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家·春·秋》:年少不懂覺新,再讀別是一番滋味

  • 由 小晶悅讀館 發表于 足球
  • 2021-12-19
簡介▲巴金三兄弟(從左到右:李堯林(三哥)、李堯枚(大哥)、李堯棠(巴金))【03】美好歲月,因為無數"覺新"負重前行《家·春·秋》的人物原型是巴金的大哥李堯枚,一個活得很苦的“多餘人”,這本書的出版代序中說是呈現給他的,但

巴金的春秋內容是什麼

文/張小晶

十幾年前,還是一個初中生的時候,完整讀過一遍巴金老先生的《家·春·秋》,裡邊明快與沉悶的節奏,猶然記得。覺家三兄弟和命途迥異的幾個美麗女孩兒裡,那時候最喜歡灑脫而乾脆的老三覺慧。

隨著時光指標的推移,十幾年後,再來看這本書,很多人物連名字都已忘記,唯獨對覺新卻記憶愈加深刻,對他反而越來越理解,我想我以旁觀者的角度已慢慢讀懂他。他就活躍在我們每一個人身邊,可能是我們的父母,我們的哥哥姐姐,甚至是我們自己。

《家·春·秋》:年少不懂覺新,再讀別是一番滋味

▲連環畫·覺新

【01】

覺新,一個被讀者痛批最多的一個人,也是最深刻的一個人

在《家·春·秋》中,覺新是受傷害最大的一個人。他最初愛的人梅芬(青梅竹馬)被迫分開,另嫁後病故身亡;他的第一任妻子瑞珏懷孕待產,被迷信的高家視為不吉,驅離高家到郊外溼寒之地導致難產死亡;兒子海臣患病,死於高家堅持不請西醫的固執之下;拒絕周蕙表妹的愛意,周蕙另嫁後憂鬱病死,他深愛的女人和孩子,都死於非命。

讀者批判覺新的懦弱、不反抗,間接造成身邊最愛的一個個死去,誠如一位讀者所說:“我從最初的無法理解、同情到後來的憤怒以及最終的奢求與渴望,奢求渴望這樣一個滿是”奴性“的人物能夠”硬氣“一回,能夠奮起反抗一回。”當最愛的人先後死去,以旁觀者來說都足夠觸目驚心,對於覺新來說,死去的都是他最愛的幾個人,他的內心何嘗不悲痛?

那些強加於他命運的東西,既然悲痛一次又一次,很多人會說那為何不反抗呢?他早該反抗,卻未反抗,這正是小說最有力度的一個部分。連我等旁觀者都深感悲痛,置身於其中的覺新內心將遭受百倍千倍的煎熬而不止。你可以說他懦弱、不硬氣,他選擇了一次又一次的妥協,因為他無力抗拒。

故事是發生在20世紀20代初期中國內地城市四川成都,也就是1920年左右的事情。那個時代正是新舊交替的時代,也是封建大家庭瘋狂的時代,新的力量還在發展但並不壯大,這樣一個新舊交替的時代,以覺新作為長孫來說顯得稚嫩而尷尬。

一方面承接了大家族繼承人的接力棒,一方面又在上學接觸過先進的思想,這就是現實和理想的衝突。一個從小生長在大家族中的人,同時也依賴和受制於大家族,他一切的選擇都無法自主選擇。

《家·春·秋》:年少不懂覺新,再讀別是一番滋味

▲影視中梅芬——覺新初戀

連民主政權的果實都被封建勢力竊取,何況是一個大家庭的長孫能抗封建家庭幾時?在中國大家族幾千年以來,已無形中稱為一個大家共同“捍衛”的家庭,人們以為大家族就是家,其實它不過是家的空殼,只是一個利益結合體,更形象的來說它是一個微型的“小社會”——“社群”。

生活在這樣一個“小社會”,以高家老頭代表的家長就是頑固守舊的捍衛者,他們是所有人生殺予奪的真正掌控者,覺新、鳴鳳、梅芬……無數無辜受害於無情的封建禮制中。在當今,距離1920年已經過去100年,有些家庭依舊受制於大家庭的權威,100年以前的覺新他們可想而知。

另外,對於覺新來說,他的反抗缺乏支援者,僅僅是弟弟們的精神鼓勵嗎?多少顯得幼稚。他作為高家的長孫,很多權力都無法掌控,作為弟弟們更無法提供真正有力量的支援,恰恰是他反過來支援了弟弟們的行動,給予他們經濟上的支撐。

