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獵物人》,重現物質之美

  • 由 時代週報 發表于 足球
  • 2021-11-01
簡介凡事要有度時代週報:除了類似手工定製版的奢侈品外,我們的日常用品大都來自於流水線生產工藝,作為獵物人,這些複製品是否具有價值

維諾定製怎樣

時代週報記者 謝洋 發自廣州

這是一個被物質包圍的時代,誰能在消費主義的漩渦中獨善其身?2018年1月,《新週刊》將系列報道整合成《獵物人》一書,交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書中列舉了陳曉卿、蔡瀾、李健、馬未都、洪晃的獵物清單,教你如何選好物,用好物。

《新週刊》主編周可介紹,“獵物人”這個概念的提出,就是希望能夠重新梳理人與物的關係,重新發現物質之美。周可特別喜歡卡爾維諾的一句描述:“人性是人流於物的痕跡。”在反思物質對人類的侵蝕時,真正需要理解的是人性與物性的互相對映。

匹配最重要

時代週報:怎樣理解“獵物人”這個概念?是否需要對物品有一定的認知、能夠分辨物品的好壞?

周可:獵物人是原本就存在的,只是在個體自我認識的過程中,沒有能夠強化自己作為獵物人的屬性,反而總是強調自己在精神上的探索和追求。我們以前雖然也大量地採購生活用品,但是並不會有獵物這個概念。比如書籍的介質和形態,其實一個物件、商品,但是我們不會把書當作一個物來看,而是過分強調它的精神屬性,追求藝術享受好像顯得更高階。

但其實在當下,每個人都應該是個獵物人,透過對物命名的方式,完成對自我意識的確認。我覺得最重要的是,如果在自我認知上知道自己是個獵物人的話,我們會對很多東西有講究。成為獵物人,不是要對所有的商品都瞭如指掌,關鍵的是要對物性有認知。

時代週報:在消費主義盛行的年代,獵物人發現物類之美,是否可以理解為從過度消費轉變為精挑細選的消費?

周可:可以這麼說。在消費主義時代,要唾棄的現象是沒有節制地消費。古希臘德爾菲神廟上有句神諭廣為人知:“認識你自己。”但是還有一句,“凡事要有度”。今天所謂的消費主義,失去了對度的把控,我認為這是對物真正的傷害。物其實也在尋找一個使用者,人和物的關係是相對的,購買產品的關鍵還是在於合適。

很多外國人一輩子只買一個牌子的衣服,當他要換一個牌子的時候,就意味著他的人生髮生了變化。但是有些中國消費者,即便經濟條件不好,也要去追求名牌、挎著LV包包騎共享單車,這就是不匹配。

時代週報:書中提到獵物人需要“富有而挑剔,敏感而自戀”,這個要求對普通人來說是不是有點高?

周可:這是一個進階過程。人在購買商品的時候,首先會考慮自己的條件。對普通人來說,有些物品看上去或許不上檔次,但不一定沒有價值。比如羊城煙和中華煙,在價格上沒法比,但如果我是普通的工薪階層,可能只抽得起羊城牌的,那就有價值,因為它和我是匹配的。這種匹配度構成了價值的基礎,時間長了,就成了你人格的折射和化身。也許某一天條件好了,我有能力抽中華了,那時我再回頭看羊城煙,會因為它陪伴我度過了漫長歲月而顯得有價值。所以產品的價值,跟生活的結合度和個體匹配度相關。

《獵物人》,重現物質之美

凡事要有度

時代週報:除了類似手工定製版的奢侈品外,我們的日常用品大都來自於流水線生產工藝,作為獵物人,這些複製品是否具有價值?又該如何挑選?

