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擁有先進制度的古羅馬,為何不斷陷入血腥殘酷的內戰?

  • 由 循跡曉講 發表于 足球
  • 2021-05-16
簡介在近身交戰中廝殺的羅馬軍團士兵然而,一如法薩盧斯開局愷撒騎兵所遭遇的那樣,儘管不列顛兵團戰力卓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的英勇奮戰卻無法抵消對手巨大的人數優勢,以至於平衡逐漸向多瑙河兵團一方傾斜

尼格爾是什麼意思

作者:Heinrish

圖片/排版/校對:循跡小編

全文約7000字,大約需要18分鐘。

更多有意思的音/影片,請訂閱

循跡曉講&循跡講堂

微信公眾號,在iOS App Store或各大安卓應用市場搜尋

循跡講堂

,聽你們熟悉又陌生的

方生老師

給大家講有趣的歷史故事。

說起影響歷史走向的內戰,我們中國人往往會想起牧野之戰、官渡之戰、安史之亂等等。

而對羅馬史感興趣的朋友,大家往往會想起凱撒與龐培之間那場著名的法薩盧斯之戰,或者屋大維對決安東尼和埃及豔后那激昂澎湃的亞克興海戰;對早期基督教有了解的讀者則會回憶起君士坦丁在米爾維安橋上贏得上帝青睞的自信,以及體會到提奧多西從冷河岸邊受到神蹟眷顧的激動。

擁有先進制度的古羅馬,為何不斷陷入血腥殘酷的內戰?

著名的法薩盧斯之戰

不過,以上列舉的戰役僅僅只是古羅馬歷史上名氣最大的幾次,自共和國晚期到西羅馬滅亡的5個半世紀內,還存在無數讓一般人聞所未聞的激烈內戰,其中有些的規模還相當巨大。

例如爆發於公元2世紀晚期的盧格敦戰役,就是羅馬內戰史上少有的既聲勢浩大又血腥慘烈的典型案例

同時,問題來了,為何古羅馬會不斷陷入殘酷血腥的內戰?本文透過盧格敦戰役解釋這個問題。

一、塞維魯的手段

公元192年12月31日,著名的角鬥士皇帝科莫杜斯遇刺身亡(關於這位皇帝的故事,參見:羅馬暴君康茂德:站在十字路口的角鬥士皇帝| 循跡曉講),該事件標誌著羅馬帝國黃金時代的結束。圍繞著帝位繼承的焦點問題,羅馬中央各元老和行省總督展開了激烈爭奪,僅在公元193一年就出現了五位皇帝,史稱“五帝之年”。

在這其中,潘諾尼亞總督塞普提米烏斯·塞維魯、不列顛總督克洛狄·阿爾比努斯和敘利亞總督佩森尼烏斯·尼格爾是最有力的三位爭奪者,他們均手握強兵、割據一方。

擁有先進制度的古羅馬,為何不斷陷入血腥殘酷的內戰?

塞維魯(公元145年4月11日-211年2月4日),出生於羅馬帝國阿非利加行省大萊普提斯,死於不列顛。羅馬帝國皇帝,塞維魯王朝開創者,他是首位來自非洲的羅馬皇帝。

特別是塞維魯,其麾下擁有整個北方邊境駐紮在潘諾尼亞、諾里庫姆、麥西亞、日耳曼等行省的共16個戰力強悍的軍團。另外,他還獲得了塔蘭科能西斯總督魯弗斯及努米底亞總督誇德拉提努斯的支援,

從而將羅馬帝國超過一半的軍隊收入囊中

,誠可謂實力雄厚。

然而塞維魯的對手同樣也非易於之輩。首當其衝的尼格爾曾於科莫杜斯時代長期任職敘利亞總督,因其人脈極其廣泛,

不僅取得分佈於廣大亞洲行省和埃及的10個常駐軍團的擁護,而且獲得了帝國境外諸多東方國家統治者出兵相助的允諾

,甚至哈特里尼國王已經向其派遣了不少哈特拉弓箭手。

擁有先進制度的古羅馬,為何不斷陷入血腥殘酷的內戰?

