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食不果腹也要盛裝華服——探秘非洲“薩普”文化

  • 由 阿平看世界 發表于 足球
  • 2021-12-20
簡介現在,薩普在剛果不只是自發組成的民間團體,更有其官方組織——薩普協會(La Sape)加入薩普協會,不僅僅是打扮新潮那麼簡單,協會制定了明文戒律——不偷不搶、不穿冒牌貨、反對暴力、反對種族劃分、不嗑藥、不酗酒、不吃軟飯、不包養情婦,這在社會

薩普利的衣架怎麼開啟

在非洲南部的剛果,我們隨處可間這樣一種場景——一群人身著五顏六色的西裝,頭戴紳士禮貌,手持高階手杖,腳下是鋥光瓦亮的皮鞋,邁著自信的步伐出現在鬧市街區,迎接行人的注目與歡呼。

與我們所認為的不同,他們不是明星,不是歌手,是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司機,商店老闆,工人,與我們所認為的又不同,他們的行頭並不是冒牌貨,而是正品古馳、阿瑪尼、路易威登……單是一件西裝外套價值就在5000美元以上。

他不是炫富,不是自大狂,更不是瘋子,而是一個群體中的一員,成員來自不同職業、種族、性別、年齡段,但不妨礙你一眼就可以認出,無論走到哪裡,他們始終是人群的焦點與視線的中心,繽紛的色彩構成了街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食不果腹也要盛裝華服——探秘非洲“薩普”文化

貧民區的薩普一族

有人將他們稱為偶像,有人將他們視為明星,更多人認為他們是國家形象的代言。

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稱號——“薩普”(sape)

關注阿平看世界,今兒個咱們就來聊聊非洲的薩普文化。

所謂“薩普”(Sape)其實是“氛圍營造者和雅士協會”(Société des Ambianceurs et des Personnes légantes)的法語字母簡稱,“sape”一詞是法語中“服飾”之意,成員統稱“薩普爾”。

薩普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洲殖民時期。彼時法國人來到剛果,意圖教化當地“粗野無禮”、“衣不蔽體”的非洲人。他們從歐洲帶來了二手服飾,作為和當地酋長的談判籌碼,獲得他們的效忠支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以西裝革履為代表的身世服裝很快在非洲流行開來,很快變成身份與地位的象徵,剛果首都布拉柴維爾一度成為時尚中心。

剛果解放後,歐洲紳士的著裝傳統作為一種習俗在當地保留下來,發展成為一種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隨著全球化的程序的加速,薩普文化走出了非洲,走向世界舞臺。

2018年1月4日,漫威電影《黑豹》原聲帶的首發單曲《All the Stars》發行。MV中展現出獨特的薩普文化——在一群荒涼殘破的房屋前,說唱歌手Lamar穿著亮粉色的西裝坐在椅子上,身後站著一群同樣薩普風格西裝的黑人舞伴。殘破和精緻,兩種畫風的對比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

黑人歌手帕帕。溫巴(papa wemba)是當地家喻戶曉的歌手,被譽為“倫巴搖滾之王”,也是非洲最受歡迎的音樂家之一,他將創造性地融合了非洲、古巴與西方音樂,開創了一種新音樂風格。同時他也是一位時尚偶像,透過他的音樂組合Viva la Musica將薩普文化推廣到世界各地。

食不果腹也要盛裝華服——探秘非洲“薩普”文化

黑人歌手帕帕。溫巴

溫巴的薩普啟蒙來自於他的父母。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在生活極端困難的環境下,他的的父母就把衣服穿搭的很好看,他們認為,漂亮的衣服代表了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為這個飽受貧窮與戰亂的國家,帶來了一絲希望與喜悅。

溫巴繼承了父母的觀念,他認為:薩普人向扎伊爾全境的一代年輕人傳遞了一種理念,薩普人提倡高度的個人乾淨、衛生和時尚著裝。我常說一個人應當打扮得當、鬍鬚乾淨、香氣得體,這是我堅持向年輕人傳達的觀點。

現在,薩普在剛果不只是自發組成的民間團體,更有其官方組織——薩普協會(La Sape)

加入薩普協會,不僅僅是打扮新潮那麼簡單,協會制定了明文戒律——不偷不搶、不穿冒牌貨、反對暴力、反對種族劃分、不嗑藥、不酗酒、不吃軟飯、不包養情婦,這在社會混亂的非洲十分難得,但也給會員造成了沉重的經濟負擔。

——一身行頭必須是正品真貨,否走會遭到內行人毫不留情的嘲笑

食不果腹也要盛裝華服——探秘非洲“薩普”文化

不是Gucci、Armani、KENZO,這些響噹噹的品牌堅決不穿,寧願穿二手也堅決拒絕fake。

關於穿搭,更是許多繁複的規矩,比如一套衣服,一般不可以超過三個顏色;西裝要剪裁貼身;禮帽要備上十七八頂,以應對不同場合;穿的皮鞋必須是純手工打造,出門必須擦油打蠟,寧可舊些,也不能髒兮兮的穿出去。

