。遺憾的是,到了1092年,馬利克沙的兄弟、霍拉桑總督發動了叛亂,派人謀殺了穆爾克,蘇丹隨後也

(在巴格達)

突然去世,塞爾柱王朝急劇衰退了。馬利克沙的第二任妻子接收了政權,她對海亞姆很不友善,撤消了對天文臺的資助,曆法改革難以繼續,研究工作也被迫停止。可是,海亞姆仍留了下來,他試圖說服和等待統治者回心轉意。

大約在1096年,馬利克沙的第三個兒子桑賈爾成為塞爾柱王朝的末代蘇丹,此時帝國的疆土早已經收縮,他更像是霍拉桑的君主了。儘管成年以後,桑賈爾也曾征服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河間地帶,併到達印度邊境,但最後仍兵敗撒馬爾罕。1118年,他不得不遷都至北方的梅爾夫,那是中亞細亞的一座古城,其遺址位於今天土庫曼的省會城市馬雷。海亞姆也隨同前往,在那裡他與他的弟子們合寫了一部著作《智慧的天平》,用數學方法探討如何利用金屬比重確定合金的成分,這個問題起源於阿基米德。

晚年的海亞姆獨自一人返回了故鄉內沙布林,招收了幾個弟子,並間或為宮廷預測未來事件

(梅爾夫離開內沙布林不遠)

。海亞姆終生未娶,既沒有子女,也沒有遺產,他死後,他的學生將其安葬在郊外的桃樹和梨樹下面。海亞姆的四行詩在19世紀中葉被譯成英文以後,他作為詩人的名聲傳遍了世界,至今他的《魯拜集》已有幾十個國家的一百多種版本問世。為了紀念海亞姆,1934年,由多國集資,在他的故鄉修建了一座高大的陵墓。海亞姆紀念碑是一座結構複雜的幾何體建築,四周圍繞著八塊尖尖的稜形,稜形內部鑲嵌著伊斯蘭的美麗花紋。

歐瑪爾•海亞姆的三個世界

內沙布林的海亞姆紀念碑

02 智力的世界

海亞姆早期的數學著作已經散失,僅《算術問題》的封面和幾片殘頁儲存在荷蘭的萊頓大學。幸運的是,他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代數學》流傳下來了。1851年,此書被F·韋普克從阿拉伯文翻譯成了法文,書名叫《歐瑪爾·海亞姆代數學》,雖然沒趕上12世紀的翻譯時代,但比他的詩集《魯拜集》的英文版還是早了八年。1931年,在海亞姆誕辰八百週年之際,由D·S·卡西爾英譯的校訂本《歐瑪爾·海亞姆代數學》也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了。我們今天對海亞姆數學工作的瞭解,主要是基於這部書的譯本。

在《代數學》的開頭,海亞姆首先提到了《算術問題》裡的一些結果。“印度人有他們自己開平方、開立方的方法,……我寫過一本書,證明他們的方法是正確的。我並加以推廣,可以求平方的平方、平方的立方、立方的立方等高次方根。這些代數的證明僅僅以《原本》裡的代數部分為依據。”這裡海亞姆提到他寫的書應該是指《算術問題》,而《原本》即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這部希臘數學名著在9世紀就被譯成阿拉伯文,而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和明代學者徐光啟合作把它部分譯成中文已經是17世紀的事情了。

海亞姆所瞭解的“印度演算法”主要來源於兩部早期的阿拉伯著作《印度計算原理》和《印度計算必備》,然而,由於他早年生活在連線中亞和中國的古絲綢之路上,很可能也受到了中國數學的影響和啟發。在至遲於公元前1世紀就已問世的中國古代數學名著《九章算術》裡,給出了開平方和開立方的一整套法則。在現存的阿拉伯文獻中,最早系統地給出自然數開高次方一般法則的是13世紀納西爾丁編撰的《算板與沙盤算術方法整合》。書中沒有說明這個方法的出處,但由於作者熟悉海亞姆的工作,因此數學史家推測,極有可能出自海亞姆。可是,由於《算術問題》失傳,這一點已無法得到證實。

海亞姆在數學上最大的成就是用圓錐曲線解三次方程,這也是中世紀阿拉伯數學家最值得稱道的工作。所謂圓錐曲線就是我們中學裡學到過的橢圓

(包括圓)