不列顛總督、羅馬僭帝阿爾比努斯

另一位競爭者阿爾比努斯雖然赴任不列顛的時間較短,僅僅在科莫杜斯遇刺前一年半載才拿到總督的職位,但他出身卻遠比前兩人高貴,其家世據說甚至可以追溯到馬略;何況阿爾比努斯同樣頗具才幹,曾先後任職比提尼亞和高盧,受到過哲學家皇帝馬庫斯·奧勒留斯的稱讚。

擁有先進制度的古羅馬,為何不斷陷入血腥殘酷的內戰?

羅馬帝國中期的軍團分佈圖

最重要的是,他手中的軍事力量極其強悍。從歷次羅馬對外征服的表現可以看出,雖然不列顛只有3個軍團常駐,

但其戰鬥力堪稱帝國之冠

,同等規模下,沒有哪個軍團比不列顛的同僚更能征善戰。

明眼人都能看出,三位梟雄中數塞維魯戰略地位最為糟糕,他的地盤夾在其他兩人中間,極易成為後兩者的共同攻擊目標。即使他的軍事實力最強,也無法應付兩線作戰的必敗之局。

擁有先進制度的古羅馬,為何不斷陷入血腥殘酷的內戰?

五年內戰初期三位競爭者基本盤

對塞維魯而言更不利的是,

尼格爾麾下一些重要將領與阿爾比努斯有著天然的血緣聯絡

,比如在東方軍團中僅次於尼格爾的第二號人物、亞細亞總督埃希利烏斯·埃米利安努斯,就是阿爾比努斯的親戚。

這些血統上的紐帶加上共同對付競爭物件的現實要求,都極易促使兩位梟雄締結針對塞維魯的同盟。

此外,元老院中有不少人士都是後兩位重要人物(尼格爾和阿爾比努斯)的擁簇,一旦塞維魯離開羅馬前去對付其中一人,另一人就可能在元老院中的朋友的幫助下乘虛而入,如此一來,塞維魯在羅馬的根基就將被連根拔起,他也必將死無葬身之地。

對許多逐鹿中原的新手來說,如此糟糕的政治和地緣處境,足以終結他們拼搏一生的努力;

但對塞維魯而言,破局卻易如反掌

這位進軍羅馬、依靠武力迫使元老院承認自己的新皇帝

是玩弄詭計的高手

,按照羅馬歷史學家赫洛狄安的描述,為了阻止對手們可能的致命聯合,塞維魯狡詐地寫信給阿爾比努斯,許諾給予他愷撒的頭銜,並用看似令人信服的語言闡述自己年事已高、兒子又太過年輕無法應付國事的隱憂,即所謂“國賴長君”。

或許是受到花言巧語的誘惑,又或者因謹慎的性格使然,阿爾比努斯竟然真的選擇相信對手的謊言,且十分高興地接過了愷撒頭銜。我們不知道赫洛狄安對此的解釋是否合理,但無論如何,當公元193年4月不列顛總督(阿爾比努斯)接受塞維魯賜予的恩惠時,也就表示他願意為此承擔相應的風險。

所以,他很快就為自己的錯誤選擇付出了代價。

根據史學家狄奧等人的表述,沒有後顧之憂的塞維魯在相當順利地擊敗了尼格爾之後,

立即對此前的協議表現出悔意

他先是使出下作的刺殺手段,囑託出訪的使者利用競爭者宣召的機遇,伺機對其進行暗殺;當圖謀被識破後,這位皇帝又對此公然辯解,他最初賜予阿爾比努斯凱撒和繼承者身份的前提,只存在於對抗朱利安努斯和尼格爾失敗的假設中——言下之意,

