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北宋黃庭堅的這首詩,引用了兩個驚世典故,揭示了兩個深刻道理

  • 由 雄觀 發表于 足球
  • 2021-11-01
簡介晉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後放火,周圍綿延數里,火勢三日才熄,介子推終究沒有出來

一抔黃土是什麼意思

原創作品,侵權必究

在中國歷史上的北宋時期,有一個詩人流派,叫作江西詩派,這個詩派的開山鼻祖名叫黃庭堅。

黃庭堅,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他的詩歌在北宋詩壇自成風格,詩作寫的非常奇崛瘦硬,開闢了中國文學史上一個全新的詩派。

由於黃庭堅是江西人,所以,人們就稱這個詩派為江西詩派,在北宋一朝盛極一時,與杜甫、陳師道、陳與義三人合稱為“一祖三宗”。

黃庭堅與張耒、晁補之、秦觀都是蘇軾門下學生,合稱為蘇門四學士。黃生前與蘇軾齊名,世稱蘇黃,著有《山谷詞》,且黃庭堅書法亦能獨樹一格,為宋四家之一。

黃庭堅的詩作不僅在北宋時期開創新的流派,他在創作詩歌的過程中,還善於用典,而且他用的典故都不是一般的典故,都是一些驚世的典故。

比如,他的那首《清明》一詩,不但能引經據典,還能揭示深刻的道理。

北宋黃庭堅的這首詩,引用了兩個驚世典故,揭示了兩個深刻道理

【清明】——宋·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這首《清明》是黃庭堅在北宋末年元佑黨爭時期觸景生情而作。

北宋元祐年間,王安石實施變法,推行新政,在朝中形成了支援變法與反對變法的新舊兩派,舊派被稱為元佑黨,蘇軾、司馬光都是舊派人,黃庭堅因是蘇軾的學生,也受到牽連。

鬱悶之下,黃庭堅寫下了這首《清明》,不僅透過這首詩歌抒發了人生無常的慨嘆,而且還在這首詩歌裡運用了兩個極為著名的歷史典故,揭示了兩個深刻道理。

北宋黃庭堅的這首詩,引用了兩個驚世典故,揭示了兩個深刻道理

第一個典故——齊人乞食

齊人乞食說的是,齊國有個人和他的妻子、小妾共同生活在一起。這個齊人每次外出,都給妻子和小妾說,是吃飽喝足才回家。妻子就問他了,你跟誰一起吃的飯,跟你一起吃飯的都是些什麼人?

這個齊人他就說了,跟我一起吃飯的,都是有錢有地位的人。

妻子不太相信,就對小妾說:咱們的老公每次出去,都是酒醉飯飽才回家,問他跟誰在一起吃喝,他說都是有錢有地位的人。可是,我們倆從來也不曾見有顯貴體面的人到家裡來。所以,我覺得老公在撒謊,我決定,暗中看看他到底去什麼地方吃酒。

於是乎,第二天的早晨起來,齊人出去的時候,妻子就拐彎抹角地跟蹤他。一路上,走遍整個都城,也沒見到誰停下來與他打招呼交談。

最後,這個妻子跟著丈夫,走到東門城外的墳墓中間,向那些掃墓的人乞討殘羹剩飯。這些沒吃飽,又四下裡看看,到別的掃墓人那裡。

妻子終於明白了,原來這就是丈夫天天酒醉飯飽的方法。

妻子回去後,把看到的一切告訴了妾,她說:我們的老公,是我們指望依靠過一輩子的人。他卻吹牛,說有身份的人請他吃飯。我跟著他才發現,他原來是在墓地向人家乞食,沒想到是這個樣子。

於是兩人一起在院子裡大罵,哭成一團。丈夫卻一點也不知道,還得意洋洋地從外面回來,在妻妾面前大耍威風。

北宋黃庭堅的這首詩,引用了兩個驚世典故,揭示了兩個深刻道理

以上這個典故出自《孟子》。

在這個典故里,我們悟出這樣一個道理,那就是——追求高質量的生活,需要自己努力的付出與奮鬥。

孟子為我們勾畫的,是一個內心極其卑劣下賤,外表卻趾高氣揚,不可一世的丈夫形象。他為了在妻妾面前擺闊氣,抖威風,自吹每天都有達官貴人請他吃喝,實際上卻每天都在墳地裡乞討。

妻妾發現了他的秘密後痛苦不堪,而他卻並不知道事情已經敗露,還在妻妾面前得意洋洋。令人感到既好笑,又有幾分噁心。

這裡所謂的齊人,分明是當時社會上一個為追求富貴而不擇手段的厚顏無恥的典型人物的縮影。他自欺欺人,做著連自己妻妾也被欺騙隱瞞的見不得人的勾當,卻裝出一副驕傲自滿的神氣。雖只寥寥幾筆,但他的醜惡嘴臉已暴露無遺了。

