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古代中國大一統局面形成的秘訣:一種新的視角

  • 由 讀懂本星球 發表于 足球
  • 2021-12-11
簡介▲從鄭國渠到六鋪渠,再到白渠,整個關中平原鋪滿了水利工程經濟學家冀朝鼎把鄭國渠以及其他水利系統灌溉的關中平原稱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基本經濟區,秦國正是靠著這片易守難攻的富庶之地盡滅六國,一統中華

歐洲為什麼河網密佈

古代中國大一統局面形成的秘訣:一種新的視角

公元前221年,秦國統一六國開啟了中國國家統一的序幕。在此後的兩千多年時間裡。中國這片土地,統一和分裂的狀態交錯出現。並且統一的時段越來越長,分裂的時段越來越短。

古代中國大一統局面形成的秘訣:一種新的視角

▲秦統一六國示意圖

從三國開始的220年到隋朝統一時的589年,長達369年的時段裡,中國一直處在分裂狀態中。

而到了明清之交,治亂的轉換幾乎沒有什麼間隔,中間的割據政權,比如大順,南明,大西幾乎都是曇花一現。

中國的這種對國家統一的偏好在世界上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無論是歐洲,伊斯蘭世界,亦或是南亞次大陸,這幾個世界主要文明區,沒有一個文明能夠如中國這般長時間的保持統一。

古代中國大一統局面形成的秘訣:一種新的視角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秦,開啟了大一統時代的序幕

關於古代中國形成大一統局面的原因,很多人從不同角度有過解釋。

今天我們看看一種新的視角:水利和灌溉農業如何促成了中國大一統?

1。中國具備水利建設的環境基礎

首先在環境地理氣候上,中國農業生產有巨大的水利灌溉的需求。

古代中國大一統局面形成的秘訣:一種新的視角

▲中國東部地區的氣候受到季風的影響,以秦嶺淮河為界,華北以及東北地區為溫度季風氣候,而南方地區則是亞熱帶季風氣候

在人口密集的中國東部地區,受到亞洲東部的季風氣候的影響,雨熱同期,特別是在淮河以南的中國,夏季溫度和溼度都很大,水熱條件充足,非常適合水稻的生長。而要大規模種植水稻,就必得建設水利設施。

在淮河以北的中國北方受到溫帶季風氣候的影響,同樣也是雨熱同期。但是降水相對於南方要少許多。

對農業來說,想要獲得好的收成,灌溉同樣是不可缺少的。同時黃河流域分佈著大量的黃土帶,由於黃土中含有豐富的苛性鉀,磷與石灰,一旦加入適當的水,它就成了及其肥沃的土壤。

所以不論是南方還是北方,

在農業生產中,對於灌溉水利都有巨大的需求

但是水利建設特別是大型水利工程,不是一個人單槍匹馬能夠建設的,需要國家力量的持續投入。所以在中國歷史上,受到國家力量青睞的地區往往成為中國的基本經濟區。

這些基本經濟區為王朝的皇室家族,京城的官僚系統,以及禁衛軍甚至遠征軍提供生活物資。

古代中國大一統局面形成的秘訣:一種新的視角

▲電視劇中的秦國士兵

2。鄭國渠的修築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被詳細記載的大型水利工程就是秦國的鄭國渠。

這個故事說起來還挺戲劇化,起因是韓國的統治者聽說秦王好大喜功,好興事,於是就讓水工鄭國(水工是韓國的一個職位,鄭國是一個人,而非國家)遊說秦王在關中平原北部修建一條大渠,想以此消耗秦國的國力。

古代中國大一統局面形成的秘訣:一種新的視角

▲有函谷關扼守的關中平原,四塞之地易守難攻

這條大渠從現今陝西省涇陽縣的涇水開始開鑿,一直通到現今陝西省蒲城縣,全長 300餘里,相當於現在的140公里。

修到一半,秦王發現自己中計了,於是準備殺了鄭國,《史記》中鄭國這樣為自己辯護:

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

一開始我的確是間諜,但是這條渠修成了也是對秦國大為有利,我不過為韓國延續了幾年的壽命,卻為秦國立了萬世之功。

古代中國大一統局面形成的秘訣:一種新的視角

秦王被說服了,於是就讓鄭國繼續修渠,等渠修完之後果然如鄭國所言,這個龐大的灌溉系統一旦完成,就像血管佈滿人體一樣遍及秦國的領土,極大的充實了秦國的糧倉。

《史記·河渠書》記載:

渠成,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四萬餘頃

(

折今

110

萬畝

)

,收皆畝一鍾

(

折今

100

公斤

)

,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命曰‘鄭國渠’。”

對於灌溉之後的關中平原在經濟上的特殊性,司馬遷明確的表示關中之地,只佔了天下三分之一,人口不過三成,但是它的富庶,卻佔了天下的六成。

古代中國大一統局面形成的秘訣:一種新的視角

▲從鄭國渠到六鋪渠,再到白渠,整個關中平原鋪滿了水利工程

經濟學家冀朝鼎把鄭國渠以及其他水利系統灌溉的關中平原稱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基本經濟區,秦國正是靠著這片易守難攻的富庶之地盡滅六國,一統中華。

