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當索尼停產單反:單反時代會就此落幕嗎?

  • 由 劉劉談軍事 發表于 足球
  • 2023-01-31
簡介每個人都開始舉起手機,用手機影像記錄與表達,‘’ 快速 ‘’、‘’ 即時 ‘’、‘’ 易於分享 ‘’ 成為了社交時代大部分人對於攝影的 ‘’ 最高 ‘’ 需求

索尼為什麼不生產單反相機了

近日有外媒報道索尼悄悄停產了旗下所有單反,曾經是行業頭部廠商的索尼,或許將成為第一個全面放棄單反相機的廠商。

索尼不僅從網站上刪除了其所有的 A 卡口相機,第三方零售商如 B&H 現在也將這些相機列為 ‘’ 不再提供 ‘’。

2006 年,索尼透過收購美能達的相機部門進入了高階相機領域。

隨後,索尼繼承了美能達在日本市場上使用的 α 相機品牌和 A 卡口系統,從 a100 開始,美能達單反變身成為索尼單反,之後的索尼透過不斷地改進產品功能,終於在 2008 年成為了全球第三大數碼單反相機制造商。

然而,2010 年索尼開始在 α 系列中正式推出微單專用的 E 卡口,之後 E 卡口系統逐漸壯大,微單逐漸成為熱門產品,單反產品反而逐漸被索尼邊緣化。

除了索尼,佳能和尼康目前也沒再推出單反新機型,單反時代難道就此落幕了嗎?

二十世紀 70 年代,用來替代傳統膠片機的數碼單反相機出現了,在經歷了數十年的發展後它成功地扛過了專業攝影師最初的質疑,成為了 ‘’ 專業 ‘’ 的代名詞。然而,如今 ‘’ 專業 ‘’ 已經不再吸引人了,能讓年輕人駐足、花費時間與金錢的是各種小巧便攜的無反相機以及擁有好幾個鏡頭、主打攝像功能的智慧手機。

社交媒體時代,智慧拍攝與美顏橫行,演算法和 AI 能幫你補足一切微小的細節。

只需開啟 ‘’ 專業模式 ‘’ 就能收穫一張不遜色於單反作品的照片,對於 ‘’ 業餘選手 ‘’ 而言,誰還會扛著三腳架、固定好相機、調整各項引數只為拍攝一張下班時的夕陽呢?

一、‘’ 內憂 ‘’ 與 ‘’ 外患 ‘’

1975 年,年輕的薩森剛剛入職柯達實驗室,不到一年他就研發出了人類歷史上的第一部數碼相機。

‘’ 新的數字技術將來或許會極大得影響未來照片的生產方式 ‘’,薩森在《一種手持式電子靜態照相機及其放回裝置》的報告中如是說。

事實也確實如此,數碼相機顛覆了過去的膠捲成像,在之後四十多年的發展中畫素不斷升級,四次畫素爆炸後,憑藉著簡單快捷等優勢,數碼相機成功取代了膠捲相機,在 21 世紀初成為攝影市場的主流。數碼單反相機更是憑藉更為先進的技術成為通往專業攝影過程中的 ‘’ 不二之選 ‘’。

但沒有誰能一直佔據主流。

在過去的 2020 年,無反相機首次在銷量上超越單反。國際相機影像器材工業協會的資料顯示,在中國的數碼相機市場,10 月份無反相機銷量為 100879 臺,銷量首次突破 10 萬臺,而單反相機銷量為 38659 臺,單反相機銷量僅為無反相機銷量的 38%。

與此同時,無反相機和單反相機的價格差異也逐漸顯現,如今無反相機客單價格可以輕鬆突破 6000 元,而單反相機客單價格已很難突破 4000 元。

具體而言,單反和無反相機的區別主要在於取景結構的不同。

單反是採用光學取景結構的可換鏡頭相機,機身內部有反光鏡和五稜鏡;無反相機則是採用電子取景結構的相機,機身內部既沒有反光鏡,也沒有五稜鏡。

在取景技術並不成熟的過去,在鏡頭和膠片或者感測器之間加一塊反光鏡能更好地幫助攝影師進行取景,但代價是法蘭距因此而加長,從而使成像有所損失。但隨著技術的迭代與發展,無反相機擺脫了取景的限制後,更短的法蘭距和更垂直的入光角度使其在相機市場中更具競爭力。

