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不要做奇葩,要做怪咖

  • 由 新週刊 發表于 足球
  • 2021-07-07
簡介不管你對於這個標籤接納與否,“怪”是因為獨特、與眾不同,正如同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兩個人(即便克隆人跟本體也有不同),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個性和小宇宙,從這個意義上說,每個人在本質上都是怪咖——因為你跟別人不一樣

赫爾齊希是什麼品牌

不要做奇葩,要做怪咖

不要做奇葩,要做怪咖

2020年1月30日,莫斯科,馬涅什中央展覽館舉辦的 “薩爾瓦多·達利的魔幻藝術”展覽上,遊客從西班牙藝術家、超現實主義偶像達利的巨幅照片前走過。此次展覽共展出達利的180多件經典作品。/ 視覺中國

正如同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兩個人(即便克隆人跟本體也有不同),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個性和小宇宙,從這個意義上說,每個人在本質上都是怪咖——因為你跟別人不一樣。

不要做奇葩,要做怪咖

你是怪咖嗎?

某網站曾有個“怪咖指數”趣味心理測試:假如運氣太差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可是又頂著養家餬口的壓力,你會選以下哪份工作來過渡一下?

A。主題餐館的服務人員;B。薪水可觀的墳墓撿骨工;C。高樓擦玻璃的蜘蛛人;D。穩定無壓力的辦公樓保潔員;E。湊合著在工地搬磚。

答案是:A。你是偶發性情緒崩潰的怪咖,怪咖指數40%;B。你是個變種的異形怪咖,怪咖指數99%;C。你是想法怪異的外星人怪咖,怪咖指數80%;D。你是被人喜愛的開心果型搞笑怪咖,怪咖指數20%;E。你是有點講話不會看場合的白目怪咖,怪咖指數55%。

不要做奇葩,要做怪咖

從出道開始,怪咖就是一種人設。/ 紀錄片

GAGA: Five Foot Two

當然,答案也可能是“以上皆不是”。有人樂於被稱為怪咖,有人不喜,也有人無感,還有人根本不知道怪咖是什麼鬼。不管你對於這個標籤接納與否,“怪”是因為獨特、與眾不同,正如同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兩個人(即便克隆人跟本體也有不同),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個性和小宇宙,從這個意義上說,每個人在本質上都是怪咖——因為你跟別人不一樣。

也因此,容忍乃至欣賞別人的“怪”,本來就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功課。

不要做奇葩,要做怪咖

“怪咖”的語義學辨析

有必要解釋一下“怪咖”的由來:“咖”來自臺灣閩南語,指“角色”(漢語中的“腳色”即後來的“角色”進入閩南語後,變成了“骹[kha1]”,這個“骹”又進入臺灣地區,被寫成讀音相同的“咖”)。

A咖、B咖即A角、B角,本是演藝圈的行話,最早在2007年第42屆電視金鐘獎上由歌手高凌風公之於眾。之後,在A咖、B咖的基礎上,演變出大咖、小咖、好咖、怪咖、遜咖等用法。

所謂怪咖,就是言行舉止跟一般人不一樣。長相奇怪的人、穿著奇怪的人、行為舉止有特別個人風格的人、性情有點古怪的人、思想異於常人的人……總之,只要你覺得這個人有點怪怪的,這個人就是個怪咖。

不要做奇葩,要做怪咖

其實,你對怪咖並不陌生。/ 《西遊記》

舉個例子:《西遊記》中,師徒四人組除了唐僧,全員怪咖,至於書中出現的大小妖怪、精怪,自然全是怪咖——當然,你可以像日本“妖怪派作家”京極夏彥那樣,稱妖怪為“可愛的怪咖”。

正如學者汪民安所說,如果把怪咖理解為怪人、不合時宜的人,那麼,其實每個時代都有這樣的人,你可以稱他們為奇人、狂人、浪人、畸零人、隱士、另類、偏執狂、本雅明口中的“浪蕩者”、福柯口中的“聲名狼藉者”、網民口中的“奇葩”,等等。

