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乒乓球拍選擇:根據膠皮選底板也有門道

  • 由 乒乓球影片 發表于 足球
  • 2021-07-25
簡介並且,在成品拍中,套膠發揮的作用幾乎佔據了整個球拍的80%甚至以上,大家可能會發現有不少剛放下成品拍的球迷都會有一個習慣:因為成品拍的膠皮無法更換,他們在選擇下一個裝備時,由於對套膠仍然留有印象,有極大的可能會繼續選該套膠,去搭配其他球板

福利奧乒乓拍多少錢

乒乓球拍選擇:根據膠皮選底板也有門道

根據乒乓球膠皮選球板?廣大發燒友可能覺得這個命題並非正常思維,因為球板是球拍的靈魂,應該先定下自己適合的球板,再去配選膠皮更合適。然而實際並非那麼理想,一塊熟悉的球板可能會因為膠皮的更換而讓手感變得陌生。如此一來,何不嘗試反其道而行之,根據習慣的膠皮,來選擇球板?

乒乓球拍選擇: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這個千百年來幾乎無解的問題,如果回到乒乓裝備上,似乎是可以解答的。業餘球迷一般是先接觸專業球板還是專業膠皮?眾所周知,大部分球迷在正式步入發燒群體之前,使用的球拍都是成品拍,之後才瞭解套膠、球板。而專業套膠的門檻要比專業球板的略低,這一點讓眾多業餘球迷在接觸到專業球板之前,先接觸到了專業套膠,例如:紅雙喜四星成品拍使用的膠皮多為G888,而五星大多都已經是狂飈套膠。並且,在成品拍中,套膠發揮的作用幾乎佔據了整個球拍的80%甚至以上,大家可能會發現有不少剛放下成品拍的球迷都會有一個習慣:因為成品拍的膠皮無法更換,他們在選擇下一個裝備時,由於對套膠仍然留有印象,有極大的可能會繼續選該套膠,去搭配其他球板。如此一來,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就不成問題了。

乒乓球拍選擇:膠皮與球板,哪個更重要?

“業餘打膠皮,專業打球板”,這個說法其實很早就在圈內流傳,雖然概括得有些絕對,但是仔細想想確實有一些道理:業餘球迷的發力能力尚未達到專業層面,更多依靠膠皮的粘性、彈性、摩擦力去擊球,創造弧線,而專業運動員發力更為順暢、科學,他們能夠輕鬆打透套膠借上球板的力道,創造更為強大的擊球效果。用兩個現象來解釋:首先,即使一款價值千元的球板,如果沒有搭配好膠皮,也有可能使用起來會特別不順手。其次,將兩張單價四五百元的套膠貼在一個幾十元的入門級球板上,幾乎都出奇的好用。畢竟球是打在膠皮上,而不是球板上,想要球板發揮作用,還存在一定的發力門檻。既然似乎膠皮對我們更重要,何不嘗試以“重要”的膠皮為基準,去挑選“不重要”的球板呢?

乒乓球拍選擇:下面,咱們看三個例項,來共同探討“根據習慣的膠皮來挑選球板”的可行性。

兩面國套 要麼入門不久,要麼頂級高手 小故事:初戀情節 小陳剛打乒乓球不久,一名純業餘野路子。從第一支729成品拍開始,小陳就一直堅守在729陣營,未曾更換,說729普及套是小陳的“初戀情人”絲毫不過分,最習慣,也最瞭解。前不久,小陳在技術上遇到了瓶頸,高吊弧圈沒問題,可是前衝總是不夠勁兒。有人勸言:裝備不給力,爆衝自然乏力。他一琢磨這膠皮肯定沒問題,應該是球板有什麼不對,便直奔實體店,撂下一句:“膠皮是729,給整一個出球速度快的球板!”。當小陳拎著一支重碳球板再回球館時,卻怎麼也拉不上球,弧線的缺失讓他喪失了原來摩擦的快感,他仍然沒有質疑自己的初戀,換了一支純木七層板,反覆體會,終於找回了之前的手感。“這才是729的味兒!” 小陳遇到的情況只是個例,不過確實有不少打兩面國套的球友是從成品拍開始就養成了習慣,這類球迷多為兩面硬質國套(例729普及套、G888、狂飈等),也有一部分球迷是希望給反手增加控制力而搭配國套,他們會刻意將反手套膠硬度降低,選用拍里奧CJ8000、銀河土星等硬度稍低的國套。 硬+軟,感受不同的擊球手感 這種搭配常見於發燒友的入門級配置,相比兩面硬質國套,一硬一軟更富有層次感,搭配自由度也較大。由於海綿硬度的差異,正反手擊球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在選擇球板上如果想兩者兼顧,需要球板有一定的形變能力以迎合正手的硬質套膠,同時也要有足夠的支撐力去撐起反手的軟質套膠。當然,如果撞擊偏多,使用硬一些的纖維板也完全沒有問題。如果僅僅是自己學球的第一套配置,那恰好可以以此來慢慢挖掘自己的技術優勢,便於下一步進階。 硬+硬,避免“鋼板”出現 兩面高硬度國套,控制雖好,想打出質量則十分考驗使用者的發力水平,實際上不太建議如此搭配。由於兩面膠皮硬度較高,球板再選擇高硬度,極有可能會配出“鋼板”,即球拍完全沒有吃球感。不過也有特例:馬龍在蘇州問鼎的兵器正是狂飈龍5+兩面狂飈3,女子大滿貫選手王楠在職業生涯的後期也是兩面狂飈3。由於需要照顧硬質套膠的形變,推薦選擇穿透力稍好的純木球板,例如大芯稍厚的五層板(奈米OC、狂飈王2等),亦或是整體感較強的薄七夾板(奧恰、Viva等),球板能為套膠提供形變的緩衝空間,便容易打出兩面國套勢大力沉的特點了。 國套外套各一面 百搭配置 小故事:寧可換板,不願換膠 小王是一名大學生,他的原本配置是科貝爾+狂飈3+729-5,是較為流行的中端進階配置。隨著自己水平的提高,小張發現正手還算適應,反手卻希望更換成彈性更強的膠皮,來滿足自己對於彈打、借力的需求。於是根據網上推薦,選購了一張Sriver EL,幾乎不用適應便熟練上手,並幾乎滿足了自己對於反手的全部需求,便一直延續此配置。之後無意間迷戀上了單檜,由於自己是橫板,因此對厚度沒有過分在意,可是卻發現狂飈3+Sriver EL的配置不僅沒有打出單檜該有的噴勁兒,反而悶悶的、打不透。上網一搜,眾位網友大神都說單檜不適合配狂飈,迫於自己的習慣問題,他只能默默的放棄單檜,重新拾起科貝爾。