如果說無反相機作為衝擊單反的 ‘’ 內憂 ‘’,去年才開始嶄露頭角;那麼作為整個數碼相機行業 ‘’ 外患 ‘’ 的智慧手機,早已對其展開了攻勢。

實際上,數碼相機成像技術雖然日益精進,行業發展卻踏上了下坡路。國際相機影像器材工業協會資料顯示,數碼相機在 2010 年的全球出貨量達到最高峰 1。22 億臺,隨後就開始了長達多年的持續走低。

直到 2009 年,入門級單反還是中國數碼相機消費市場的熱門產品,根據當時中國電子商會消費電子產品調查辦公室的資料,消費者對單反相機的關注度為 82%,環比增幅 30%。

一年後,數碼相機的銷量達到了前所未有之高,但隨後 iPhone 4 的釋出使得手機攝影和數碼攝影的命運開始交錯。

當時的 iPhone 4 後置 iSight 攝像頭雖然只有 500 萬畫素,但軟體操作介面和最佳化演算法成為了其 ‘’ 逆天改命 ‘’ 的關鍵,無論是使用者體驗還是成像質量都有了明顯的提升。

自此,智慧手機攜帶著演算法,‘’ 入侵 ‘’ 攝影界。

二、演算法 ‘’ 入侵 ‘’

‘’ 快速拍攝 ‘’ 與 ‘’ 智慧最佳化 ‘’ 是手機攝影的 ‘’ 大殺器 ‘’。

1826 年,人類歷史上現存的第一張照片誕生了,一塊兒寬 20 釐米、高 16。5 釐米、灰濛濛的錫板上幾乎看不出什麼形狀,更不可能看到什麼細節。

當索尼停產單反:單反時代會就此落幕嗎?

開啟百度APP看高畫質圖片

人類歷史上現存的第一張照片《窗外風景》

這張照片名為《窗外風景》,由法國人尼埃普斯拍攝,利用的是傳統的日光蝕刻法,足足曝光了 8 小時才拍攝成功。此後為了改進曝光成像技術,尼埃普斯和舞美設計師達蓋爾合作進行鑽研,最終於 1839 年釋出了達蓋爾攝影術,人類攝影技術史由此正式開始。

隨後的 50 年裡,雖然曝光成像的時間不斷縮短,也出現了溼版攝影和幹版攝影等攝影工藝,但攝影裝置依然十分笨重:‘’ 攝影師外出拍攝時必須攜帶著遮光的帳篷、化學藥品、玻璃片、笨重的支架以及一壺水,全套裝備通常是整整一馬車 ‘’。

在演算法的助力下,手機攝影極大地擺脫了以上束縛,不但更為輕巧便攜,圖片的細節也在演算法的最佳化下更為清晰。

手機攝影運用的其實是 ‘’ 計算攝影 ‘’ 原理,而 ‘’ 計算攝影 ‘’ 的概念最早出現了 1994 年的一篇論文中。其認定機內合成 HDR、全景照片以及模擬散景都屬於計算攝影範疇。但當時的相機廠商並不認為這會是未來時代的機會,反而是手機廠商逐漸將 ‘’ 計算攝影 ‘’ 用在自己的手機產品中。

對於小部分的專業人士而言,拍攝時能涵蓋更多的細節與資訊十分重要;然而對於大多數沒有攝影基礎的人來說,以最方便輕鬆的姿勢獲得一張 ‘’ 看起來 ‘’ 不錯的相片,遠比資訊豐富更重要。

隨著產品不斷升級迭代,智慧手機的晶片算力越來越強,演算法和 AI 在影象處理上的功能也越來越強大。如今經過一系列演算法最佳化與調節的照片已經悄悄地超越了許多單反直出的照片,但其背後的處理過程相當複雜。