只要自己獲得了勝利,那麼他與阿爾比努斯以前的協議自然作廢

二、內戰爆發

毫無疑問,如此過河拆橋的做法勢必徹底激化兩人的矛盾,事實上,阿爾比努斯確實因此於公元195年末自立為帝,並當機立斷地帶領麾下軍隊渡過英吉利海峽。

據狄奧記載,入侵高盧的不列顛兵團首先擊敗了下日耳曼總督盧普斯,然後嘗試圍攻貝爾吉卡首府特里爾,最後一路南下佔領盧格敦作為自己繼續征伐的基地。

阿爾比努斯在進攻高盧的過程中得到了不少諸如魯弗斯等重要人物的支援,但同時也給了塞維魯從根據地調兵遣將的機會,導致後者的多瑙河兵團能夠從容進入高盧。

擁有先進制度的古羅馬,為何不斷陷入血腥殘酷的內戰?

狡詐腹黑卻頗具才幹的塞維魯

兩支均以強悍著稱的羅馬軍隊最終於公元197年2月19日,在盧格敦附近的羅納河谷中彼此遭遇。為了爭奪帝國的歸屬,兩位競爭者親赴戰場並各自投入了高達15萬人的驚人兵力。

雖然上述資料有明顯誇張的成分在內,但的確能夠證明此次戰役規模巨大。

現代學者估測阿爾比努斯的主力由常駐不列顛的3個軍團以及當地近3萬人的輔助部隊組成,加上主動前來投靠的西班牙第十“格米納”軍團,軍隊總數接近5萬人。

塞維魯的軍容更是龐大,其麾下僅多瑙河軍團即可達到12個,雖然他因邊境防務所需無法把所有的軍團都開入高盧境內,但總體而言其兵力要遠比對手充裕。

擁有先進制度的古羅馬,為何不斷陷入血腥殘酷的內戰?

後三頭對決共和派的腓力庇之戰

擁有先進制度的古羅馬,為何不斷陷入血腥殘酷的內戰?

君士坦丁對抗李錫尼的亞德里亞堡戰役

一般認為,加上同時抽調的輔軍和禁衛軍,這位皇帝能夠指揮的部眾可包含7-8萬名士兵。正因投入兵力如此之多,盧格敦戰役也與公元前42年的腓力庇、公元323年的亞德里亞堡一起,被公認為羅馬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三次內戰。

三、戰役的過程

憑藉著人多勢眾,塞維魯首先向對手發起進攻。

這位皇帝按照經典的羅馬戰術,

將軍團士兵依次排列成若干線列,除重灌步兵以外的標槍兵和投石兵位居其次,弓箭手則被安置到整個陣型的最後,全軍戰線呈扇形分佈

——如此佈置既能確保前排的軍團士兵以最快速度衝鋒陷陣,又可讓他們獲得來自己方輕步兵最大程度上的火力支援。

此外,鑑於先前伊蘇斯之戰的收益,塞維魯還特別讓猛將拉伊圖斯指揮自己的精銳騎兵,並授意後者視戰局變化而隨時從側翼進行包抄。

與之類似,作為一名傳統的羅馬將領,阿爾比努斯的部署亦和塞維魯大致相當,但由於後者搶先攻擊,他只能首先立足於防守,然後再圖其它。

於是,彷彿200多年前法薩盧斯的戰況重現,多瑙河兵團一邊向對手投擲出標槍,一邊抽出短劍衝向敵軍;而不列顛兵團則一邊格開撲面而來的短矛,一邊持盾頂住對手的攻勢。雙方都竭力使出渾身解數,一時之間,戰線如同犬牙交錯般難分彼此。

擁有先進制度的古羅馬,為何不斷陷入血腥殘酷的內戰?

