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札剌亦兒部的起源與發展

  • 由 中原蒙古 發表于 足球
  • 2021-10-22
簡介拉施特詳細記載了導致札刺亦兒部毀滅的一次重大事件:“怯綠連河鄰近契丹之境,契丹人經常與他們及其他蒙古部落作戰

斡勒忽訥兀惕怎麼讀

札剌亦兒(Jalayir),又譯押剌伊而、札剌爾(Jalair),是成吉思汗興起前在漠北具有一定影響的強大部落聯盟。

共由札惕(Jat)、脫忽剌溫(Tqraun)弘合撒兀惕(Qunkqasaut)、古蔑兀惕(Kumaut)、兀牙惕(Auyat)、你勒罕(Nilqan)、古兒勤(Kurkin)、朵郎吉惕(Tulankqit)、禿裡(Turi)、尚忽惕(Sankqut)十個分支組成,每一個分支分別都成為有人數眾多的部落。其中,札惕部落源於額兒古涅昆的蒙古人,屬於駐牧於怯綠連一帶的迭兒列勤蒙古,過著今日行而明日留,逐水草而畜牧的生活。後被居住在哈剌和林川一帶的札剌亦兒部征服,並接受了Jalayir的名稱,共同形成一個巨大的部落聯盟。

札刺亦兒部稱為“有毛氈帳裙的百姓”,即遊牧民。他們主要從事畜牧業,飼養馬、牛、羊和駱駝。牲畜的肉和乳是他們的基本糧食,以羊肉為主,牛次之,馬則很少殺以為食,因為馬不但是他們生活資料的來源,還是遊牧和作戰的重要工具。《蒙韃備錄》記載:“其為生涯,只是飲馬乳以塞飢渴,凡一牝(雌性的)馬之乳可飽三人。出入只是飲馬乳,或宰羊為糧。故彼國中有一馬者必有六七羊,謂如有百馬者,必有六七百羊群也。”羊馬兩項是遊牧經濟的主要標幟。此外,他們用牛馬糞做燃料,用羊油點燈,衣著和居室(氈帳)的原料也主要依靠畜牲的毛皮。

放牧和狩獵是男子的事,婦女的職責是調整幌車,建立或撤除帳幕,擠牛奶,製造乳酪,剪羊毛,織線,縫製衣服、毛氈等[i]

她們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上溯到公元7——8世紀西遷的一批室韋——達恆人。

七世紀中葉,強大的突厥政權開始衰退,漠北各部起來反抗他們的統治,630年突厥政權被唐所滅統一了漠南地區。漠北各部相繼歸附唐朝,唐政權各因其地設定了六都督府、七州,採取分而治之的政策,漠北各部基本上恪守唐朝的規定,這使東面的室韋人免除了強鄰的壓迫而逐漸強大起來。期間,一批室韋——達恆人趁著漠北無強敵的機會,逐步地向西面尋求新的牧場,這其中就包括札惕部落。

室韋——達恆部落在漠北腹地的最早記錄出現在八世紀初。據《毗伽可汗碑》記載,公元715年,突厥出兵征討鐵勒人民,破其汗庭。鐵勒和達恆聯合起來與突厥作戰。這說明,一部分室韋——達恆人已經西遷並捲入了他們的爭鬥。

札剌亦兒部的起源與發展

毗伽可汗碑這通巨大的碑石屹立在今日蒙古國前杭愛省哈拉和林市之北,烏蘭巴託西南方。1889年俄國地理學會東西伯利亞部組織雅得林採夫考察團在土拉河、鄂耳渾河流域的(蒙古帝國時期的)哈喇和林與(回紇帝國時期的)哈喇八剌哈孫遺址進行探訪。他在靠近柴達木湖的科克沁-鄂耳渾地區發現了《毗伽可汗碑》和《闕特勤碑》兩通石碑。 雅得林採夫當即臨摹了一份銘文,並將兩塊有漢文銘文的殘片運往彼得堡。1892年出版了一部圖譜,和六部考察團著作集,引起了西方學者的很大興趣。

札剌亦兒部的起源與發展

公元744年,回紇推翻後突厥政權,建立了回紇汗國。回紇可汗為征服漠北各部進行了多次戰爭。有一部分人歸附了回紇,另一部分則避入他處。

據《史集·部族志》札剌亦兒部記載:“據說,他們的禹兒惕為哈喇和林的合迪馬【地方】;他們是【如此地】愚忠,以致他們把奶油給畏兀兒君主的公駱駝【食用】。畏兀兒君主就是回紇汗。這就表明在歸附回紇汗的一部人中就包括札剌亦兒部,並駐牧於回紇汗庭附近,在暫時固定的地方過著為回紇貴族“牧駝”的生活。

到九世紀,回紇汗國衰敗,在公元840年被來自劍河流域的黠(xia)戛(jia)斯部所滅,但他們統治回紇故地的時間並不長。公元848年他們曾發兵攻打室韋,搶奪了被室韋人瓜分的回紇餘眾而去,退回到劍河流域。

九世紀的中後期到十世紀前期的蒙古高原處於無霸主狀態,大批室韋——達恆人遷進漠南北各地。無邊無際的良好草原,為牲畜遊牧業的發展提供了優越條件。這為達恆人的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時機。

