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小樓譚詩|(讀詩心解之九)疑喻與博喻【譚汝為】

  • 由 汽車新聞社 發表于 足球
  • 2021-06-23
簡介(宋·蘇軾《百步洪》)描寫一葉輕舟在一瀉千里的洪流中飛駛,連用七個絕妙的比喻來描摹:“兔走”“鷹隼落”“駿馬下坡”“斷絃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

疑是地上霜的疑是什麼意思

小樓譚詩|(讀詩心解之九)疑喻與博喻【譚汝為】

(讀詩心解之九)

小樓譚詩|(讀詩心解之九)疑喻與博喻【譚汝為】

疑喻與博喻

譚汝為

(天津師範大學教授)

一、“疑喻”

一個完整的比喻句通常由本體、喻體和喻詞這三個部分組成。常見的喻詞,除了“如、似、若、像、猶、譬、類、比”之外,還有“是、作、成、即”等。本文擬以語言精練的古典詩歌作品為例,進行論證闡發。例如:

諸峰羅列如兒孫。

(杜甫《望嶽》)

聞道長安似弈棋。

(杜甫《秋興》)

白馬將軍若雷電。

(杜甫《折檻行》)

額鼻像五嶽。

(李白《古風》)

東海猶蹄涔。

(郭璞《遊仙》)

人生譬朝露。

(秦嘉《贈婦詩》)

走馬蘭臺類轉蓬。

(李商隱《無題》)

欲把西湖比西子。

(蘇軾《飲湖上,先晴後雨》)

壯士心是劍。

(孟郊《百憂》)

君當作磐石。

(漢樂府《為焦仲卿妻作》)

兩鬢各成絲。

(李白《贈錢徵君少陽》)

天地即衾枕。

(李白《友人會宿》)

在古典詩歌作品的比喻句式中,有時會出現一個較為特殊的喻詞——“疑”,但因它常被人們當作通常的“懷疑”義來理解,所以往往被擯棄於喻詞之外。例如李白名作《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其中的“疑”,就被許多註釋本或賞析文章解釋為“懷疑”。其實,在古典詩歌作品裡,由“疑”與其他常見的喻詞以互文的形式相對應,組成的對仗句並不少見。例如:

深居疑避仇,默臥如當暝。

(韓愈《東都遇春》,其中“疑”與“如”互文同義。)

枝低疑欲舞,花開似含笑。

(費昶《芳樹》),其中“疑”與“似”互文同義。)

霧濃光若畫,雲駛影疑流。

(蕭綸《詠新月》,其中“疑”與“若”互文同義。)

回望疑垂月,傍瞻譬璧鐺。

(蕭綱《鏡象》,其中“疑”與“譬”互文同義。)

泊樹類奔星,集草疑餘燎。

(沈旋《詠螢火》,其中“疑”與“類”互文同義。)

城鬥疑連漢,橋星像跨河。

(陰鏗《西遊咸陽中》,其中“疑”與“像”互文同義。)

如果對以上六例詩句中的“疑”字,分別加以細心地揣摩和體味;就會發現:把“疑”解釋為“懷疑”,其語義表達顯得呆滯、彆扭,且捨近求遠;不如視之為表比喻的喻詞,更為直接、順暢,且與文理相合。其實,在《康熙字典》、《中華大字典》、《中文大辭典》等辭書中,都有把“疑”字解釋為“如”、“似”、“若”的義項,就是說:這些權威工具書已經把“疑”字歸入喻詞家族之中了。

請辨析詩例中的“疑”字:

天風剪成片,疑作仙人衣。

(王周《霞》)

望中疑在野,幽處欲雲生。

(杜甫《假山》)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杜甫《八月十五月夜》)

沙翻痕似浪,風急響疑雷。

(張繽《登單于臺》)

梅花落處疑殘雪,柳葉開時化好風。

(杜審言《大黼》)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李白《望廬山瀑布》)

乘興杳然迷出處,對君疑是泛虛舟。

(杜甫《題張氏隱居》)

重門深鎖無尋處,疑有碧桃千樹花。

(郎士元《聽鄰家吹笙》)

舉頭忽看不似畫,低頭靜聽疑有聲。

(白居易《畫竹歌》)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鄭燮《濰縣署中畫竹》)