在近身交戰中廝殺的羅馬軍團士兵

然而,一如法薩盧斯開局愷撒騎兵所遭遇的那樣,儘管不列顛兵團戰力卓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

他們的英勇奮戰卻無法抵消對手巨大的人數優勢,以至於平衡逐漸向多瑙河兵團一方傾斜

按照狄奧的描述,阿爾比努斯的左翼首先被擊破,安排於此的不列顛士兵們迫於形勢不得不逃回後方;而他們的對手則奮起直追,一路跟蹤至他們的營寨,不僅將其悉數殲滅,還順勢劫掠了對手的老巢,給予阿爾比努斯的留守人員重大殺傷。

幾乎與此同時,不列顛兵團的右翼也遭遇到重大危機。

原來在最初的互投標槍後,軍團士兵就會按照羅馬人的方式貼身近戰;可是阿爾比努斯右翼軍士在投擲出手中武器之後,卻僅僅只抵抗了一段時間,隨即突然落荒而逃,導致部隊的中軍暴露在對手危險的三面夾攻下。

如此一來,原本勢均力敵的戰場形勢,就陡然向阿爾比努斯不利的方向變化過去。

在塞維魯的左翼軍團看來,以上變故顯然是對手即將覆滅的訊號,他們全都歡呼雀躍著,向當面的潰敵猛撲過去,想要重現右翼同伴的佳績。

擁有先進制度的古羅馬,為何不斷陷入血腥殘酷的內戰?

羅馬時代的盧格敦城(今里昂)

讓多瑙河兵團萬萬沒有想到的是,

上述一切全都是阿爾比努斯設定的圈套

實際上,早在開戰之前,這位不列顛統帥就正確預計到,己方因人數劣勢有可能遭遇到的不利局面,因而根據推演情況提前做了相應佈置。

在他的命令下,

不列顛兵團的右翼軍士在陣地前方挖掘了一道深深的壕溝,並在表面覆蓋上淺淺一層泥土以作偽裝;然後故意向對手裝出一副無法匹敵的模樣,藉以引誘後者前來追擊。

不僅如此,阿爾比努斯還注意到戰場附近分佈有連綿不斷的河谷溝壑,是以事先即把陣線的左翼佈置為斜對著河谷的方向,只要他的誘敵戰術成功施展,

多瑙河兵團就將同時被夾在左翼壕溝與右翼河谷之間,成為被動挨打的活靶子

。而他則能借機一舉翻盤,併為被犧牲掉的左翼報仇雪恨。

根據狄奧等人的記載,不列顛統帥的奇謀很快收到了療效:由於完全沒有意識到對手使詐,多瑙河兵團左翼士兵在追擊的過程中也自然而然地忽略了對方突然繞路散開的破綻,於是全都踏上了與四周土地看似並無異常的偽裝壕溝。

轉瞬之間,他們就毫無防備地一排排墜入陷阱,最前排計程車兵幾乎立即在巨大的衝力下摔斷了脖子,排列稍後的同伴也因慣性無法站穩腳跟,被後繼者直接擠入陷阱。

更糟糕的是,大量步兵因被突如其來的重擊打懵,只能依從本能向後方撤退,但他們那不明底細的同伴則仍然在往前衝擊,一來一去遂導致左翼戰線的秩序大亂。

不僅如此,塞維魯左翼的潰敗還引起了連鎖反應,不少騎兵慌不擇路地逃向看似安全的右翼,

結果卻全都落入更致命的羅納河谷中

,進而加劇了整個多瑙河兵團的恐慌。

與此同時,阿爾比努斯眼看自己的佈局一一落到實處,決定向敵人發動最後一擊。

來自不列顛本地的輔軍士兵們在指揮官的授意下,紛紛拉開手中的弓弩,將雨點般的箭矢和石彈射向對面的中軍。

毫不奇怪,正陷入混亂中的多瑙河兵團根本無力躲開對手的遠端攻勢,他們在兩翼深溝與中央敵襲的打擊下徹底崩潰,士兵們全都調轉頭向著自己大營跑去,而他們的對手則緊跟著追擊而來,諷刺地重演了戰局開端多瑙河右翼部隊追殲不列顛左翼士兵的一幕。

擁有先進制度的古羅馬,為何不斷陷入血腥殘酷的內戰?