為了增強整體的影象質量,在手機攝影的影象處理流程中,會運用機器學習演算法的一些模組。這些模組在手機的不斷更迭之中,一定程度取代了傳統演算法,讓手機在細節,白平衡,整體和區域性對比等方面更加優秀。

雖然手機攝影中的演算法演繹依舊能力有限,很難對照片做出有 ‘’ 創造性 ‘’ 的最佳化修改,但是手機的市場定位面向的是更普通的大多數,對於 ‘’ 大多數 ‘’ 來說,‘’ 好看 ‘’ 就夠了。

三、美顏與社交時代

毋庸置疑的是,‘’ 大多數 ‘’ 預示著攝影業的未來。

從古至今,人們對於保留美好的瞬間有著極高的熱情,攝影技術從誕生到如今也在不斷地滿足著人們日益變化的需求。

從 ‘’ 火棉膠溼版法 ‘’ 到膠捲相機,從膠捲相機到數碼相機再到 ‘’ 計算攝影 ‘’,不再需要帶著一整個馬車裝備去拍照,能接觸到攝影的人們越來越多,攝影逐漸從小眾走向大眾。而一旦成像技術不斷精進、拍攝流程不斷簡化之後,新的科技產品賦予了照片更多的特性,也激發了人們更新的需求。

2008 年,蘋果推出的 iPhone3G 開始支援 App Store 的第三方應用程式。

2010 年 Instagram 出現了,這個集合了 ‘’ 即時 ‘’ 與 ‘’ 電報 ‘’ 的應用讓普通玩家用手機拍攝的照片有了一個可以分享的移動平臺。Instagram 的創始人聲稱靈感來自於即時成像相機,且認為人與人之間的照片分享 ‘’ 就像用電線傳遞電報訊息 ‘’ 一樣。

隨後 4G 的普及加速了各類資訊交換的速度,圖片、影片等視覺類內容的傳輸愈發便宜,交流與分享的欲求在人們身上無限擴張。

社交媒體時代來臨了,與它相伴而來的,是五花八門的美顏、美圖相機,直播、短影片應用。每個人都開始舉起手機,用手機影像記錄與表達,‘’ 快速 ‘’、‘’ 即時 ‘’、‘’ 易於分享 ‘’ 成為了社交時代大部分人對於攝影的 ‘’ 最高 ‘’ 需求。

吃飯之前先拍照發朋友圈,選擇旅遊景點時先考慮拍照是否好看,餐廳好不好吃不重要,‘’ 好看 ‘’ 就行 …… 攝影技術的發展不斷刺激著人們的視覺神經,影象的精美程度成為了社交時代中評價事物價值的新座標。

四、單反 ‘’ 命不久矣 ‘’?

熱衷分享的 ‘’ 映象世界 ‘’ 裡,單反似乎在越來越多的場景中消失了,但其實你分享的每一張圖片裡,都有它存在的證明。

手機能實現拍攝功能,最初還是得益於數碼相機的 CMOS 影象感測器。

上世紀 90 年代末,CMOS 取代之前的 CCD 成為影象感測器時代的主導,這使得 ‘’ 晶片相機 ‘’ 成為可能,自此相機的小型化趨勢逐漸顯現。

2000 年,夏普推出了世界上第一臺可以拍照的手機,在之後的二十多年裡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開始注重手機攝影功能的升級,在硬體方面 CMOS 和攝像頭成為了廠商重點宣傳的賣點。CMOS 作為單反等數碼相機成像的關鍵,早已被植入了手機中,隨著手機攝像頭畫素提升,CMOS 也在手機攝影產業中逐步升級。

任何技術的迭代都是建立在一個個早期產品的基礎上的,單反這一產品形態也許會被邊緣化,然而它作為技術程序中的一環,不會消失。

更何況,你還是能看到有些人將單反視若珍寶,他們偏愛單反的手持感,偏愛從取景框中取景然後按下快門時的未知與驚喜,這份喜悅與社交媒體中收穫幾個讚的滿足感相比,毫不遜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