薩普大叔塞夫是一名普通的公務員,利用職務之便,他分三次銀行借貸兩萬美元以上,只為買一套阿瑪尼新款男裝。

青年薩普皮瓦特以車為家,車上的衣架上掛滿了大牌服飾,總價十萬美元以上,根據不同場合換上不同的服飾,享受著人們投來的注目禮。

“薩普之星”馬克西姆和妻子共有四個孩子,一家六口人的生計全靠妻子打工維持,而馬克西姆每日的工作就是精心搭配服飾,迎接人們的歡呼與讚歎,妻子曾打趣:“我出門準備要30分鐘就夠了,他卻需要打扮半個小時。”

在薩普群體,我們很容易見到魔幻現實的場景,一面是阿瑪尼、路易威登、古馳等大牌服飾,一面是簡陋的傢俱,漏雨的茅屋與面黃肌瘦的孩子,正如很多薩普青年從事最低等的體力活,領著微薄的工資,但並不妨礙他們走週末聚在一起,分享這周新買到的義大利領結與法國西裝。

食不果腹也要盛裝華服——探秘非洲“薩普”文化

剛果人均GDP僅為562。2美元, 這個數字是什麼概念,根據最新的匯率,1美元約合6。48人民幣,換算下來,

人均收入3643元人民幣,平均到每個月僅有300元人民幣,

在我們看這些錢簡直無法維持溫飽,但這毫不影響薩普一族購置奢侈品的熱情,五千美元,在當地完全可以買下一塊土地,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薩普小哥馬克西姆卻用這些錢為自己買了一雙法國一線奢侈品牌威士頓皮鞋,而這些錢,

他足足攢了兩年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薩普一族恰恰走到了常識的反面——寧可吃不飽飯也要穿一身阿瑪尼,將“打腫臉充胖子”的這句話做到了極致,然而,這些在我們眼中荒謬不可理喻的行為,卻能得到當地人的理解、認同與支援。

畸形的消費觀念背後,

是消費文化的籠罩與西方意識形態的滲透

《全球教育檢測報告》顯示,在剛果,80%的三年級小學生甚至連課文當中的一個單詞都不認識,小學輟學比例高達39%,小學畢業但未進一步深造的比例為48%,僅有13%的人口學有所成。

教育資源的匱乏,斷送了剛果人靠學習與勞動實現階級躍升的可能;外國資本的壟斷,導致關鍵性的崗位的缺乏;文化的高度依附性,決定了主流文化的空白,西方文化趁虛而入,人們追求的西裝襯衫,正是西方文化的縮影

一面是階級晉升的無望,一面是瘟疫橫行,戰亂不斷的社會環境,人們只能以最直觀的方式彰顯生命的熱情,以一種近乎極端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於上流社會與體面生活的願望。

消費,正是他們宣洩生命力、在理想王國中加冕稱王的手段。

法國思想家鮑德里亞在《消費社會》中寫到:“

不是物,而是價值。需求的滿足首先具有附著這些價值的意義。

”在今天,

人們消費的不是物品本身的功能,而是被製造出來的象徵性意義

在鮑德里亞眼中,

當今的消費是意識形態的消費,是符號象徵的消費

,“消費邏輯透過意向性的符碼讓人們進入一種他們慾望深入期盼的消費遊戲,這種遊戲透過一種‘你追我趕’的競爭性購買,自發地形成了一體化的‘無意識紀律’。”

薩普們消費的,不是大牌服裝的設計、裁剪與款式,而是其後代表的身份、地位與階層。這種消費

一個人接受教育,辛勤打拼,走向上流社會,需要數十年乃至終生的打拼,而用兩年攢下的錢購買一套大牌行頭,就可以享受到和成功人士同等的待遇。

食不果腹也要盛裝華服——探秘非洲“薩普”文化

在我們眼中,他們脫下衣服,還是一群普通人,但是,不可否認,但穿上西裝,繫好領帶的一刻,他們為自己建立了一個虛幻的國度,他們是國王,享受著臣民的歡呼與擁戴,為了片刻的榮耀,他們甘願忍受現實的毒打。

總之,在社會在底層,在邊緣國家,有這樣一批人,他們跟不上主流消費文化,會用最廉價,最符合本能的方式去釋放自己的活力,去滿足自己的欲求,我們可以笑他們不理智,但也要看到這份“不理智”背後的辛酸與無奈。

對於薩普文化,不能以一個角度加以評判,它是消費主義的狂歡,是阿Q精神的具現,是西方的文化殖民,也是貧瘠土地上綻放的希望之花。

或許,我們在剛果所希望見到的,不是衣著華麗的薩普,而是一群穿著校服,走向學堂的孩子。

引用材料:

《全球教育檢測報告》https://www。education-progress。org/zh/articles/learning

鮑德里亞 《消費社會》 南京大學出版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