在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折磨後,舊勢力也在慢慢衰弱,覺新最終開啟了反抗之路,這是一種成熟的契機,最終差強人意過上了平靜的日子。可以說覺新的遭遇就是對抗和控訴吃人的封建禮制、不堪的封建人性、惡俗的封建人物的一把利刃,時機成熟的時候,也能刀劍出鞘。

《家·春·秋》:年少不懂覺新,再讀別是一番滋味

【02】

覺新,一個父輩眼中的"寧馨兒"

覺新,從小就是長輩眼中的"寧馨兒",事事為別人著想,逆來順受,默默地承受著命運安排給他的一切。

覺新,身為長孫,他生來就被賦予了很多責任,被迫承擔振興家業的重任。中學畢業後,成績優異的他放棄了大學的夢想,遵從父親的意志回家娶親,按照父親的安排開始工作。

“他第一次領到30元的現金的薪水的時候,他心裡充滿著歡喜和悲哀,一方面因為這是自己第一次掙來的錢,另一方面卻因為這是賣掉自己前程所得的代價。”放棄出國留學的理想之後,更因長輩阻撓,無法與青梅竹馬的表妹梅芬結合,鬱鬱寡歡。

覺新的父親去世,一房的責任都落在他年輕的肩膀上,從表面上看,高家“一家人讀書知禮,事事如意”,家庭內部尊卑有序,禮法森嚴,事實上這個大家庭裡處處充滿爾虞我詐和勾心鬥角。大家庭裡的雞毛蒜皮、蜚短流長,日復一日地磨損著他的青春意氣。

後與妻子瑞珏過了一段幸福的日子後,隨著妻兒的先後離去,覺新遭受了巨大的打擊。處理家事一切以息事寧人為主,甘願把屬於自己的所福一一犧牲掉,可以說他的心此時開始慢慢死亡,唯一讓他去守護的人就是兩個弟弟,覺民逃婚時他也會試著向祖父求情,覺慧離家的花銷也由他負責。

覺新,以現代眼光來衡量,就是現代父母眼中的“好孩子”,逆來順受,讓所有人開心了,唯獨委屈了自己。

覺新,就是在委曲求全、顧全大局中,不斷犧牲的一個人。然而,這樣的"寧馨兒"也是他不幸的開始,百般顧及眾人而讓自己長期壓抑。如果允許,來生請他做一回無憂無慮的覺慧可好?

《家·春·秋》:年少不懂覺新,再讀別是一番滋味

▲巴金三兄弟(從左到右:李堯林(三哥)、李堯枚(大哥)、李堯棠(巴金))

【03】美好歲月,因為無數"覺新"負重前行

《家·春·秋》的人物原型是巴金的大哥李堯枚,一個活得很苦的“多餘人”,這本書的出版代序中說是呈現給他的,但在他還沒有讀到這部小說之前就服毒自盡了。

據巴金在書中記載:大哥李堯枚,比巴金大七歲,頭腦聰慧,在成都中學畢業時,成績名列全校第一。由於他是長孫,因家庭需要,他放棄考大學化工系和到德國深造的理想,在家忍辱負重,唯唯諾諾,逆來順受,一度精神失常。他在婚姻上也是不幸的,他割捨了與表妹的愛情,與老人包辦的張氏走到一起,並無奈送妻子到城外一個偏僻的村落裡去生產。他在祖父、父親的教導下,聆慣古訓,從來沒有想到要違背父親的意志,所以根本沒有反抗,也不敢反抗。他由於自身的責任,不願離開這個家庭。他有時做工回來買些進步報刊與弟弟一起閱讀,使巴金開闊了眼界。

他對兩個弟弟堯林、堯棠(巴金原名)是支援的,為他們籌備學費,使兩個弟弟走出封建家庭這個牢籠,只有他一人到碼頭為他們送行,去千里外的上海。在家庭幾乎破產的情況下,把家中的田賣了,兄弟各分2000元錢。他寄給巴金800元路費,讓他去巴黎留學,後來又寄了700元。

“他好像一個人站在鋼絲上行走,隨時有從高空掉下來的危險。”幾年後,他曾到上海看望巴金,巴金勸他另謀生路,但他思想僵化,不為所動。他支援巴金以家庭為素材,寫出小說《激流》,後來改為《家》,巴金希望以小說打動哥哥,拯救哥哥於水火之中,但當他的小說在報紙上連載,卻接到來自成都老家拍來的一個電報,大哥堯枚服毒自殺了。

巴金的另一位哥哥李堯林,本是巴金的第二個哥哥,但是按大家族排行,大家習慣稱他“三哥”。巴金是與三哥李堯林一道走出那個大家庭的,他們在大哥的支援下,說服了二叔和繼母,一起乘船駛離了家鄉,從此開始各自不同的人生漂泊。

