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安史之亂”後, 唐朝政權飄搖欲墜, 但為何就是死而不僵

  • 由 碎嘴說真相 發表于 足球
  • 2021-10-31
簡介中央的權威始終存在,老百姓對李唐王朝是高度的認可歷史上哪個朝代的皇帝都沒有安史之亂後的唐朝皇帝狼狽,從唐玄宗被迫棄都逃往西蜀,從此開了一個頭,以後的皇帝打不過了丟下老百姓就逃就跑,等官軍剿滅匪亂以後,再來個迴歸

安胖子什麼意思

“安史之亂”後, 唐朝政權飄搖欲墜, 但為何就是死而不僵

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從公元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歷時七年之久。雖然亂事最終得以平定,可是對唐朝廷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均產生極為深遠而巨大的影響。

這次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浩劫,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中央王朝已經無力再控制地方,同時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

總體來說就是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但再像步履蹣跚的一個老人,畢竟又晃晃悠悠的走了150年。那麼,是什麼原因支撐著它一路走來呢?有一下幾方面的因素,我們來一一剖析:

“安史之亂”後, 唐朝政權飄搖欲墜, 但為何就是死而不僵

唐玄宗

(一)。中央的權威始終存在,老百姓對李唐王朝是高度的認可

歷史上哪個朝代的皇帝都沒有安史之亂後的唐朝皇帝狼狽,從唐玄宗被迫棄都逃往西蜀,從此開了一個頭,以後的皇帝打不過了丟下老百姓就逃就跑,等官軍剿滅匪亂以後,再來個迴歸。

據統計,首都長安六次在內鬥亦或是外敵入侵時被攻破,皇帝九次逃難外地,狼狽不堪。

公元756年,安史之亂,唐玄宗棄都而逃;

公元763年,吐蕃進犯,直逼長安,代宗李豫走陝州;

公元782年,節度使李希烈叛變,靖難之師譁變,德宗逃亡;

公元881年,黃巢攻入長安,僖宗逃到成都;

公元885年,神策軍潰散,僖宗逃鳳翔;

公元894年,李克用進逼長安,昭宗逃往鳳翔;

公元895年、901年,昭宗又逃離京師;

公元907年,朱全忠將昭宗劫持到洛陽,然後將其殺掉,唐朝滅亡。

但是就這麼奇怪,其他王朝丟一次首都就基本上國滅了,而唐朝丟了這麼多次,除了最後一次唐朝滅國外,其餘幾次政權始終存在,這是什麼原因呢?

答案只有一個:李唐王朝無論在老百姓眼中,還是其他地方勢力或外藩眼中,就是正統王朝。這一點誰也無法替代。

“安史之亂”後, 唐朝政權飄搖欲墜, 但為何就是死而不僵

(二)。藩鎮雖然割據,但他們擁護中央

自安史之亂平定後,藩鎮便是大唐帝國的三大支柱之一,和朝堂官僚集團,控制中央禁軍的宦官集團一起,互相平衡制約,切實有效地維護著帝國的統治。

安史之亂之後,朝廷的控制力減弱,藩鎮割據加劇。朝廷和藩鎮之間,一直官司不斷,戰爭不斷。由於藩鎮諸節度使(相當於王爺)像向皇位那樣的世襲,皇上不幹,或者有的藩鎮不老實,要擴大地盤,從而引起內亂。朝廷只好派出軍隊去用拳頭說話,但是打來打去,這個問題始終沒有解決。

直到“中興之主”唐憲宗的出現,在對付藩鎮割據的歷史問題上,他審時度勢,連連用兵,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勝利,平定淮西吳元、濟淄青李師道後,各藩鎮再度向朝廷獻忠心,紛紛表示質子割地。在形式上將帝國重歸一統。

