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閩南的大厝啊,你要抬頭看,因為“厝頂有戲”。

  • 由 聊齋癮 發表于 足球
  • 2021-12-03
簡介70歲的惠安師傅黃文輝,二十來歲開始便為晉江、南安一帶新修的番仔樓做燈花

踏月徹曉什麼意思

閩南的大厝啊,你要抬頭看,因為“厝頂有戲”。

閩南的大厝啊,你要抬頭看,因為“厝頂有戲”。

閩南的大厝啊,你要抬頭看,因為“厝頂有戲”。

閩南的大厝啊,你要抬頭看,因為“厝頂有戲”。

大厝屋頂的燕尾脊已經深入人心,番仔樓上的女兒牆也站成了風景,若你走進了看,定會迷上那低調而精緻的“天花頂”。

天花頂是泉州民間的俗稱,也許是因為它們就落座在天花頂上。一朵朵天花頂,外圍畫圈,中間用泥塑、剪瓷堆出了各式栩栩如生的立體造型。

閩南的大厝啊,你要抬頭看,因為“厝頂有戲”。

騎著奔馬的人、各式珍禽奇獸,還有嵌入琉璃的多彩花燈,開著含蓄而嬌俏的花朵……石獅寶蓋的景勝別墅,四層高的番仔樓,有多達200餘朵天花頂。每層的迴廊頂上,每隔兩米就有一朵,屋內的天花板上就更熱鬧了,單是一個大廳就多達9朵,大小錯落。

閩南的大厝啊,你要抬頭看,因為“厝頂有戲”。

閩南的大厝啊,你要抬頭看,因為“厝頂有戲”。

每朵天花頂的中央會垂下一個鐵掛鉤,暮色升起時,一個個大紅燈籠掛上去,家園就這樣一盞盞被點亮。

在閩南古建師傅的口中,它們有更貼切的名字,叫“燈花”。

一座番仔樓落成,遠近鄉鄰都會趕來看樓,白天在廊下走,抬頭看燈花,移步一景,然後品評一番。而夜裡,燈籠燭火映襯著天花頂上的這些圖案和泥塑,更有別樣風采,大人小孩來這廊下話仙嬉戲,賞燈花也賞夜色。

沈復在《浮生六記》裡寫過,在吳地,每到中秋夜,女人們都要盛裝出行,踏月徹曉,名曰“走月亮”。那些來踏訪燈花的人,我們不妨也說他們是在“走燈花”。

閩南的大厝啊,你要抬頭看,因為“厝頂有戲”。

70歲的惠安師傅黃文輝,二十來歲開始便為晉江、南安一帶新修的番仔樓做燈花。一個燈花,在行當師傅的口中,可以細分為拖線、泥塑堆、油畫,每個工序對應不同的師傅,黃師傅主要負責拖線。

拖線,便是燈花那一圈圈凹凸講究的圓圈。黃師傅家還存著40多年前他自己打磨的拖線工具:用一小片約30釐米長的杉木,一頭挖有一個小孔,另一頭挖出凹凹凸凸的齒狀,在齒狀的邊沿,用貼條封邊。

做拖線的時候,用繩子穿過工具的小孔,在天花頂上固定好圓心,繞著拉出圓圈來。

閩南的大厝啊,你要抬頭看,因為“厝頂有戲”。

而燈花的材質,在早先前要取來稻草,加入沙子,在石臼裡搗成漿,然後再搬入海蠣殼灰,攪拌成泥,“沙子可以將稻草磨碎,稻草漿有黏性,拖線和泥塑堆才不會掉下,也不容易裂開來。”再往後,待到紙巾已不稀有時,就用紙巾代替了稻草,浸泡成粉的紙巾,和入海蠣殼灰,行當師傅稱它為“紙筋灰”。

為燈花做泥塑的師傅,得先畫出泥塑的草圖,用小的鏟灰刀一點點將紙筋灰貼出胚型來,再細細雕出各種花鳥走獸。只是,這紙巾的作用,不抵稻草的持久。

“40年前,能夠請師傅做燈花的人家,一定是華僑大厝。”黃師傅說,當時一個燈花,拖線三四十元一個,中間的泥塑三四十元一個,泥塑做好了還要請油畫師傅,再算上材料費用,林林總總就得花費近90塊錢。在當時,師傅一天的工錢不過5塊,村子裡人人都羨慕家裡有燈花的人。

閩南的大厝啊,你要抬頭看,因為“厝頂有戲”。

當時光越走越近,番仔樓漸已不再盛行,再加之各色新潮燈飾的衝擊,深具閩南技藝的燈花,漸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黃師傅的手藝閒了20多年,想起做燈花的過往,他便常常出門去“走燈花”。他做的番仔樓,以晉江為最多,老人這些年再去尋訪,那些樓都不在了,走燈花的地圖,越縮越小。

能在一座番仔樓裡一下子看到200個燈花,想想都像是偷來的時光。

文 / 劉燕婷 圖 / 呂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