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山海經》是神話還是歷史?沒有文字的時代,它是怎麼記錄流傳的

  • 由 山海經解密小七 發表于 足球
  • 2021-05-06
簡介據何幼琦先生研究認為,古人在用圖畫記事時,如果遇到一些不好用圖畫表現的國名,就會用析音,把它變成一個便於用圖畫表現的詞語,然後再畫出來

鄒怎麼讀音是什麼

《山海經》是神話還是歷史?沒有文字的時代,它是怎麼記錄流傳的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我是小七,一個喜歡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個沉迷於扯淡的萌妹子。這篇稿子來自於知北遊。

很多人對《山海經》感興趣,不是為別的,是因為它裡面記載了很多怪物、奇人、神靈和神話傳說,非常能啟發人的想象力。現在我們把它當一本神話書來看,但是在先秦時期是什麼情況呢?

我們從一些古書如《呂氏春秋》《淮南子》直到《水經注》等的引述上可以明白,古人是把它當成一本歷史書或地理書來看待的,認為它裡面記載的多是史實而非神話。

《山海經》是神話還是歷史?沒有文字的時代,它是怎麼記錄流傳的

其實這裡面的問題很多也很複雜,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知道,現在可以知道成熟的文字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也就是殷商時期才有了可以用來記事的成熟文字,所以周公也承認“惟殷先人有冊有典”。

那麼在有文字之前是什麼情況?

我們不大能知道,但知道有一種圖畫記事,這種東西叫“圖書”或“圖法”,《呂氏春秋·先識》裡說夏桀無道,“夏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執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亂愈甚,太史令終古乃出奔如商。”《太平御覽》卷618引作“太史令終古執其圖書而奔於商”。

夏代還沒有文字,他們只有這種“圖書”。

這種記事大概是介於結繩、刻木到文字之間的這麼一個過渡階段,這類圖畫未必那麼神似,只是畫個梗概,大概知道是什麼就可以,

這種東西稱為“文字畫”,由文字畫逐漸簡化,就變成了最早的一種文字——象形文字。

《山海經》是神話還是歷史?沒有文字的時代,它是怎麼記錄流傳的

這個都好理解,但是圖畫記事到底是怎麼個具體操作,這個又弄不明白了。

唯一能確定的,就是這種圖畫記事還得配合口頭的解說詞,就象今天辦一些圖片展覽一樣,圖片、照片都有,上面的人物、東西可能也都認得,但是這圖片記錄了一件什麼事情?前因後果、具體過程是怎麼樣的?照舊不能知道。

要知道,要麼配文字解釋,要麼就得有講解員來口頭講解。

在沒有文字之前,巫史們就承擔起講解員的職責,比如夏朝夏桀時候的太史令終古,他們負責書寫、保管這類“圖書”,同時也得負責講解。

《山海經》是神話還是歷史?沒有文字的時代,它是怎麼記錄流傳的

另外一個就是記事的方法,一些可用實物表現的東西自然容易用圖畫記錄;但是還有一些非實物的東西,就不好用圖畫記錄。

《山海經》裡有好多國家,就以國家舉個例子,比如說“犬戎國”(見《海內北經》和《大荒北經》),畫個犬大概可以表示出來;“黑人”(見《海內經》)可以畫個渾身漆黑的人,可以表現出來;“白民國”(見《海外西經》《大荒東經》和《大荒西經》),可以畫個渾身白色的人來表現。

但是有些就不好表現,比如說后羿的國家“窮”,寒浞的國家“寒”,這玩意兒怎麼表現?這個不是具體的實物,畫不出來,此類國家怎麼弄呢

?這種事兒,在現代人看來的確不好下手,但是古人有辦法,什麼辦法呢?

《山海經》是神話還是歷史?沒有文字的時代,它是怎麼記錄流傳的

我們先看看《海經》裡的國家,很奇特的,大多數都是兩個字的國名,

就以《海經》的第一篇《海外南經》為例吧,結匈、歡頭、厭火、三苗、貫胸、交脛、不死、岐舌……。

也有一個字的國名,比如羽民國、國,“羽民國”其實去掉“民”和“國”就一個“羽”字,可以說是羽國,這種一個字的國名在《海經》中佔的比例很少。

而從殷墟卜辭和周代文獻看,古人的國名大部分都是一個字的,兩個字的國名很少,可《海經》中卻相反,兩個字的多,一個字的少。

這就不能不讓我們開動腦筋想想了,為什麼會這樣?