、雙曲線和拋物線,可以透過圓錐與平面相交而得。說起解三次方程,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臘的倍立方體問題,即求作一立方體,使其體積等於已知立方體的兩倍,轉化成方程就成了x3=2a3。公元前4世紀,柏拉圖學派的門內赫莫斯發現了圓錐曲線,將上述解方程問題轉化為求兩條拋物線的交點,或一條拋物線與一條雙曲線的交點。這類問題引起了伊斯蘭數學家極大的興趣,海亞姆的功勞在於,他考慮了三次方程的所有形式,並一一予以解答。

具體來說,海亞姆把三次方程分成14類,其中缺一、二次項的1類,只缺一次項或二次項的各3類,不缺項的7類,然後透過兩條圓錐曲線的交點來確定它們的根。以方程x3+ax=b為例,它可以改寫成x3+c2x=c2h,在海亞姆看來,這個方程恰好是拋物線x2=cy和半圓周y2=x(h-x)交點C

(如圖)

的橫座標x,因為從後兩式消去y,就得到了前面的方程。不過,海亞姆在敘述這個解法時全部採用文字,沒有方程的形式,讓讀者理解起來非常不易,這也是阿拉伯數學

(就如同古代中國數學一樣)

後來難以進一步發展的原因之一。

歐瑪爾•海亞姆的三個世界

三次方程的幾何解圖例

海亞姆也嘗試過三次方程的算術

(代數)

解法,卻沒有成功。但他在《代數學》中預見到,“對於那些不含常數項、一次項或二次項的方程,或許後人能夠給出算術解法。”五個世紀以後,三次和四次方程的一般代數解法才由義大利數學家給出。而五次或五次以上方程的一般解法,則在19世紀被挪威數學家阿貝爾證明是不存在的。值得一提的是,解方程在歐洲的進展並不順利。義大利幾位數學家因為搶奪三次和四次方程的發明權鬧得不可開交,甚至到了反目成仇的地步,而阿貝爾的工作至死都沒有被同時代的數學家認可。

在幾何學領域,海亞姆也有兩項貢獻,其一是在比和比例問題上提出新的見解,其二便是對平行公理的批判性論述和論證。自從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傳入伊斯蘭國家以後,第五公設就引起數學家們的注意。所謂第五公設是這樣一條公理,“如果一直線和兩直線相交,所構成的兩個內角之和小於兩直角,那麼,把這兩條直線延長,它們一定在那兩內角的一側相交。”這條公理無論在敘述和內容方面都比歐氏提出的其他四條公設複雜,而且也不是那麼顯而易見,人們自然要產生證明它或用其他形式替代的慾望。需要指出的是,18世紀的蘇格蘭數學家普萊菲爾將其簡化為如今的形式,即過直線外一點能且只能作一條平行線與此直線平行,但仍然不那麼自明。

1077年,海亞姆在伊斯法罕撰寫了一部新書,書名就叫《辯明歐幾里得幾何公理中的難點》,他試圖用前四條公設推出第五公設。海亞姆考察了四邊形ABCD,如圖所示,假設角A和角B均為直角,線段CA和DB長度相等。由對稱性,角C和角D相等。海亞姆意識到,要推出第五公設,只需證明角C和角D均為直角。為此,他先後假設這兩個角為鈍角、銳角。試圖從中匯出矛盾。有意思的是,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與19世紀才誕生的非歐幾何學有著密切的聯絡。事實上,假設前兩種情況為真,就可以直接匯出非歐幾何學,後者是現代數學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歐瑪爾•海亞姆的三個世界

用以證明平行公設的四邊形

遺憾的是,海亞姆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的論證註定也是有缺陷的。他所證明的是,平行公設可以用下述假設來替換:如果兩條直線越來越接近,那麼它們必定在這個方向上相交。值得一提的是,非歐幾何學發明人之一、俄國人羅巴切夫斯基也生活在遠離西方文明的喀山。喀山是少數民族聚集的韃靼自治共和國的首府,與伊斯法罕同處於東經50度附近,只不過喀山在裡海的北面,而伊斯法罕在裡海的南面。儘管海亞姆沒有能夠證明平行公設,但他的方法透過納西爾丁的著作影響了後來的西方數學家,其中包括17世紀的英國人、牛頓的直接前輩——沃利斯。

除了數學研究以外,海亞姆在伊斯法罕還領導一批天文學家編制了天文表,並以庇護人的名字命名之,即《馬利克沙天文表》,現在只有一小部分流傳下來,其中包括黃道座標表和一百顆最亮的星辰。比製作天文表更重要的是曆法改革,自公元前1世紀以來,波斯人便使用瑣羅亞斯德教

