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奧勃洛摩夫,不僅僅是懶癌晚期宅男

  • 由 勞月夜聊 發表于 足球
  • 2021-10-09
簡介影片中有一個象徵性很強的橋段,奧勃洛摩夫、施托爾茨、奧爾加在山坡上眺望

奧勃洛莫夫一生中的幾天資源

奧勃洛摩夫,不僅僅是懶癌晚期宅男

上個週日,在杭州百美匯國際影城,欣賞了兩部俄羅斯電影大師展的影片《奧勃洛摩夫一生中的幾天》和《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這兩部影片都改編自俄羅斯經典文學作品。前者改編自岡察洛夫的長篇小說名作《奧勃洛摩夫》,後者改編自契訶夫的舞臺劇《普拉東諾夫》和他的另幾個短篇小說。

從完成度和感染力來說,我更喜歡《奧勃洛摩夫一生中的幾天》。不僅因為奧勃洛摩夫更為有名,更多的是因為影片對小說原著的超越。

俄羅斯是一個具有藝術傳統的國度。從列賓和巡迴展覽畫派,到柴可夫斯基、穆索爾斯基、斯特拉文斯基,到托爾斯泰、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到愛森斯坦、普多夫金、邦達爾丘克,俄羅斯的繪畫、音樂、文學、電影,一直對全世界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所以,俄羅斯電影大師展一定是不能錯過的。雖然因為時間安排,沒來得及看邦達爾丘克的鴻篇鉅製《戰爭與和平》,但能夠看到兩部根據俄羅斯經典文學作品改編的電影也是幸運的。

奧勃洛摩夫,不僅僅是懶癌晚期宅男

奧勃洛摩夫是俄羅斯文學的一個著名藝術典型,被認為是俄羅斯文學史上最後一個“多餘的人”。

小說形象地批判那些在歐洲大變革面前

固步自封

的封建貴族們,想接受新鮮空氣,又害怕太冷太累;想擁抱情感之愛,卻又怕責任與義務的壓力。於是只好躺倒在沙發上,在安全的寡婦身上找到熟悉的體溫與氣味。

隨著小說的出版,

“奧勃洛摩夫性格”成為淡漠、萎靡、懶惰、缺乏生活能力和麻木不仁的代名詞。俄羅斯文學家屠格涅夫曾說:“縱然到了只剩下一個俄羅斯人,我都會記得奧勃洛摩夫。”

奧勃洛摩夫,不僅僅是懶癌晚期宅男

奧勃洛摩夫是俄羅斯貴族少爺。父輩留下的遺產讓他衣食無憂,“從未自己穿過一雙襪子”,“掙過一片面包”,還以此為自豪。他懶惰成性,辭去小公務員的工作,成天躺在床上,什麼事也不想幹,過著自閉而又慵懶的生活。

唯一對奧勃洛摩夫有影響力的,是他的童年夥伴施托爾茨。施托爾茨也辭去了公務員工作,如今是個成功的商人。他看不下去好友封閉的生活,強行帶著他外出健身、社交、遊玩,結識了美麗的女孩奧爾加。

熱情活潑、溫柔善良的奧爾加讓奧勃洛摩夫看到了一個全新的世界。他終於離開了那張溫暖的沙發床,搬進了奧爾加家隔壁的小別墅,跟著奧爾加一起去打獵,去騎馬,去滑雪,去跳舞,甚至互訴衷腸。

奧勃洛摩夫,不僅僅是懶癌晚期宅男

就在我們以為奧勃洛摩夫終於獲得新生時,施托爾茨從國外回來了,帶回了一輛新奇的腳踏車。高傲而又自卑的奧勃洛摩夫拒絕了奧爾加的邀請,眼看著兩人歡天喜地地騎車遠去。他以為奧爾加喜歡的是施托爾茨,便選擇主動退出。最終,他與房東普希尼欽娜結了婚,7年後死在那張床上。