從此以後歷史上所有的大一統王朝幾乎都有那麼一個佈滿水利設施,極為富庶的基本經濟區來供給國家運作的大部分開銷。

似乎任何人想要統一中國就必須擁有這麼一個東亞最富庶的經濟寶地。

3。中國的第二個基本經濟區——河內

從秦到西漢這兩百多年時間裡,關中平原一直是統一王朝所倚賴的基本經濟區。到了東漢,官僚機構越發的膨脹起起來,關中的資源已經慢慢無法滿足首都的所有吃喝用度。中國的基本經濟區慢慢轉移到了歷史上以河內為中心的三河地區。

所謂河內就是太行山南面,黃河以北的一塊平原,這裡緊靠黃河,卻很少受到黃河氾濫的影響,有黃河之利,而免黃河之害,所以歷來是北方經濟重鎮。

古代中國大一統局面形成的秘訣:一種新的視角

▲漢代的三河地區,分為河東,河內和河南

河內地區的水利從戰國時期就得到了重視,到了秦朝,在河內郡的五龍口又修建了曾經與都江堰齊名的水利工程——枋口,發揮了良好的灌溉作用。

古代中國大一統局面形成的秘訣:一種新的視角

▲聞名於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到了漢代,即漢安帝元初二年(公元115),皇帝“詔三輔、河內、河東、上黨。。。。。各修理舊渠,通利水道,以溉公私田疇”(《後漢書·安帝紀》)。

在詔令中,皇帝命令宰相修理河內、河東等地的舊渠和水道。

在東漢的統一戰爭的,河內郡曾是劉秀復漢戰爭中的經濟支柱,他把河內的經濟事務委任給太守寇恂時曾對他說:

河內完富,吾將因是而起,昔高祖留蕭何鎮關中,吾今委公以河內,堅守轉運,給足軍糧,率勵士馬,防遏它兵,勿令北渡而已。”

劉秀舉蕭何守關中的例子,把河內委任給寇恂,可見劉秀把河內地區看成新王朝的經濟基本盤。

古代中國大一統局面形成的秘訣:一種新的視角

▲漢代的河內地區南臨黃河,北靠太行山脈,河網密佈,焦作的水稻種植遠近聞名

4。江南經濟區的登場

河內是中國北方最後一個經濟基本區,之後,中國的基本經濟區離開了北方,轉移到了中國南方。

三國的東吳,晉朝,南朝的宋齊梁陳,以及後來的隋朝都對江南地區進行了大量的水利開發。

公元321年,晉朝官員張闓主持建造了能灌溉800頃土地的曲阿新豐塘,同年,陳敏開鑿了練湖,兩者都位於江蘇省鎮江。

宋明帝(公元465—472年)時開鑿了赤山塘,梁朝於公元510年修建了謝塘,陳朝修建了破岡瀆。

古代中國大一統局面形成的秘訣:一種新的視角

▲明代江南田地稅糧佔全國的比例表

江南一帶的開發,使得南方的生產力迅速增長,水稻的種植使得糧食畝產遠超過北方的穀子(小米)和小麥。

江南地區可以說是完美的利用了亞熱帶季風氣候下雨熱同期的條件。水熱條件都很充足,一旦將湖泊沼澤的水排幹,就是極為肥沃的水田。

隋煬帝楊廣明白這點,他命令修建了著名的隋唐大運河,把各個時期修建的運河聯通起來,將南方豐富的物產透過運河運到洛陽,乃至西安。從此江南地區一直到近代都成為各個王朝的基本經濟區,成為它們最為倚靠的經濟重鎮。

古代中國大一統局面形成的秘訣:一種新的視角

▲隋煬帝開鑿隋唐大運河雖然間接導致了其滅亡,但卻成全了唐宋經濟的繁華

這種基本經濟區對國家的統一極為重要,首先由王朝的統治者對一塊特定的區域進行水利投資可以極大的增加糧食產量。這裡面最關鍵的在於兩方面,一是這塊物資豐饒的區域被框定在一塊集中的區域內。

所以在經濟上來講,在對土地進行收稅的時候,可以免去許多物流費用。不要小看這種運費,在古代陸路運輸的成本是水運的好幾倍,牛馬都需要糧草,運輸速度基本跟人走差不多。

像中國這種大陸型國家,如果全國各地平均的收取糧稅,然後再運往京師,這是行不通的。必須在一塊高產的區域內集中收入物資,再經由水路運往權力中心。

古代中國大一統局面形成的秘訣:一種新的視角

▲從清明上河圖的虹橋的繁華,可以看出宋代南方的糧食透過運河源源不斷的運往當時的京師汴京,即現在的開封

其次,在安全性方面,稅收來源必須完全控制在中央王朝的手裡。而要達到這種控制,稅收來源地就必須集中,否則的話,我們假設統治者均勻的從各個地方收取稅收,那麼國家任何地方發生動亂,反叛以及入侵,都會危及到王朝的財政安全。

無論是從經濟的可行性還是安全性考慮,大一統這種組織形式都需要擁有一個集中的糧食高產區。

要達成這種集中高產,水利灌溉是唯一的選擇。

古代中國大一統局面形成的秘訣:一種新的視角

▲描繪隋唐大運河的圖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