(創立於公元前7世紀)

的陽曆,將一年分成12月365天。阿拉伯人征服以後,被迫改用回曆,即和中國的陰曆一樣:大月30天,小月29天,全年354天。不同的是,陰曆有閏月,因而與寒暑保持一致;而回歷主要為宗教服務,每30年才加11個閏日,對農業極為不利,盛夏有時在6月,有時在1月。

歐瑪爾•海亞姆的三個世界

伊斯法罕的古建築,作者攝。

馬克利沙執政時,波斯人已經重新啟用陽曆,他在伊斯法罕設立天文臺,並要求進行曆法改革。海亞姆提出,在平年365天的基礎上,33年閏8日。如此一來,一年就成了365又8/33天,與實際的迴歸年

(地球繞太陽自轉一圈所用時間)

誤差不到20秒,即每4460天才相差一天,比國際上現行普遍使用的公曆

(又稱格里曆,400年閏97日,1582年由羅馬教皇格里高利頒佈,但非天主教國家如英、美、俄、中等國遲至到18、19甚或20世紀才開始實行)

還要精確,後者每3333年相差一天。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把迴歸年的小數部分按數學的連分數展開,其漸近分數分別為

1/4,7/29,8/33,31/128,132/545,……

第一個分數1/4相當於四年閏一日,對應於古羅馬獨裁者凱撒頒佈的儒略年,每128年就有一天誤差。海亞姆的歷法對應的是第三個分數,即8/33。由此可見,海亞姆制訂的歷法包含了最精確的數學內涵,如果限定週期少於128年,則33年閏8日是最好可能的選擇。他以1079年3月16日為起點,取名“馬利克紀年”,可惜隨著庇護人的去世,曆法工作半途夭折了,而那個時候世界各國使用的陽曆誤差已多達十幾天了。海亞姆感到無奈,他在一首四行詩中發出了這樣的嘆息

(《魯拜集》第57首,筆者試譯,下同)

啊,人們說我的推算高明

糾正了時間,把年份算準

可誰知道那只是從舊曆中消去

未卜的明天和已逝的昨日

歐瑪爾•海亞姆的三個世界

企鵝版《魯拜集》封面

他不是新聞人物——至少生前不是——因此並非家喻戶曉。但是在全世界數學家眼中,他是殿堂級的人物,名叫亞歷山大·格羅滕迪克

(Alexandre Grothendieck)

格羅滕迪克於2014年11月13日辭世。法國總統奧朗德在悼詞中稱讚他為“當代最偉大的數學家之一”。英國《每日電訊報》在訃告中評價說:“他是20世紀後半葉最偉大的純粹數學家。他的名字在數學家中所贏得的尊敬,就像愛因斯坦的名字在物理學家中所贏得的尊敬一樣崇高”。

03 精神的世界

如果海亞姆僅僅是個數學家和天文學家

(據說他還精通醫術,兼任蘇丹的太醫)

,那他很可能不會終身獨居,雖然他的後輩同行笛卡爾、帕斯卡爾、斯賓諾莎、牛頓和萊布尼茨等也不曾結婚。這幾位西方智者在從事科學研究之餘,均把自己的精神獻給宗教或哲學。海亞姆在潛心科學王國的同時,也悄悄地把自己的思想記錄下來,但卻以詩歌的形式。

不同的是,他的作品因為不合時宜,很有可能在初次展示以後便收了起來。或者,由於他的身份是數學家和天文學家,被人們忽略了。事實上,儘管對海亞姆創作的詩歌數量意見不一,後世學者們一致認定,他並不囿於伊斯蘭宣揚的真主創造世界這一觀點,因此,他不討正統的穆斯林喜歡。

歐瑪爾•海亞姆的三個世界

故鄉內沙布林的海亞姆塑像

要談論海亞姆的詩歌,必須要先了解波斯的文學傳統。公元651年,阿拉伯人摧毀了古伊朗最後一個王朝——薩珊,把波斯置於政教合一的哈里發的版圖內,伊斯蘭教取代了瑣羅亞斯德教,阿拉伯語成了官方語言。但波斯民間卻產生了新的語言——現代波斯語,他是古波斯語即巴列維語的變體,經過演變,用阿拉伯字母書寫並引進了阿拉伯語詞彙。運用現代波斯語進行創作的文學,就是波斯文學。波斯文學崛起的地方正好是海亞姆的故鄉——霍拉桑,之後,在地中海東岸、中亞細亞、高加索地區、阿富汗和北印度也相繼出現了著名的波斯語詩人和作家。