看了這個簡單的故事,很多人會說,這不就是如今十分普遍的懶癌晚期宅男嗎?是的,

歲月更替,時光輪迴,人類總在不斷地重複自己的故事。奧勃洛摩夫這樣的懶癌晚期宅男,在任何一個時代都不缺少。

十月革命後,列寧就曾多次指出,“我們只要看一看我們如何開會,如何在各委員會里工作,就可以說,老奧勃洛摩夫仍然存在。”“俄國經歷了三次革命,但仍然存在著許多奧勃洛摩夫。”這也是《奧勃洛摩夫》成為世界文學經典,擁有長久生命力的主要原因。

但是,

電影《奧勃洛摩夫一生中的幾天》卻又並不僅僅侷限於此,止步於對奧勃洛摩夫性格的簡單批判,而生動且深刻地揭示了奧勃洛摩夫懶惰、萎靡性格背後的善良、真誠、敏感和天真。

奧勃洛摩夫,不僅僅是懶癌晚期宅男

影片的開頭和結尾都是孩子。開頭是童年的奧勃洛摩夫對鐘擺死氣沉沉的擺動和窗外引吭高歌的雄雞的

詫異

。結尾是奧勃洛摩夫的兒子小安德烈依在原野上長長的奔跑。兩個遙相呼應的場景再明確不過地揭示了大自然的和諧美好。影片中也不斷插入童年奧勃洛摩夫奔跑的身影,與成年後的奧勃洛摩夫慵懶的形象形成鮮明對照。

反觀奧勃洛摩夫的好友施托爾茨,則是一個有著明確生活目標的意志堅定的實用主義者。他的生意蒸蒸日上,他的生活井井有條,他的習慣健康陽光。他不會像奧勃洛摩夫那樣躺在床上思考人生,而是當機立斷地付諸行動。所以,他總是成功者,贏得奧爾加的愛情也順理成章。但是,他卻淹沒在瑣碎的日常生活中,發現不了大自然的美。

奧勃洛摩夫,不僅僅是懶癌晚期宅男

影片中有一個象徵性很強的橋段,奧勃洛摩夫、施托爾茨、奧爾加在山坡上眺望。奧爾加認為眼前的一叢灌木擋住了視線,破壞了大自然的美。施托爾茨則不以為然。奧勃洛摩夫在兩人走後,哼哧哼哧地把這叢灌木拔掉了。理想主義與實用主義的差別在這個橋段裡一目瞭然。

施托爾茨並不是生來就是一個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者。他也曾經有過溫情和敏感,只不過生活把它們漸漸消磨殆盡了。當年他離家出走時,希望父親給他一個深情的回望。但是在和母親、傭人們擁抱吻別後,卻發現一言不發的父親已經默默回屋了。施托爾茨落寞的臉上,寫滿了期待和失望。

奧勃洛摩夫,不僅僅是懶癌晚期宅男

在小說出版120年之後,再來翻拍電影,導演尼基塔·米哈爾科夫顯然不想侷限於批判現實主義的思想高度。他認為,奧勃洛莫夫性格作為一種社會弊病,今天已不像過去那樣具有迫切性了。他想要批判的倒是在現代生活中更為常見的“施托爾茨性格”:沉浸於忙忙碌碌的日常生活,而忽略了大自然的和諧美好。

所以,他要用一個異乎尋常的長鏡頭來結束電影:廣袤的田野上,小安德烈依喊著“媽媽來了”,漸漸遠去,成為一個黑點。遙遠的呼喊聲與莊嚴的音樂匯成了一幅天人合一的壯美景象。這才是米哈爾科夫拍攝這部《奧勃洛摩夫一生中的幾天》的真正主題:回到自然,享受自然。

是的,萬事難以兩全。

耽溺於大自然的美好,躺在床上思考人生,做個有情懷的懶癌晚期宅男呢?還是意志堅定,忙忙碌碌,做個沒有情懷卻精明能幹的實用主義者?我,舉棋不定。你呢?

奧勃洛摩夫,不僅僅是懶癌晚期宅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