札剌亦兒部的起源與發展

《遼史·蕭韓家奴傳》記載:“阻卜諸部,自來有之。曩時北至臚朐河,南至邊境,人多散居,無所統一,惟往來抄掠。及太祖西征,至於流沙,阻卜望風悉降,西域諸國皆願入貢。因遷種落,內建三部,以益吾國,不營城邑,不置戍兵,阻卜累世不敢為寇。”

《遼史》第四十六卷志,北面部族官就有阻卜國大王府、阻卜扎剌部節度使司、阻卜諸部節度使司(聖宗統和二十九年置)、阻卜別部節度使司、西阻卜國大王府、北阻卜國大王府、西北阻卜國大王府的記載。據馮承鈞考證阻卜扎剌部節度使司就是札剌亦兒部,這是札剌亦兒部可查的首次在史書中的記載。

契丹建國後,室韋——達恆各部與遼往來頻仍,並遣使聘遼。在十世紀,九性達恆中克烈部逐漸強盛起來,並雄踞鄂爾渾河一帶,壓縮了札剌亦兒部的生存空間,迫使他們向東尋求新的牧地。到底他們向東遷到哪裡了?在《史集》札剌亦兒部的記載中說:“斡難地區有他們的一部分營地”,而在《土敦-蔑年紀》中把札剌亦兒部駐地記載為怯綠連河境內,並與契丹隔岸而駐。蘇天爵在《太師魯國忠武王碑》稱木華黎“生於阿難水之東”。由此可見,他們遷徙後的駐地應該在斡難與怯逯連兩河流域的中間地帶。《史集》記載,居住在此地的札剌亦兒部有十大分支,每一分支都有很多人民,他們組成為七十“古列延”(Gureyen),拉施特解釋,那時每個古列延由一千個車子組成,據此推斷當時他們應有七萬車,是一個相當大的部落聯盟。

隨著札剌亦兒部的東遷,人口的增多,需要的駐牧地隨之擴大,與遼的鬥爭愈演愈烈,在《史集》中就載有札剌亦兒等部落經常發生戰爭和衝突。在十一世紀初,契丹軍對斡難河一帶的札剌亦兒人進行了毀滅性的屠殺。遼聖宗統和年間(983——1012年),耶律速撒和蕭撻凜相繼征伐“阻卜”諸部,屢以捷聞。對札刺亦兒人的殘酷屠殺可能就發生在這個時期。

札剌亦兒部的起源與發展

拉施特詳細記載了導致札刺亦兒部毀滅的一次重大事件:“怯綠連河鄰近契丹之境,契丹人經常與他們及其他蒙古部落作戰。有一次契丹出動大軍襲擊他們。當札刺亦兒人看到這支軍隊時——其間隔著怯綠連河,附近無淺灘可涉——以為契丹人無法過河,就搖手揮帽地以嘲弄的口吻呼喊:”請過來搶掠我們的牲畜吧!”契丹軍隊為數眾多,他們收集枯枝幹柴,即於當夜填成一條壩,渡過了河。契丹人屠殺瞭如此之多的札刺亦兒人,直到只有鞭子高的兒童;並且搶掠了他們的用具和牲畜。全部札刺亦兒人只有為數七十車的一幫人,因處於敵人未能達到的一側,才得以逃脫出來,帶著妻兒遊牧到了土敦蔑年之妻莫挐倫的營地境內。由於他們飢餓之極,他們掘了一些草根來吃,這種草名叫速都海,在那裡被認為是可食的東西。因此,他們就掘亂了莫拏倫的兒子們馴馬的那塊地方,在那裡掘出了很多坑。莫拏倫說:“你們為什麼要亂掘一氣,掘壞了我的兒子們的馴馬的地方?”他們將莫拏倫抓了起來,殺死了她。由於她的兒子們每一個都透過婚娶與某一部落結親,他們的親戚很多,札剌亦兒人害怕不能從他們處安全脫身。他們便攔住了路,殺死了九個兒子中的八個。小兒子名叫海都,在堅不兀惕部落做女婿作客。在此之前,她的叔父納臣也為作女婿到了這個部落。當他得知札剌亦兒部落的毀滅和諸侄之死後,便將海都藏在蒙古人盛酸馬奶的、類似於大陶罐的一個大土甕底下,讓他待在那裡。“

札剌亦兒部的起源與發展

這群札剌亦兒人幹了這件事後,另一些殘存的札剌亦兒部落向這七十個人追究責任,問道:“你們與哪些族人們商量過了嗎?竟幹出如此大膽妄為的勾當。”於是,作為懲處,將他們全部殺死了。

海都與其叔納臣及餘部避入邊遠的八兒忽真隘,其牧地自然是被札刺亦兒人所佔,可見當時他們的力量還不大。經過若干年,土敦蔑年之孫海都與其叔納臣聯合八刺忽部,起兵復仇攻滅札刺亦兒,殺盡札刺亦兒部男人,將他們的妻子兒女都做了奴隸,才“形勢寢盛”。此後納真一支遊牧於幹難河下游,海都先在八刺忽之地,不久以後,“四傍部族歸之者漸眾”,可能就恢復了幹難河上游和不兒罕山故地。

[i] 《盧布魯克行記》,柔克義英譯本,頁七八。轉引自韓儒林《元朝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