《山海經》是神話還是歷史?沒有文字的時代,它是怎麼記錄流傳的

其中的一個原因,就是為了便於圖畫表現。

據何幼琦先生研究認為,古人在用圖畫記事時,如果遇到一些不好用圖畫表現的國名,就會用析音,把它變成一個便於用圖畫表現的詞語,然後再畫出來。

這種“析音”也叫“緩讀”,

先秦時期一直有,比如吳叫“攻魚”或“句吳”,越叫“于越”,鄒或邾叫“邾婁”,“攻魚”的促讀音就是“吳”,“于越”的促讀音就是“越”,“邾婁”的促讀音就是“鄒”。

那麼我們就可以知道,《海經》裡的那些古古怪怪的國名和奇形怪狀的人物,並不是什麼神話傳說中的東西,而是實際中就有的方國或部族,

他們因為不好用圖畫表示,所以才被析離成一個便於用圖畫表示的雙音節詞語。

《山海經》是神話還是歷史?沒有文字的時代,它是怎麼記錄流傳的

比如說吧,“窮”這個國名,沒法畫,它可以析離成“結匈”或“貫胸”,從上古音的角度看,“結匈”或“貫胸”的促讀音都近似於“窮”,當然是否真的是窮國這個沒法確定,這裡只是打個比方。

那麼,“結匈”就可以畫個胸口凸出的人來表示,“貫胸”可以畫個胸口上有孔的人來表示,而知道其中緣由的巫史就會知道這個國指的就是窮國。

再比如“寒”這個國家就可以析離成“韓雁”,就可以畫一隻飛翔的大雁來表示(“韓”通“翰”,《玉篇》:“翰,飛也。”),負責解說的巫史看到這隻雁也會知道這個表示的是寒國。

再比如丹朱有個國,叫丹朱國,但是“丹朱”大概不好表示,就音變成“讙頭”、“驩頭”,其實就是“讙咮”的諧音,《廣雅·釋詁二》:“讙,鳴也。”《說文》:“咮,鳥口也”,“讙咮”就是鳥口鳴叫的意思,所以畫的人物就是“驩頭人面鳥喙,有翼”(《大荒南經》),成了個半人半鳥的人物。

《山海經》是神話還是歷史?沒有文字的時代,它是怎麼記錄流傳的

正因為此類的記事方法,才導致了《海經》中出現了那麼稀奇古怪的人類,比如三首國、三身國、三面國之類,現實中哪裡有那樣的人?

所以後人就認為這是神話,而對於創作《海經》圖畫的巫史來說,這就是他們的記事方式,他們記錄的都是現實中有的方國部族,那不是神話。

因為歷時久遠,後人已經無法理解他們的這種記事方式,就感覺到神奇荒怪——人

就是這個心理,對一些不理解的東西總會產生神秘、奇異的感覺,這也是神話誕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裡要特別說明,這只是《海經》的記事辦法之一,不能一概而論,因為古人也會尋求別的變通的辦法來記錄。

《山海經》是神話還是歷史?沒有文字的時代,它是怎麼記錄流傳的

比如說“三苗國在赤水東,其為人相隨”,畫幾個相隨的人就可以表示三苗國;說“國在其東,其為人黃,能操弓射蛇”,畫一個操弓射蛇的黃色人就可以表示國,不一定非得變成一個別的讀音,只要與別的國家能區分就可以,這裡面有一定的隨機性。

只可惜,《海經》中記錄的那些稀奇古怪的國家相當於商周時期的哪些國家我們實在是不能全知道了。

只有一些單字的國名我們還有可能對上茬,比如前面說到的“黑人”,可能就是黑夷,也就是九夷中的“玄夷”;“白民國”可能就是九夷中的“白夷”;“赤國”(《大荒西經》)可能是九夷中的“赤夷”;“毛民之國”(《海外東經》)可能就是毛國,周代也有個毛國,就是毛公班的封國。

當然未必就是同一個國,只是名字相同而已。如此等等,只能根據不同的情況不同對待了。

我是小七,一個沉迷於研究山海經與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喜歡可以關注我。

版權申明:本文系山海經解密小七獨家邀約稿件,禁止一切形式的轉載、盜用以及洗稿,未經同意擅自盜用,將追究到底。

《山海經》是神話還是歷史?沒有文字的時代,它是怎麼記錄流傳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