大哥破產自殺,身後是一個支離破碎,卻有十幾口要養的大家,養家的擔子落在李堯林身上。畢業於燕京大學外文系的李堯林資質並不在巴金之下,他是中國的教育家、翻譯家,但在十幾口人的生計面前,他放棄了可能的“自由”生活。在天津南開中學做教師,每月領了薪水便定時寄款回家,支撐十幾口人的生活。

"我不願意為家庭放棄自己的主張,他卻默默地挑起家庭的擔子。"巴金後來才意識到,三哥李堯林"不單是承擔了大的犧牲","應當說,他放棄了自己的一切。他揹著一個沉重的包袱,往前走多麼困難,他毫不後悔地打破了自己建立小家庭的美夢"。

1945年,李堯林醫院呆了七天便離開了人世,病因是“肋膜炎”,身邊的人卻相信他其實是死於長期的營養不良。兩位哥哥犧牲後,一家人的重擔落到了巴金身上,此時,他才真正明白兩位哥哥的不容易,心生愧疚。

《家·春·秋》:年少不懂覺新,再讀別是一番滋味

▲巴金和妻子蕭珊

無疑,作為老小巴金是相對幸運的。在他寫作的過程中遇到了心愛的妻子蕭珊女士,她像極了巴金筆下的勇敢追求幸福的“琴”。李堯林的好友李健吾說:“他(李堯林)並非不是鬥士,我們一直把他看作《家》裡面的覺民,孤單單一個人在燕京大學唸書,在南開中學教書,以李林的筆名翻譯外國傑著……他沒有‘琴’,永遠也沒有那一位鼓舞他向前的表妹……”巴金的三哥李堯林沒有這麼幸運,一生守護家人未婚,最終死於疾病。

"如果說大哥是為巴金作了精神犧牲,那麼二哥李堯林則為巴金更多的是作了物質犧牲。"這就是中國人真實的生活,不管覺新還是李堯林,作為一箇中國男人,他們身上肩負了家庭重任,他們很少為自己而活。年少的時候照顧弟弟妹妹和一家人,年長的時候照顧孩子,這不正像我們的父母、哥哥姐姐嗎?

世界上如果有一種感情是永恆的,那就是親人間默默的守護。我們的父母、兄弟姐妹也許不完美,但他們保留了對親人最深沉的愛。試想,如果沒有他們遮風擋雨,是否有我們無憂無慮的童年、安定的少年?還記得《家·春·秋》四房、五房的人鬥不過覺民,說了一句“治不了老二,我們去找覺新理論”,老大就是過錯的代受者。

每每看到那個拼了命去守護妻兒或者家庭的平凡男人、女人,我會想到自己的父親、母親。過去美好的歲月,感謝他們的默默守護,成全了我的任性、支援了我的夢想。

《家·春·秋》:年少不懂覺新,再讀別是一番滋味

▲覺新——影視形象

【04】我們都想活成覺慧,慢慢開始變成覺新

三哥死後,一大家子的生活依次落在巴金身上,這時候的他對兩位哥哥的處境才有了更多的瞭解。“我們三兄弟跟覺新、覺民、覺慧一樣,有三個不同的性格,因此也有三種不同的結局”。巴金後來透過大量文字,表達他對兩位兄長深深的負疚之情,他懊悔自己有些任性的執拗,不體諒大哥的處境,也沒有多分擔三哥的負擔。

從少年到青年,從單純慢慢走向成熟,開始主動承擔身上的責任。就像接力一樣,從前的鋒利慢慢轉向柔和,轉向謙卑的去對待身邊的人和事。

《家·春·秋》:年少不懂覺新,再讀別是一番滋味

▲巴金老先生

在《倚天屠龍記》中,那個張揚恣意的明媚少女趙敏活得坦坦蕩蕩,也活得瀟灑暢快,人人欽羨。反觀那個周芷若自小父母離世,被收養在峨眉山,滅絕師太被迫承其遺志,愛情無法把握,最終蒼涼一生。我們每個人最理想的是活成趙敏,活成如脫韁野馬的覺慧,隨著閱歷經歷增加,都開始主動或被動選擇活成些許懦弱、些許妥協的周芷若或覺新。

你若問我,為什麼不一直做趙敏或者覺慧,因為背後有責任更有牽掛,策馬嘯西風的恣意有機會活過就好,背後還有無數渴望的眼神,因著他們你將感受深厚的摯愛,也將感受不可割捨的力量。

那力量是牽絆,也是愛,是希望,也是現實……

@小晶悅讀館 ,我是一枚熱愛文字的新聞女孩,透過文字去感受世界,期待與您共同成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