就連最桀驁的河朔三鎮亦不過劃地自守,無造反甚至取代唐朝之野心。

當然,也出現過朱泚李希烈這樣公然稱帝的藩鎮,但在神策軍和各路節度使的合力打擊下,迅速灰飛煙滅。

同時,我們不光要看到地方藩鎮武裝割據這個消極面,也要看到它的積極意義。南方的藩鎮負責國家賦稅的收繳,北方的藩鎮擔負著為國家抵禦吐蕃、回紇、契丹等異族的責任。

“安史之亂”後, 唐朝政權飄搖欲墜, 但為何就是死而不僵

藩王

(三)。中央的軍事實力還依然很強大

應該說,在相當長一段時期,在神策軍的鎮守下,朝廷獲得安寧,國家進入穩定局面,社會重新出現繁榮景象。在很大程度上,神策軍是唐朝歷經安史之亂,還有後來各種叛亂、動亂之後,還能延續150年的堅強武力保障。

日本僧人圓仁曾經於唐文宗時期來到中國求法,對唐朝局勢相當瞭解,他說:“左右神策軍,天子護軍也,每年有十萬軍。自古君王,頻有臣叛之難,唯置此軍以來,無人敢奪國寶。”

唐後期,由於朝廷集權與地方割據的矛盾日益尖銳,嚴重的局勢使唐朝統治者認識到必須擁有一支由朝廷直接掌握的、有戰鬥力的武裝力量,加強神策軍勢在必行。神策軍有過兩次較大規模的擴編。

唐朝自唐穆宗以後,天子多受制於宦官。穆宗以後共有九帝,其中,除敬宗、哀帝外,其餘均為宦官所立。宦官集團之所以能掌握皇帝的生、死、廢立大權,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掌握神策軍兵權,以神策軍為工具控制皇權。

“安史之亂”後, 唐朝政權飄搖欲墜, 但為何就是死而不僵

戰將

(四)。江南稅負區還控制在中央手中

安史之亂,黃河中下游地區遭受破壞嚴重,淮河以南地區遭受戰爭的破壞相對小得多, 唐朝中期淮河以南的土地大量開墾及大修水利,插秧移植水稻,使江淮的糧產量大幅增加,成為全國重要的糧食產區。俗話說,“手裡有糧,心中不慌”。朝廷老百姓都有糧吃,無疑能保證局面的穩定。

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宰相楊炎建議頒行“兩稅法”。兩稅法是以原有的地稅和戶稅為主,統一各項稅收而制定的新稅法。由於分夏、秋兩季徵收,所以稱為“兩稅法”。兩稅法是對當時賦役制度較全面的改革。

這對於解放生產力,促進當時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調動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 奠定了唐後期到明代中葉賦稅制度的基礎。直到明萬曆九年(1581年)張居正“一條鞭法”的出現。

朝廷有錢了,什麼都好辦了。

“安史之亂”後, 唐朝政權飄搖欲墜, 但為何就是死而不僵

薛仁貴

(五)。朝廷面臨的危機是內亂,而不是外患

由於唐太宗時代,文治武功達到極致,唐太宗還被西域的少數民族稱為“天可汗”。唐高宗時期,打下了高麗。唐朝的版圖達到1200萬平方公里,是唐朝的最大值。這些成績,對周邊的少數民族無疑形成一種震懾。

舉兩個例子。薛仁貴當年“三箭定天山”,威震西域。後來突厥人聽說薛仁貴死了,進犯邊關。薛仁貴年屆七十(69歲),帶兵出戰。薛仁貴前進途中遇到突厥軍隊,他去掉頭盔鎧甲,一身簡便戎裝去見他們。突厥人上前來仔細辨認,一看果然是這位尊神,大驚失色。紛紛下馬排隊拜揖,然後匆匆離去。

僕固懷恩叛亂,聯絡吐蕃、回紇等國,聚集三十萬軍隊,擄掠涇州、邠州、鳳翔,進犯醴泉、奉天。

郭子儀親自上陣,遠遠的看到鬚髮斑白的老將出陣,回紇兵都很奇怪,問道:“這個人是誰?”在得知是郭令公後吃驚地說道:“郭令公還在嗎?僕固懷恩說大唐天子駕崩,郭令公去世,中國無人主持,所以才入侵。郭令公如今健在,大唐天子還在嗎?”在得知皇帝健在的訊息後,紛紛表示的確是被僕固懷恩給忽悠了。馬上下令撤軍。

這是什麼?這就是威勢!