在現實社會中,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人都是這樣。明明窮的叮噹響,卻非要在別人面前顯擺炫耀,以示自己的闊氣和排場。

在很多人的 身邊,都有這樣的人,在外面大手大腳消費,回到家裡吃糠咽菜。人沒必要這麼虛偽市儈,做真實的自己才是最自在的,裝腔作勢的最終結果就是一敗塗地。

北宋黃庭堅的這首詩,引用了兩個驚世典故,揭示了兩個深刻道理

第二個典故——子推之死

子推是介子推。

話說春秋時期,晉國發生內亂,晉獻公寵妃驪姬,欲廢掉太子申生,改立驪姬之子奚齊為太子,由是引發一系列變亂。

重耳出亡時,先是父親獻公追殺,後是兄弟晉惠公追殺。重耳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有一年逃到衛國,一個叫做頭須的隨從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

重耳無糧,飢餓難忍。

當向田夫乞討,可不但沒要來飯,反被農夫們用土塊當成飯戲謔了一番。後來重耳都快餓暈過去了,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溝裡,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塊,與採摘來的野菜同煮成湯給重耳。

當重耳吃後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時,重耳大受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

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能如此肝腦塗地,忠心耿耿,實屬難能可貴。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結束後,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變成了晉文公,介子推沒有像壺叔那樣,主動請賞。他說,晉文公返國,實為天意,介子推卻認為忠君的行為發乎自然,沒必要得到獎賞。

介子推不肯受賞,曾賦詩一首:

有龍于飛,周遍天下。

五蛇從之,為之丞輔。

龍反其鄉,得其處所。

四蛇從之,得其露雨。

一蛇羞之,死於中野。

鄰居解張為子推不平,夜裡寫了封書信掛到城門上。

晉文公看到這首詩後,後悔自己忘恩負義,趕緊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隱入綿山。晉文公便親帶廣眾人馬前往綿山尋訪。誰知那綿山蜿蜒數十里,重巒疊嶂,谷深林密,竟無法可尋。

晉文公求人心切,聽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燒山。沒料到大火燒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沒見。晉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後放火,周圍綿延數里,火勢三日才熄,介子推終究沒有出來。

後來有人在一棵枯柳樹下發現了母子的屍骨,晉文公悲痛萬分,在介子推的屍體前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像有什麼東西。

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一段燒焦的柳木,帶回宮中做了一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此後,足下成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介子推忠君赴義、鄙棄功名利祿的氣節,流芳百世,感人至深。

後人不僅造了個“寒食節”來紀念他,還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廟宇來祭奠他,文人雅士登臨題詠、寓興抒懷的就更是不勝列舉。

這樣的謳歌綿延不絕,貫穿數千年,其不動聲色的道德教化,使人們不假思索地形成了某種集體無意識,以至於很少有人對介子推的所作所為投以審視的目光。

北宋黃庭堅的這首詩,引用了兩個驚世典故,揭示了兩個深刻道理

再回頭過頭來看黃庭堅的這首詩,他以清明節時桃李歡笑與荒冢生愁構成對比,流露出對世事無情的嘆息。

由清明掃墓想到齊人乞食,由寒食禁菸想到介子推焚死。

世間之人,不論賢愚,到頭來都是一抔黃土。

在這裡,黃庭堅看到了大自然的一片生機,想到的卻是人世間不可逃脫的死亡的命運,表達了一種消極虛無的思想和情緒纏繞的悲涼。

這大概跟黃庭堅坎坷的仕途以及他所受的禪宗思想影響密不可分,不過,這首詩作鮮明的體現了他的人生價值取向,鞭撻了人生醜惡,卻也揭示三個道理:

第一、做人定要勤奮拼搏。

沒有等出來的美麗,只有拼出來的成績,任何一個人生於這個世上,都要腳踏實地,份禮拼搏,沒有機會創造機會也要拼搏進取。就像典故中那個乞食的齊人一樣,想要過上高質量的生活,又不肯努力奮鬥,難道天上會掉餡餅嗎?當然不會,想要過上什麼樣的生活,就要努力去拼搏創造,只要堅持正確的方向去做,成效都不會差。

第二、為人不能沒有良心。

我們都知道升米恩、鬥米仇的道理,意思是說,如果別人在危難的時候,你給他很小的幫助,他會感激你。可是,如果給人的幫助太多,讓其形成了依賴,一旦停止幫助,反而會讓人產生忌恨心理。所以,做人應該有原則,不能有求必應,幫助別人也要看值不值得幫助,在人際交往中,並不是付出得越多越好。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不要當濫好人。

北宋黃庭堅的這首詩,引用了兩個驚世典故,揭示了兩個深刻道理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雄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