乒乓球拍選擇:球板?膠皮?到底是什麼更容易讓你依賴

小王之所以不願意更換裝備,可能是因為狂飈3+Sriver EL的配置給過他驚喜,這份驚喜感往往會給使用者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如果駕馭得當,那理所當然成為一種“慣用配置”。如此一來,球板的作用實際上就被人為的弱化了。經常見球迷說自己很喜歡某款球板,卻打不好,只能放棄,其實搭配都能做到取長補短,沒有難打的裝備,就是看你願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慣用配置”。 百搭,也有界限 正手國套+反手外套,是國內目前較為主流的搭配方法,也是專業隊較為普及的搭配方法。對於國內球迷來說,這種搭配比較合理:大部分國內球迷的正手動作較為依賴膠皮粘性,而反手發力效果一般,就需要進口膠皮提供足夠的彈性。這樣配置雖然百搭,但是仍然無法通吃市面上的所有球板,較為硬厚的純木球板、纖維硬度較高的球板、單檜球板與此類配置似乎無法撞出火花,前兩者是由於板身形變較小,選用此搭配反手尚可,正手卻打不透硬質套膠,沒有形變從而造成不走球,後者則是由於檜木的噴彈效應與硬質海綿略顯不搭,在海綿打不透的情況下,噴彈的效果被壓制。總而言之,國產+進口的配置方法主要在於看選擇的球板是否能夠有一定的形變來配合正手的硬質海綿,如果能滿足這一點,便可以貼上一試了。

乒乓球拍選擇:兩面外套選球板 避免極端

小故事:形變不是問題,支撐力是關鍵 小張由於早期十分迷戀格林卡的遠臺反手掄以及舒展的正手爆衝,在自己的學球初期便將自己的兩面膠皮都換成了Bryce,使用蝴蝶的ULC纖維球板,一直玩著不顧及上臺率的兩面爆衝式打法。近期,小張覺得自己必須加強一下弧圈技術,在眾人推薦下購買了鼎鼎大名的“弧圈機器”OC,由於習慣了Bryce渾厚的力量以及極具爆發力的手感,小張直接將兩面Bryce貼在了OC上,卻發現拉不出他想象中的弧圈,出球偏肉且沒有速度。後來他嘗試將正手換成國套,卻完全不習慣這種已經陌生的手感。在堅持Bryce的情況下,小張將球板換成了較為硬質的CL,情況立馬改觀。如今,小張仍然沒有捨棄Bryce,他的弧圈卻已經拉得可圈可點了。

乒乓球拍選擇:手感與成本

對於已經接受外套手感的球友來說,想放棄掉這種手感重新迴歸國套,比較難做到,尤其習慣了高彈之後,對於速度的缺失就會顯得十分敏感,各種不適。另外,由於套膠成本原因,兩面中高階的外套價格已經和大部分主流球板不相上下。且套膠在裁剪之後,由於板面大小、裁剪方式等因素導致不易轉給他人,而球板在開封之後卻相對容易出手。用膠皮來配球板,即使球板不合適,也可以二手出掉,不會折掉太多價錢,相比於出二手套膠,更容易讓人接受。

乒乓球拍選擇:高密度與蛋糕的各偏愛什麼樣的球板?

不論產地,外套可根據海綿分為高密度與蛋糕兩種型別,普遍來看,高密度要比蛋糕略硬,薄摩擦的效果略遜於蛋糕,但是發力衝的後勁要好於蛋糕。因此,高密度可以搭配軟到中硬的球板,而蛋糕則需要球板有更強的支撐,建議搭配從中硬開始起步。外套的優勢就在於不怎麼挑球板,只要支撐力夠,業餘球迷拿來玩把都綽綽有餘。 在繪畫領域,一部分畫家喜歡先描繪大輪廓,再根據大輪廓的效果雕琢細節;也有一部分畫家愛唱“反調”:先確定細節,再根據細節的描繪效果迴歸大輪廓。出發點不同,兩者卻同樣都能達到最終的效果。這個說法應用到搭配領域依然合適:摸清了裝備的規律,無論是用球板來配膠皮,還是換一種思維,用膠皮來配球板,其實都有著獨特的魔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