“安史之亂”後, 唐朝政權飄搖欲墜, 但為何就是死而不僵

安胖子

在“安史之亂”中,在靈武繼位的唐肅宗李亨,不得不“有病亂投醫”,到外面的回紇部落去借兵。當然,這個兵不是白借,是要付代價的。唐肅宗和回紇約定的價格是:“收復了京城之日,土地與男子歸唐朝所有,金帛與女人全部歸於回紇。”

回紇出兵幫唐軍收復了長安城、洛陽,唐朝再混蛋也不能讓他們在這兩個都城洗劫呀,於是又與回紇約定,唐朝任命回紇葉護為司空,封忠義王爵,並答應每年贈送回紇絲織品二萬匹, 每年向回紇購買數萬至十萬匹馬,每匹馬支付絹四十匹,病弱之馬照價支付,這就是唐與回紇的“絹馬貿易”。雖然拿錢擺平了此事,但回紇還是甘心俯首稱臣的。

真正對唐造成危險的,是吐蕃。公元763年的吐蕃進犯,兵髮長安,唐代宗逃跑。但吐蕃的意圖非常明顯,就是搶劫女人和財物,他們並不是要長期佔領都城。所以,把長安城洗劫一空後,主動撤離了。代宗李豫走陝州以外,剩下的外患對唐朝朝廷再也沒有構成實際威脅。

“安史之亂”後, 唐朝政權飄搖欲墜, 但為何就是死而不僵

宦官

(六)。把持朝政的宦官沒有改朝換代的野心和條件

其實唐朝後期的官宦專權,才是朝廷最頭痛的禍源。 賦予宦官權力的,就是“安史之亂”的另一個主角唐玄宗。讓宦官出任監軍,其始作俑者正是唐玄宗李隆基。自從他開此先例之後,宦官監軍就成了中晚唐歷史上的一大弊政。在此後一百五十多年的時間裡,李唐朝廷將一次又一次因為這項弊政而蒙受巨大損失。

他還是親王的時候,高力士就對他傾心事奉,後來李隆基被立為太子之後,便奏請唐睿宗任命高力士為內給事,因誅除蕭至忠、岑羲等人有功,唐玄宗又賜給他高官。從此以後宦官逐漸增加到三千多人,被任命為三品將軍的人也越來越多,穿紅、紫朝服的達到一千餘人,宦官勢力從此膨脹起來。

從開元時期起,以高力士得寵用事為標誌,宦官作為一個強勁的政治勢力,正式登上了大唐帝國的歷史舞臺——“宦官之盛自此始”。(《資治通鑑》卷二一○)

唐朝自唐穆宗以後共有九帝,其中,除唐敬宗、唐哀帝外,其餘均為宦官所立。唐憲宗死於宦官之手,唐敬宗雖不是宦官擁立,也死於宦官之手。宦官集團之所以能掌握皇帝的生、死、廢立大權,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掌握了神策軍的兵權,以神策軍為工具控制皇權。

但是宦官再跋扈,他們再有野心,也只是更換李氏的宗親後人。宦官他們自己不敢,也不能當皇帝。所以,始終是李唐的國祚在延續,江山不會改姓。

不是結尾的結尾: 安史之亂使唐朝從高峰迅速滑入谷底,它後來的的滅亡則是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藩鎮長期割據,與中央對抗,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的力量;宦官專權,使皇帝大權旁落,嚴重破壞了國家正常的統治秩序;朋黨之爭,造成嚴重的內耗,朝廷的力量嚴重削弱。

爭鬥的結果是政權日趨腐朽,百姓的生活也日趨悲慘,最終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的,在起義軍的沉重打擊下,唐朝統治徹底崩潰,統治中國290年的大唐帝國壽終正寢了 。

唐朝這麼一個大王朝結束了,後來的政權沒有一個具有李氏這麼強的凝聚力、號召力,所以,國家開始四分五裂。

朱全忠(朱溫) 於公元907年逼迫唐哀帝禪讓,不久又殺之,唐朝滅亡,五代十國時期開始。

直到公元 979年趙匡胤軍隊消滅了北漢,十國時期結束,正式進入宋朝,中國又迎來一個大統一朝代。

參考資料: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新唐書》宋·歐陽修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