塞維魯企圖制止本方潰敗卻反被敗兵衝擊逃跑

對塞維魯而言,恐怕沒有比己方大軍全軍崩潰更糟糕的事了;但這還不是災難的結束。

當這位皇帝眼見局勢不妙,匆忙帶領禁衛軍前來重整秩序之際,他那人多勢眾的主力軍團卻毫不費力地衝開了禁衛軍的阻擋,反過來將大部分禁衛軍士兵踐踏在自己的腳下,

就連塞維魯自己也被如此巨大的衝力撞落下馬,並被人群裹挾著落荒而逃

。只有被他遺棄的紫色斗篷,依然顯眼地暴露在一干人流之中。

顯而易見,如果沒有額外的助力前來支援,這支規模龐大的兵團就將落得萬劫不復的下場。

危急關頭,事先被塞維魯安排伺機而動的精銳騎兵起到了定海神針的作用。

這支騎兵在拉伊圖斯的率領下,從阿爾比努斯完全沒有料到的後方鑽出,瞬間再度改變了戰場形勢。由於先前的勝利來得如此輕易,不列顛兵團在追擊過程中同樣犯了輕敵的大忌:

他們計程車兵不知不覺中就散開了陣型,以至於當多瑙河騎兵衝鋒陷陣之際,阿爾比努斯的部眾不僅無法及時結陣自保

,反而被這一小撮騎兵打亂了建制。

擁有先進制度的古羅馬,為何不斷陷入血腥殘酷的內戰?

盧格敦戰後經隊友救助僥倖逃生的墜溝者

對前者而言致命的是,

原本被其追擊無心戀戰的塞維魯主力兵團,在己方騎兵制造的混亂中不僅止住了頹敗之勢,還乘機向混亂中的對手發起反攻

如此一來,本就人少又失之秩序的不列顛兵團就再也不能阻擋敵人的前後夾攻了。阿爾比努斯的部眾在經過短暫抵抗後,不得不四散而逃。

這場羅馬史上最大規模之一的內戰,即以如此一波三折的方式宣告了塞維魯的最終勝出。

四、成王敗寇

毫無疑問,盧格敦一役不僅規模巨大,而且堪稱羅馬內戰史上最為慘烈的搏鬥,概因雙方均在此過程中傷亡無數。

按狄奧的說法,盧格敦附近的整個羅納河谷都被人馬的屍體覆蓋,不少士兵都死狀悽慘:有些被敵人砍成碎塊、有些被箭矢穿成蜂窩,但更多的是墜入壕溝或深谷屍骨無存。

擁有先進制度的古羅馬,為何不斷陷入血腥殘酷的內戰?

克羅狄烏斯在死後還遭凌辱屍體

雙方的指揮官同樣也都擺脫不了命運的捉弄:

失敗者阿爾比努斯在看清自己敗局已定的時候伏劍自刎,首級被帶到羅馬示眾;即使身為勝利者的塞維魯也是在戰鬥中狼狽不堪、醜態百出。

擁有先進制度的古羅馬,為何不斷陷入血腥殘酷的內戰?

成功登頂的塞維魯一家步入羅馬

而且為了掩飾自己的指揮無能,這位皇帝戰後不僅羅織見死不救的罪名處死了最大的功臣拉伊圖斯,還自己編造出在危急關頭引領士卒反攻成功的謊言,試圖挽救自己的名聲,

但其作為卻連他的支持者都大失所望,最終只留下譭譽參半的評價。

結語

遺憾的是,儘管交戰雙方都為這樣一場血腥慘烈的戰役付出了代價,但他們的後繼者卻從未吸取類似教訓。

此戰結束僅僅20年後,又一場內戰在帝國東部打響;40年後,甚至整個帝國都捲入到內亂頻仍的三世紀危機中。

無數野心家為了紫袍加身互相廝殺,失敗者自然命喪黃泉,少數成功者亦變得面目全非。

後人雖然哀嘆他們的遭遇,但當自己有機會扶搖直上時,依然會重蹈前人覆轍。

正因如此,類似盧格敦的羅馬內戰絕不會停歇,它們將一直延續到帝國毀滅為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