由此也可以發現,怪咖有著不同層面、不同意義的“怪”。比如,同為網路詞彙,怪咖和奇葩的涵義和調性稍有不同:前者偏中性,後者有負面意味;怪咖並不以自己的怪為恥,奇葩之人則奇葩而不自知。

不要做奇葩,要做怪咖

2019年7月4日,北京,裝扮成希斯·萊傑版本的“小丑”的男子,在三里屯一處電杆下看書。 / 張博原

怪咖的“怪”是對“正常”和規範的偏離,只是有人無心,有人有意。在保羅·福塞爾的著作《格調》裡,怪咖(書裡稱為“另類”)以衝破常規的表現,從階層的束縛中解脫。

保羅·福塞爾總結道:有些另類是知識分子,但大部分不是——他們當中有演員、音樂人、藝術家、體育明星、媒體人等。另類是“自我培養”的人,他們從事著被社會學家稱為“自治工作”的職業,如果說中產階層“永遠是別人的人”,另類則根本不隸屬於任何人。

不要做奇葩,要做怪咖

真正的格調超然於等級之外。/

保羅·福塞爾

《格調》/ 後浪丨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不受人管轄正是另類的一個顯著特徵。他們思想獨立,不受社會習俗的約束,舉止和行為都自由自在。他們熱愛自己的工作,有敬業精神,工作沒完成決不放手。他們的腦子裡根本沒有‘退休’這個詞,這個概念只對那些受僱於人、為掙一份工資疲於奔命的人有意義,而那些人通常都鄙視自己的工作。”保羅·福塞爾寫道。

不要做奇葩,要做怪咖

“正常”才是對的嗎?

如果覺得前述的怪咖指數測試過於兒戲,那麼可以看看研究怪誕心理學(Quirkology,也有人譯為怪咖心理學)的英國心理學家理查德·懷斯曼總結的“怪咖15條”:

1。特立獨行;2。有創造力;3。有強烈的好奇心;4。理想主義;5。有不少怪癖愛好而且引以為榮;6。從小就知道自己與眾不同;7。聰明伶俐;8。有主見並勇於發表;9。不喜歡競爭;10。不同尋常的飲食和起居習慣;11。不是很在意別人的意見或陪伴,除非向他們傳輸“正確”觀念;12。惡作劇向的幽默感;13。單身;14。老大或獨子;15。常拼錯字。

不要做奇葩,要做怪咖

你有沒有認真審視過:自己是不是怪咖?/ 電影《盜夢空間》

如果說前網際網路時代怪咖是非主流的、邊緣的,網際網路時代則鼓勵與眾不同、鼓勵怪咖身上蘊含的創造性。著有《怪咖時代》(

We Are All Weird:the Myth of Mass and the End of Compliance

)的營銷專家塞斯·高汀在書中梳理了從推崇“正常”到鼓勵“怪咖”的演變過程。

高汀認為,百年來我們擁有的繁榮來自工業革命。工業社會的邏輯,就是大量製造,然後進行大眾營銷,把東西賣給每個人。因此,統計學家畫出鐘形曲線,中間高的部分為中量值,稱為“正常”。如果越多人是正常的,即同質化的、平均化的、標準化的——喜歡吃一樣的東西、穿同樣的衣服、住同樣的房子,那企業就越容易賺錢。因此,我們創造出對“正常”文化的期待。那些跟我們不一樣的人——那些邊緣人、怪咖(他們分佈在曲線的兩端,屬於誤差值),他們是錯誤的,“正常”才是對的。百年來,社會都是這樣運作的。

上世紀80年代以降,從西方國家開始,這種“正常”的邏輯逐漸被撼動,非標準化、不可替代、不可比較的東西被賦予更高的價值(德國社會學家安德雷亞斯·萊克維茨稱之為“獨異性的爆發”)。

不要做奇葩,要做怪咖

在我們的社會中,不“隨大流”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圖蟲創意

從《格調》對另類的描述中,我們可以拼成這些叛逆者的群體肖像:如果要求穿禮服、打黑領結,另類會穿一身土裡土氣的暗色套裝,卻系一個顏色醒目的領結;另類很少穿能讓人一眼認出的名牌服裝,就算穿,也就選小眾品牌;另類絕不住在“開發地段”,相反,他們可能住在山坡上,或者住夾在兩座摩天大樓之間的老破小公寓,以此宣示自己不與那些信奉成功學的人為伍。

