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它的每一次國土變化,都100%體現鄰居的起落,三分波蘭與兩次復國

  • 由 芷蘭社會 發表于 足球
  • 2021-10-18
簡介最狠的是1795年,沙俄、普魯士、奧地利對波蘭進行第三次瓜分

華沙公國是怎麼回事

文章到這裡就告一段落了,有什麼想法請記得及時聯絡小編

炎炎夏日,只為等到你,大家好,[名字]這廂有禮了

波蘭史的前半段與後半段完全是兩種狀態,崛起期它是個“通海大國”,連通著波羅的海和黑海。應付左右鄰里遊刃有餘,被網友戲稱“平獨鎮露”。衰落時速度卻又不是一般的快,堂堂一個東歐大國說沒就沒了,而且連續兩次亡國。此前咱們聊完了上半段,這次來看這悽慘的下半段。

它的每一次國土變化,都100%體現鄰居的起落,三分波蘭與兩次復國

為了抵禦新崛起的東邊鄰居莫斯科大公國,早就在“一個鍋裡”吃飯的波蘭、立陶宛終於正式合併。合併後雖然有國王,但是由大貴族們說了算的,所以史稱波蘭第一共和國。

當時歐洲西邊都是些王權國家,大一點的以英法為代表的,東邊的莫斯科公國剛嚐到王權的“甜頭”,正在發展為沙俄。所以就是中間夾著的這大片歐洲主體內陸上,兩個大地區分別是兩個分裂政權,即神聖羅馬和波蘭立陶宛。這種情況很容易被鄰居盯上。

它的每一次國土變化,都100%體現鄰居的起落,三分波蘭與兩次復國

如果說這倆是“難兄難弟”那還不準確,因為人家神聖羅馬雖然分裂,但有幾個大諸侯橫行歐洲,也就是說人家分裂勢力中的幾個挑頭兒的,其實力並不比英法等國次多少。比如說奧地利、巴伐利亞、勃蘭登堡等。而波蘭的諸侯們沒幾個能單獨拿得出手的,更容易成為別人的目標。

在這種情況下成立的波蘭第一共和國就是為了增加聚合性,理想是組建一個多合一的有力拳頭。但真正運轉起來,它卻像一臺生了鏽的機器一樣難以開動,因為大貴族們說了都算。意思就是遇事大家坐下來一起商量,但只要有一個諸侯說不同意,這事兒就成不了。本來為防止大諸侯之間因意見不一而內戰導致不必要的內耗,結果勢力小一點的諸侯也有了這一票否決權。因此當時要想做件事,全靠恰巧大夥想一塊兒去了,否則哪怕一場會議上有一個諸侯恰好會前喝了酒,所議之事都難成。

它的每一次國土變化,都100%體現鄰居的起落,三分波蘭與兩次復國

這種微妙的“輕統一”方式在今天看來,你可以用常見的“邦聯”、“共主”來解釋,但在當時周圍差不多都是大王權的環境下,波蘭顯得鬆散且不堪一擊。1654年波蘭的烏克蘭地區正忙著鬧獨立呢,沙俄進來吞併了大部分烏克蘭地區。第二年因為王位繼承爭端,波蘭又跟瑞典打了一架,結果又丟失一部分北方領土。

各種聯姻使得當時的歐洲各國王室交織在一起,各國繼承法的不同又使得各國對同一種局面持不同的觀點。西班牙王室繼承戰是如此,波蘭王室繼承戰亦是如此。1733年法國、西班牙、沙俄、奧地利等國都來爭搶波蘭王室的繼承權,波蘭本土慘遭蹂躪。當初雅蓋洛王朝開創的波蘭黃金時代徹底結束了,這個國家開始走下坡路。說下坡路是為了文雅一點,其實說“跳樓之路”更符合這條國運拋物線的陡峭程度。

波蘭崛起的時候,那是周邊都不行的時候它行,現在是它不行了鄰居恰好都崛起了。勃蘭登堡合併了原先由條頓騎士團國世俗轉化而來的普魯士公國,併成長為神聖羅馬帝國的“老二”;“老大”奧地利人家早就由原先的神羅皇帝直轄領地擴張為奧匈帝國;東邊的沙俄在經歷完彼得大帝的崛起後,已經來到了第二個大帝葉卡捷琳娜的統治時期。

它的每一次國土變化,都100%體現鄰居的起落,三分波蘭與兩次復國

1772年,上述三個國家一起對波蘭進行了第一次瓜分,原本龐大的波蘭三分之一就這麼沒了。當然這種突如其來的遭遇,激起了波蘭人的強烈反抗,他們意識到了自己的弊端,把沒有效率可言的諸侯一票否決給取消了。既然不再以“讓每一個大貴族都滿意”為標準了,那麼總得有一個新標準來指導國家機器的運轉,於是他們選擇用明文條款的方式,即著名的《五三憲法》,這可是全歐的第一部憲法。

它的每一次國土變化,都100%體現鄰居的起落,三分波蘭與兩次復國

這種很有前瞻眼光的改革有用麼?要是外界給波蘭一些時間來實驗它的效能,可能會有成果,但沒人會給它時間。僅僅憲法透過的第二年葉大帝就來“掐萌芽”了,叫上“孃家”普魯士對波蘭進行了第二次瓜分。這次讓波蘭還剩下二十多萬平方公里,而且已經淪為了沙俄的附庸。

