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科技獎一等獎沈琳團隊:科研要求真務實,團隊協作是關鍵

  • 由 ZAKER 發表于 足球
  • 2021-11-24
簡介此外,沈琳教授認為,臨床醫生確實需要回到實驗室,緊跟全球腫瘤生物學研究的步伐,深入瞭解疾病的生物學特徵或者分子特徵、免疫學特徵,才有可能實現精準治療

務真求實與務實求真有區別嗎

中國抗癌協會科技獎是經國家科技部批准的全國腫瘤醫學領域唯一的社會科技獎勵,設立宗旨是對我國腫瘤醫學科學進步作出突出貢獻的醫學工作者和單位進行表彰。

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沈琳教授團隊經過十餘年的辛苦耕耘,建立了“胃腸道腫瘤精準治療一體化研究體系”,極大地推動了我國胃腸道腫瘤防治事業的發展,他們的工作得到了國內外專家的高度認可,也因此被授予2020年中國抗癌協會科技獎一等獎。

在2020年中國腫瘤學大會(CCO)上,健康界記者有幸採訪了來自該團隊的沈琳教授、張小田教授和彭智教授,聽他們分享了在科研路上的經歷和體會,以榜樣的力量激勵奮鬥在醫學道路上的中國醫生。

科技獎一等獎沈琳團隊:科研要求真務實,團隊協作是關鍵

沈琳教授團隊接受採訪(圖片左起分別為張小田教授、沈琳教授和彭智教授)

老、中、青三代人的美好傳承

“感謝中國抗癌協會給我們這樣的一個機會,我覺得這既是對我們團隊的一種認可,也是對我們的一種鞭策。”沈琳教授首先表達了自己獲獎的興奮之情,“除此之外,我們也看到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很多的兄弟單位的能力展示,也意識到了彼此之間的差距,未來我們還會一如既往地繼續努力。”

張小田教授和彭智教授作為團隊中的年輕醫生,則表示未來將承上啟下、繼往開來,保持團隊的優良傳統,解決更多的臨床問題,讓更多患者獲益。

在我國,消化道腫瘤面臨著高發、難治等問題,全世界超過一半的食管癌、肝癌、胃癌患者在中國,如何改善這些患者的治療和轉歸,是中國研究者和中國醫生的一份責任。對於要如何完成這個艱鉅的任務,沈琳教授指出,一個是綜合,另一個就是精準。綜合的目的是實現患者治療的最大獲益,而精準治療離不開臨床佇列的建立。但是,如果把每一項研究都直接用於人體進行臨床試驗的話,耗費的時間將會非常長。因此,使用一個跟人體接近的模型模擬人體進行研究,實現從臨床問題出發,帶著臨床研究中的問題回到實驗室,從實驗室發現再回到臨床,整個過程就會高效很多,而沈琳教授團隊的工作就是花費10年時間搭建了這樣的一個體系。

沈琳教授強調,在這個過程中,她的一個深切體會就是團隊協作非常重要,而且不單單是自己的團隊間老中青結合的傳承,還包括跟全國同行之間的交流和協作。此外,沈琳教授認為,臨床醫生確實需要回到實驗室,緊跟全球腫瘤生物學研究的步伐,深入瞭解疾病的生物學特徵或者分子特徵、免疫學特徵,才有可能實現精準治療。

張小田教授也表示,要做到精準,確實有太多未知的知識需要去探索學習,知識面前人人平等。學習會帶來很多的機遇和空間,但是同時也要承擔相應的壓力,科研人應當學會把壓力轉化為動力。

對於彭智教授來說,從沈琳教授身上學到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一定要以患者為核心,他認為這也是他們團隊能走到今天的重要原因。

秉持求實務真的科研精神

和普通科研工作者一樣,沈琳教授的團隊也並非一帆風順,他們有近10年的空窗期,這段時間研究困難重重。

“我覺得堅守,堅持的科研精神非常重要。因為我幾乎做了一輩子的這種胃腸腫瘤的臨床和轉換研究,沒有堅持的話,我可能早就換到別的專業或者改到了別的路徑。” 提起那段日子,沈琳教授也十分感慨,畢竟如果那個時候就放棄了,獲獎也就無從談起,“堅持和求真務實的科研精神、態度,形成了一個非常好的氛圍,所以能夠讓我們團隊傳承下去。”

那麼胃腸道腫瘤的臨床研究是如何造福腫瘤患者的?沈琳教授解釋道,10多年前,我們更多是參加全球化的臨床研究,但是這些研究並不太關注中國人的疾病特徵。這就導致臨床試驗的某些結論並不適用於中國人,所以當新藥上市之後,用藥還需要根據國人的具體情況做出調整。近年來,隨著我國創新藥的發展以及臨床醫生參與全球臨床研究中經驗的積累,基於中國人特徵的臨床研究開始開展,這些臨床研究逐漸改變了現有的臨床實踐。

“在這個過程中,我體會最深刻的有兩點,一是要基於我們中國患者的需求,二是要團隊協作。”沈琳教授還呼籲,“希望將來大家能夠多多關注我們團隊的所有人的貢獻,而不是僅僅強調某一個人的功勞。讓所有人共享勝利果實,這樣才能更好地激勵大家共同努力,提升疾病的治療水平,讓患者獲得更大的希望,當然,這也是我們持之以恆為之奮鬥的方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