周可:事物的物性包含了客觀屬性,比如材料、工藝和設計理念,但是物性並非對所有人都有效,東西就擺在那裡,有人喜歡它,有人不喜歡它。我的意思是,看待一個物品,除了客觀屬性,還應該有主觀情感的投射。比如汽車,首先要先買到自己喜歡的款式,這種喜歡就是你的情感、認知和審美等一切自我的投射。在使用產品的過程中,你還會與其建立新的關係,從而產生良好的體驗並賦予個體新的內容。雖然是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東西,但是因為你的使用,你和它融為一體,物品由此變得有故事、有情感。一輛汽車開上十年,也就見證了你的人生,你的成敗悲喜都沉澱在這輛車上。所以說,只有認知提高了,才能在物性上疊加人性,你擁有的物就成了另一個自我,成了你的寶貝,想扔掉的時候也捨不得了。

時代週報:消費是資本時代中人類普遍的生存困境,獵物人對物品的精挑細選,是否依舊在消費的框架概念之中?如何達到自我實現的層面?

周可:確實仍在消費的框架之中,但我認為是一種救贖。我們生活在商品的汪洋大海中,沒有辦法去拒絕,完全不選擇和隨便選擇這兩個極端,都是個體缺乏自主性的體現。個體不能孤立地完成自我實現,總是要依靠他者的存在去印證,透過外在的關係和介質去反映,這是人之常情,但傳統意義上的自我實現要獲取更多的物來證明,所以現在這個階段,我想討論的是怎麼找到合適的物。自我實現的前提是沒有變的,只是獵物人會講究,不再是憑藉單一性的標準,而是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氣質修養,讓所購之物成為自我的延伸。

我們批判消費主義的無度並提倡成為獵物人,是希望從自身出發,不再是單純地“買買買”。新中產的潛力在於,他們在休閒交流、閱讀學習和事業工作中,能夠不斷髮現自我,去獵物的時候就能找到實現自我的東西。消費時代,大多數人追逐廣告和時尚,獵物人則是跟著自己的內心和趣味走,達到一定的高度後,就能作出精確的選擇,不再和物品的價格相關。

時代週報:獵物人能最終解決消費主義的問題嗎?

周可:在成為獵物人的過程中,我們能相對地抵抗物質的侵襲,不至於完全迷失。在選擇中,能發現可以自主的部分。在這座鋼鐵森林裡,獵物人至少還可以掙扎,並擁有自己隱秘的城市地圖。

面向新中產階層

時代週報:當代人對物的執著,可否歸結為某種戀物癖或收藏癖?你如何看待這種癖好?

周可: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戀物癖,其實是自戀的延伸。在某個相對冷門的領域,大眾會感覺新奇,因為這一領域的物品可能不具有傳統意義上的實用性。這種對物的執著有可能表現為某種吝嗇和守護,這就是與年輕人迷戀快消品之間的區別。從獵物到戀物再到成癖,其實是蠻高的境界。

時代週報:怎麼看待物的實用性與審美價值之間的關係?

周可:把實用價值和審美價值割裂開來,其實是一種誤導。從實用到身心愉悅到審美,物對使用者是多層次的。傳統意義裡的實用主義,只專注物的某個方面並加以放大,會讓人感覺物只有實用價值。更嚴重的是,會造成這個方面的實用才是真正的實用這一錯覺。其實,在觀賞一件藝術品的時候,心情愉悅,帶來寧靜,也是一種實用價值。一切能滿足需求並帶來改變的物,都是實用的。

時代週報:如今,快消文化在年輕人中盛行,你如何看待當下年輕人的消費觀?對於這個群體,你有什麼建議?

周可:如果單純從年輕人的角度來說,這是正常現象,也是成長的必經之路。年輕人之所以迷戀快消品,根本原因不是在於經濟條件,而是還不能瞭解自己真正的喜好,自我構建還是一片蒼白。成為獵物人,就是要經過這個不斷成熟和獨立的階段,時間長了,自然而然就會跨上更高的臺階。

時代週報:這本書面向什麼樣的使用者群體?

周可:庸俗點說,偏向新中產階層。相比舊中產,新中產更多強調財富的積累,更看重生活的品質。這個群體普遍受過良好的教育,在生活追求方面具有進階的特點,奠定了物質基礎後,會轉向生活的升級。

時代週報:你在回憶文章中提過,關鍵詞曾是《新週刊》的特色,能不能用幾個關鍵詞描述自己對於物的看法?

周可:物性、價值、投射、關係。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