以上10個例句中的“疑”字,都不宜解釋為“懷疑”,而解為“好象”、“如同”、“似乎”等,方為恰切。

“疑”這個詞作為喻詞,表“如”、“似”之義,早在先秦諸子散文中就有例證。俞樾《古書疑義舉例》卷七,在引《管子·法法》“盡而不意,故能疑神”句時,指出:“‘疑神’猶言‘如神’。”明確地把“疑”解釋為“如”。徐仁甫《廣釋詞》卷五有“疑——似、如、類、欲、若、譬”條,並解釋說:“‘疑’猶‘似’。”王瑛《詩詞曲語辭例釋》也指出:“疑——似、如,仍為動詞,但與通常懷疑義有所不同。” 在閱讀分析古代詩文時,我們應深思明辯,不可望文生義。

綜上所述,“疑”在古代詩文中可以充任喻詞,具有和“如、似、像”等喻詞完全一樣的語義功能。故將這種以“疑”為喻詞的比喻形式,姑稱之為“疑喻”也。

小樓譚詩|(讀詩心解之九)疑喻與博喻【譚汝為】

二、博喻

博喻是指三個或三個以上的喻體接連著比喻一個本體,形成“A如B1,如B2,如B3……”,的格式。例如:

如跂斯翼,如矢斯棘,如烏斯革,如翠斯飛。

(《詩經·小雅·斯干》)

連用四個喻體比喻新落成的宮殿,這四句詩譯為語體:“宮殿像踮起腳那麼高聳,像箭頭那樣有角有稜,又像巨鳥展雙翼,還似野雞飛上天空。”

博喻在唐宋詩壇上得到廣泛的運用,如杜甫《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行》的開頭: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分別四個喻體比喻公孫大娘的舞技:劍光閃爍如后羿射落九日,矯健騰躍如群仙駕龍飛翔,在雷鳴般的鼓點將歇止時登場,結束時海的波光凝滯平靜,再請看:

病膜誰將寶蓖刮,癢背恰得仙人抓。

長川奔渾走一氣,巨鎮截薛上赤霄。

又如陰雲載雷電,光怪迸漏不可包。

(宋·蘇舜欽《奉酬公素學士見招之作》)

連用五個喻體比喻閱讀公素贈詩後的感受,喻體選擇新意迭出,氣象博大。

長洪鬥落生跳波,輕舟南下如投梭。

水師絕叫鳧雁起,亂石一線如磋磨。

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

斷絃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

(宋·蘇軾《百步洪》)

描寫一葉輕舟在一瀉千里的洪流中飛駛,連用七個絕妙的比喻來描摹:“兔走”“鷹隼落”“駿馬下坡”“斷絃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筆墨淋漓恣肆,蔚為壯觀。

古器縱橫猶識鼎,眾星錯落僅名鬥。

模糊半已隱瘢胝,詰曲猶能辨跟肘。

娟娟缺月隱雲霧,灌灌嘉禾秀稂莠。

(宋·蘇軾《石鼓歌》)

形容石鼓上半隱半現的古文字,連用六喻:分辨石鼓文字如同在古器中識得古鼎,在群星中識得北斗一般,模糊不清的文字已斑駁漫漶,如瘢疤如胼胝,但能依稀識得殘筆,而儲存下來的文字秀麗如缺月如嘉禾。應指出這六個喻體都是樸拙典雅的,恰與內容相契合。

一落千丈聲怒號,如旗如布如狂蛟。

(清·袁枚《到石樑觀瀑布》)

連用三喻描摹瀑布的氣勢,如旗旌飄動,如布帛抖落,如狂蛟騰躍怒吼。將三個比喻濃縮於七言句中,更令人擊節,

如錢塘潮夜澎湃,如昆陽戰晨披靡,

如八萬四千天女洗臉罷,齊向此地傾胭脂。

(清·龔自珍《西郊落花歌》)

三個明喻,復沓疊出,交織成恢宏磅礴的氣勢和色彩眩目的境界,這種奇思妙想顯示出詩人卓然不群的才氣。

博喻是從多角度,多側面去比喻本體,它“彷彿是採用了舊小說裡講的‘車輪戰法’,接一接二地搞得那件事物應接不暇,本相畢現,降服在詩人的筆下”。(錢鍾書《宋詩選注·蘇軾》)

總之,比喻是人類思維的智慧之光,是語言藝術綻開的燦爛花朵。中國古典詩歌在比喻修辭的運用上形成了比散文更為靈活多變的運用形式。如上述十種特殊比喻方式的運用,使比喻這個語言藝術王冠上的明珠更加瑰麗多姿,使比喻更顯示出具象性,會意性和靈活性的特點,給人以美的感受。

小樓譚詩|(讀詩心解之九)疑喻與博喻【譚汝為】

譚汝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