不僅如此,在被阿拉伯人佔領幾個世紀以後,在遠離阿拉伯半島的地方又出現了一個波斯人的王朝——薩曼,其疆域包括霍拉桑和河間地帶。在塞爾柱人到來之前,已經有將近兩百年的自由發展和工商業的繁榮,主要城市撒馬爾罕成為學術和詩歌、藝術的中心,另一處詩歌中心則是阿富汗北部的巴爾赫,這兩個地方恰好是海亞姆年輕時逗留過的地方。9世紀中葉,被譽為“波斯詩歌之父”的魯達基出生在撒馬爾罕郊外,他年輕時四處遊歷,晚年貧窮潦倒且雙目失明,可仍活到了90高齡,並奠定了被稱作霍拉桑體的詩歌風格。而在13世紀初,巴爾赫則誕生了另一位波斯詩人魯米。

在魯達基去世前六年,霍拉桑又誕生了一位重要詩人菲爾多西,他也被波斯人認為是他們民族最偉大的詩人,其代表作是敘事詩《王書》

(完成於1010年,中譯本叫《列王紀選》)

講述了從神話時代到薩珊王朝歷代皇帝的故事。將近一千年來,這部詩集被世世代代的波斯人吟詠或聆聽。她具有霍拉桑詩歌的特點,即敘述簡明,用詞樸實,描述人物和環境不過多鋪墊,並絕少使用阿拉伯語彙。不過,有些西方學者們批評菲爾多西這部浩瀚的詩篇中韻律單調枯燥,內容陳舊且不斷重複。這些人恐怕無法理解現代的伊朗人,這部書對他們就像《聖經》對說英語的基督教徒那樣通俗易懂。

歐瑪爾•海亞姆的三個世界

男女分隔的公車,作者攝於德黑蘭。

在菲爾多西逝世20多年以後,海亞姆降生在霍拉桑。不過,此時他的故鄉已經在塞爾柱王朝的統治之下。如果不是在內沙布林開始他的詩人生涯,那麼至少他也應該在巴爾赫或撒馬爾罕這兩處詩歌中心萌發靈感。由於海亞姆死後半個世紀才有人提到他的詩人身份,我們對他生前的寫作狀況就無從瞭解了。只知道海亞姆寫的是無題的四行詩,這是一種由魯達基開創的詩歌形式,第一、二、四行的尾部要求壓韻,類似於中國的絕句。雖然,每行詩的字數並無嚴格的要求,卻也有著“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氣概,正如海亞姆詩中所寫的

(《魯拜集》第71首)

那揮動的手臂彈指間已完成

繼續吟哦,並非用虔誠或智慧

去引誘返回刪除那半行詩句

誰的眼淚都無法將單詞清洗

1859年,即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那年,一個叫愛德華·菲茨傑拉德的英國人把海亞姆的101首詩彙編成一本樸素的小冊子,取名《魯拜集》

(Rubaiyat,阿拉伯語裡意即四行詩)

,匿名發表了,那年他已經50歲,在文壇寂寂無名。此前,他曾嘗試將其翻譯成拉丁文,最後才決定用自己的母語。菲茨傑拉德早年就讀於劍橋大學最負盛名的三一學院,與《名利場》的作者薩克雷結下終生的友誼,畢業後過著鄉紳生活,與丁尼生、卡萊爾等大文豪過從甚密,對自己的寫作卻缺乏信心。中年後他才開始學習波斯語並把興趣轉向東方,譯《魯拜集》時他採用不拘泥於原文的意譯,常用自己的比喻來傳達詩人思想的實質。

從第二年開始,英國的文學同行紛紛稱讚這部譯作。詩人兼批評家斯溫伯格寫到,“菲爾茨傑拉德給了歐瑪爾·海亞姆在英國最偉大詩人中間一席永久的地位”,詩人切斯特頓察覺到這本“無與倫比的”集子的浪漫主義和經典特色,“既有飄逸的旋律又有持久的銘刻”。更有甚者,有些批評家認為這個譯本實際上是一些有著波斯形象的英國詩,這未免誇大其詞。《大不列顛百科全書》在菲爾茨傑拉德的條目裡冠之以“作家”而非“翻譯家”的頭銜,其實,菲爾茨傑拉德的所有文學創作表明,他作為一個作家十分平庸,不足以收入百科全書的條目。