而網路的出現,讓社會變得多元化,人們也可以自行選擇該怎麼活。以往他們是孤立的、隱匿的,但透過網路,他們找到了自己的小圈層,也找到了歸屬,由此可以發展獨特的個性。怪咖總是互相吸引,只要你足夠有趣、足夠與眾不同,就有機會吸引和你趣味相投的人。

不要做奇葩,要做怪咖

網路究竟是拉近人們還是疏遠人們,很難一概而論。/ 圖蟲創意

網路形成了一個又一個部落般的圈層,突然之間,曲線兩邊的誤差值壯大,中間的中量值縮小——從這個意義上說,高汀認為我們進入了怪咖時代:如果你為正常人服務,會讓怪咖失望。隨著世界越來越鼓勵怪咖,走正常路線也變成乏味、不明智的策略。

不要做奇葩,要做怪咖

被製造的“特異”

雖說特立獨行本身值得肯定,但也有一個問題:我們會不會過於強調“個性”,而變成為特立獨行而特立獨行呢?又或者,我們的這些特立獨行,是不是一種被製造的產物呢?

著有《大宅時代:怪咖、極客是如何崛起併成為文化主流》(

Nerding Out

)一書的文化評論家馬修·克里克斯坦有一個觀點:也許真正的怪咖文化,已經被那些可見度超高的冒名假扮的怪咖代表模糊了焦點。

不要做奇葩,要做怪咖

扎堆滑雪、扎堆野餐的“偽怪咖”們。/ 圖蟲創意

人們對熱播劇集《生活大爆炸》的推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作家斯圖爾特·赫爾泰基在英國《衛報》批評《生活大爆炸》是一部糟糕的電視劇,它會讓觀眾變得裝模作樣:“這是一個關於極客的電視節目,專為那些看完《雷神索爾2》,偶爾看看這部電視劇,然後覺得它帶點極客感的觀眾而演。”

這些觀眾的邏輯是:謝耳朵們穿超級英雄的T恤衫,超愛《星際迷航》,而且他們還是物理學家,他們不是怪咖,誰還配稱為怪咖?

不要做奇葩,要做怪咖

2018年首播的《生活大爆炸》第12季劇照。這部陪伴許多人成長的美劇怪咖頻出,非常有趣。

對此,克里克斯坦表示懷疑:現在真的這麼容易成為怪咖嗎?《菜鳥大反攻》(

Revenge of the Nerds

)製作人泰德·菲爾德表示贊同:“現在人們都可以輕鬆穿上一件怪咖‘外衣’,穿上你就變怪咖了,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會有這種事。但是現在你還真的可以穿上這件外衣,然後躲掉很多事情。”

現在進入大眾文化的那些非主流的事物,並非原汁原味,而是它們的變體,是經過改良的——也就是說,它們實際上是商業流行文化的產物。安德雷亞斯·萊克維茨在著作《獨異性社會》中強調,我們引以為豪的那種特殊性,並非出自個體,而是 “從頭到腳都是被社會製造出來的”。社會認為你特異,那你就是特異的;同時,這種肯定,又推動流行文化機制生產出更多特異。

不要做奇葩,要做怪咖

不可否認,我們大多數人都是社會動物。/ 圖蟲創意

為此,書評人維舟寫道:“不緊跟時勢容易落伍遭淘汰,而緊跟時勢又可能太浮躁而喪失自我,乍看很有個性,其實卻不過是受潮流驅使。但也正是在這樣的前後推搡中,個體才能自覺地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意識到每個人都有一份他人無法代勞的事業:活出自我。而這,最終將通向個體的精神自由。”

不要做奇葩,要做怪咖

✎作者 | 桃子醬

首發於《新週刊》582期

原標題《怪咖不怪,奇葩很奇》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不要做奇葩,要做怪咖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