當然這第二次後面也跟著有反抗運動,這次波蘭人倒是看明白了在外敵入侵的情況下,連改變自己的時間都沒有,所以這次主要就是武鬥。但還是不行,因為起義軍實在打不過沙俄。

它的每一次國土變化,都100%體現鄰居的起落,三分波蘭與兩次復國

最狠的是1795年,沙俄、普魯士、奧地利對波蘭進行第三次瓜分。這次屬於是“連根拔起”,分完之後波蘭這個國家從地圖上消失了。

它的每一次國土變化,都100%體現鄰居的起落,三分波蘭與兩次復國

經過這三次,沙俄拿到的是原波蘭立陶宛的大部分,也就是大概相當於立陶宛部分,再加上原波蘭的幾個諸侯地區;奧地利主要拿到的是以原波蘭首都克拉科夫為代表的幾個南部大諸侯區;普魯士得到了幾個原波蘭北部面積最大的諸侯區,比如大波蘭、華沙等。俄、普、奧三家分佔的比例差不多是六、二、二。

它的每一次國土變化,都100%體現鄰居的起落,三分波蘭與兩次復國

如果是短暫的亡國還沒那麼震撼,但超過一百年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波蘭這個國家消失了整整123年,一兩代人終其一生的時光裡都不存在的國家就很容易讓人忘卻了。幸好在這123年間,波蘭人一直有刷存在感的機會。

沒錯,只要聊歐洲史哪都有拿破崙。就在波蘭被第三次瓜分而滅國後的第14年,拿破崙在原波蘭的核心地帶建立了一個華沙公國,看過電影的應該對那位舞會上的波蘭女士印象深刻。但這是一個拿破崙的傀儡政權,屬於外族統治時期,並非波蘭復國。而且華沙公國的疆域也遠非此前的波蘭。

它的每一次國土變化,都100%體現鄰居的起落,三分波蘭與兩次復國

而且後來你可以想象一下,沙俄既然是拿破崙的盡頭,那麼沙俄的西鄰波蘭就是拿破崙能夠完全控制的最後一站。那麼當事情反向發展,也就是拿破崙失敗以後,“隊尾”就成了“排頭”,波蘭首當其衝成為反法聯盟要收拾的第一站。華沙公國消失,還是淪為鄰居的地盤。

一戰的時候其實波蘭人並不怎麼熱衷,畢竟自己家的事兒還沒弄明白呢,哪有那閒心。更何況所謂的東線也就是德、俄的交火線附近,本來是原波蘭人自己家的“中線”。分屬兩大陣營的德、俄分別是這樣做的,德國向原波蘭人宣傳:“你們來當兵吧,幫我打贏這場仗,還你們一個獨立的國家。”沙俄在東線節節敗退,還沒等一戰結束變身為了蘇俄,全新的政權不僅宣佈退出一戰,而且退出以前那三次與普、奧一起簽訂的瓜分條約,鼓勵波蘭人恢復獨立。此舉是波蘭地區已大部分落入德、奧軍之手做出的。

它的每一次國土變化,都100%體現鄰居的起落,三分波蘭與兩次復國

後來德、奧慢慢在協約國面前落了下風,原先這些把波蘭給“擠沒了”的大國都開始自顧不暇,波蘭人的機會終於來了。距離一戰結束的前19天,北部華沙出現了新的波蘭政府。距離一戰結束的前14天,古代波蘭首都克拉科夫出現了新的委員會。距離一戰結束的前4天,東南的盧布林出現了新的臨時政府。一戰結束的當天,其他兩個接受華沙的領導,一個星期後聯合政府組建完畢,波蘭作為一個國家又重新現世。

戰後巴黎和會上協約國從德國劃出幾塊給波蘭,但歷史上波蘭的西里西亞依然留在德國。波蘭自己又衝到東邊,想要藉此天賜良機拿回1772年第一次被瓜分以前的所有領土,結果給二戰被蘇、德瓜分埋下一個伏筆之後消停下來,1921年,正式成立波蘭第二共和國。

它的每一次國土變化,都100%體現鄰居的起落,三分波蘭與兩次復國

話說一戰後二戰前的這二十年裡,波蘭成長還是很快的,周邊強鄰的短暫衰落提供了外部環境,波蘭人自己搞的經濟建設又很得力,波蘭騎兵自古又是出了名的,到二次大戰爆發前夕,波蘭的陸軍實力已經躍居歐羅巴前五。

可是這一切在坦克、“閃電”的作用下依然顯得很無力,閃擊波蘭也成為了二戰正式打響的標誌性事件。希特勒出兵前就與蘇聯商量好了分界線,蘇軍往西開、德軍往東開,波蘭又沒了。在整個二戰中波蘭人遭受了巨大的傷亡,東邊有卡廷森林、西邊有奧斯維辛集中營。戰後根據盟國的協商,波蘭雖然復國,但整體向西“移動”了兩百公里,比起二戰前少了五分一的領土。

它的每一次國土變化,都100%體現鄰居的起落,三分波蘭與兩次復國

再往後的歷史大家比較熟悉,咱們就只把幾個波蘭史關鍵點羅列一下即可。1944年成立波蘭共和國、52年更名波蘭人民共和國、89年更名波蘭共和國,按照波蘭歷史的排序,這應該是波蘭第三共和國。99年加入北約、04年加入歐盟,2018年波蘭經濟總量排在瑞典後面、比利時前面,全球第23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