歐瑪爾•海亞姆的三個世界

《魯拜集》中文版,郭沫若譯。1924年,上海泰東書局。

1924年,郭沫若率先從英文翻譯出版了《魯拜集》,依據的正是菲爾茨傑拉德的版本。從那以後,已有十多位中國詩人和學者乃至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從英文或波斯文嘗試翻譯。郭沫若把海亞姆比作波斯的李白,這是由於他們兩人都嗜酒如命。

有意思的是,將近半個世紀以後,郭沫若又第一個考證出李白出生在中亞的碎葉

(今吉爾吉斯斯坦伊塞克湖西岸的托克馬克城附近)

,似乎有意要讓李白與海亞姆成為鄉鄰。無論如何,郭沫若的《李白與杜甫》

(1971)

是文革期間中國知識分子可以閱讀的少數幾部詩學論著之一。這裡隨意錄下海亞姆的一首吟酒之詩

(《魯拜集》第35首)

我把唇俯向這可憐的陶樽,

向把握生命的奧秘探詢;

樽口對我低語道:生時飲吧!

一旦死去你將永無回程。

古人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阿根廷詩人博爾赫斯對《魯拜集》的印象是,每每“以黎明、玫瑰、夜鶯的形象開始,以夜晚和墳墓的形象結尾”。這是因為,海亞姆與博爾赫斯一樣,也是一個耽於沉思的人。海亞姆苦於不能擺脫人間天上的究竟、生命之短促無常以及人與神的關係這些問題。他懷疑是否有來世和地獄天堂的存在,嘲笑宗教的自以為是、學者們的迂腐,嘆息人的脆弱和社會環境的惡劣。既然得不到這些問題滿意的回答,他便寄情於聲色犬馬的世俗享受。儘管如此,他仍不能迴避那些難以捉摸的根本問題。

談到“及時行樂”,原本它就是“歐洲文學最偉大的傳統之一”

(英國詩人T·S·艾略特語)

,這一主題的內涵並非只是一般意義下的消極處世態度,同時也是積極的人生哲理的探究。事實上,醇酒和美色在海亞姆的詩中出現的頻率比起放浪無羈的李白還要高,而伊斯蘭教是明令禁酒的,這大概是他的詩被同代學者斥為“色彩斑斕的吞噬教義的毒蛇”的原因之一。2014年,當伊朗數學家瑪麗婭姆·米爾扎哈尼成為第一個獲得菲爾茲獎的女性時,因為她領獎時沒有披戴頭巾又引發同胞一番議論,多數媒體配發的是她從前在國內時的照片。

歐瑪爾•海亞姆的三個世界

菲爾茲獎得主、伊朗數學家米爾扎哈尼

歐瑪爾•海亞姆的三個世界

伊朗女數學博士,作者攝。

在虔誠的伊斯蘭信徒眼裡,歐瑪爾·海亞姆的詩都是些荒誕不經的囈語。迫於教會的壓力,他在晚年長途跋涉,遠行至伊斯蘭的聖地——麥加朝聖。而他之所以逆水行舟,寫作這些詩篇的目的無非是想從無生命的物體中,探討生命之謎和存在的價值

(《魯拜集》第29首)

飄然入世,如水之潺潺

不知何故來,來自何處?

飄然離去,如風之瀟瀟

沿著戈壁,又吹向何方?

上個世紀初,14歲的美國聖路易斯男孩艾略特偶然讀到愛德華·菲爾茨傑拉德的英譯本《魯拜集》,立刻就被迷住了。這位20世紀難得一見的大詩人後來回憶說,當他進入到這光輝燦爛的詩歌之中,那情形“簡直美極了”,自從讀了這些充滿“璀璨、甜蜜、痛苦色彩的”詩行以後,便明白了自己要成為一名詩人。

同樣值得一提的是,在金庸的一部冠名《倚天屠龍記》的武俠小說裡,女主人公小昭反覆吟唱著這樣一支小曲,“來如流水兮逝如風,不知何處來兮何所終”,該曲原出《魯拜集》第28首,作者添加了一個“兮”字,便有了中國古詩的味道,而在這部中國小說的結尾,小昭被意味深長地發配去了波斯。

作者簡介

蔡天新

浙江大學數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求是特聘學者,近作有《歐洲人文地圖》、《美洲人文地圖》、《小回憶》增訂版、《我的大學》、《26城記》、《數學與藝術》、《經典數論的現代導引》(中、英文版)、《完美數與斐波那契序列》(中、英文版),主編《地鐵之詩》、《高鐵之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