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3300億蘇州工業園,跑出產業運營的百億龍頭

  • 由 21世紀商業評論 發表于 足球
  • 2023-01-17
簡介集團在加速發力新型能源服務,截至2021年底,累計投資運營36個分散式光伏專案,2022年上半年又新成立中新綠色發展(蘇州)、中新旭德新能源,有望成為新的增長極

什麼情況要出驗資報告

3300億蘇州工業園,跑出產業運營的百億龍頭

記者丨鍾黛 編輯丨譚璐

10月最後一天,總部位於蘇州的中新集團,連發兩份公告。

中新準備以至多1。8億元,分別參投蘇州聚源振芯、蘇州耀途兩家股權投資合夥企業,佈局半導體晶片設計、物聯網與大資料應用等行業。

中新是一家特殊的地產商,

由中國、新加坡兩國政府於1994年8月合作設立

當年蘇州工業園區啟動建設,中新成為園區開發主體與兩國合作載體,2019年12月在上交所掛牌上市,現為全國產業地產商TOP10。

蘇州工業園一直是中新的基本盤,單單2022年上半年,即為園區引進內外資新專案近40個,其中科技專案23個,完成新增註冊內外資合計近80億元。

3300億蘇州工業園,跑出產業運營的百億龍頭

如今,賣地收入收緊,租金增長有限,背靠大樹的中新集團,也在謀求新的增長點。

“產業地產行業迎來了底層商業邏輯的變革,要打造第二增長曲線,就要追求租金以外的收入。”金地威新產業研究院院長葛培健說。

走出蘇州

中新紮根的蘇州工業園,是一個巨無霸的存在。

2021年,園區GDP高達3330。26億元,

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00.06億元

中新是園區招商引資主力軍,也為園區交通、教育專案及產業載體建設提供保障,他們甚至投資、管理著一家國際學校——蘇州新加坡外籍人員子女學校。

中新在努力複製蘇州工業園區的模式。

從2009 年走出去開始,其先後開拓了蘇錫通科技產業園、中新蘇滁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中新嘉善現代產業園等7個國內產城融合園區,涉及開發面積約210平方公里,且拓展了首個海外園區——緬甸工業園,專案面積約4。36平方公里。

3300億蘇州工業園,跑出產業運營的百億龍頭

同時,中新為大小園區提供高品質工業類載體、特色產業園、物流園、藍白領公寓等產品的開發建設、招商租賃、運營管理的全生命週期服務,獲取穩定收益。

目前,其運營的工業載體(主要為廠房)近140萬平方米,單在蘇州工業園區內,即運營標準廠房近90萬平方米,定製廠房約20多萬平方米。

現階段,

中新集團的主營業務集中在蘇州,在南通、宿遷等地也有園區開發運營專案

,深耕長三角,佈局全國的步伐,整體較慢。

一名券商地產分析師對《21CBR》記者指出,產業園企業大多具有很強的地域屬性,僅有少數企業能“走出去”。

就中新而言,其整體經營風格偏穩健;從業務層面,中新多承擔大型片區開發、政府專案,較為複雜。

9月16日,中新與常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簽署協議,提供品牌輸出、軟體轉移服務以及產業發展等服務,合作區域總面積約46。43平方公里。

有分析認為,中新集團能落地輕資產專案,說明它在運營方面已輸出一套成熟經驗,對租戶有較強的溝通和議價能力。

一體兩翼

“中新集團做的是產業新城,一些城市運營商的主題未必是產業,還有大量住宅商辦的內容。”

克而瑞產城發展部總經理盧文婷對《21CBR》記者指出,中新的核心優勢為產業能力,這是當下各地政府所需要的。

2019年上市前,其即已剝離銷售類房產業務,不涉足住宅開發。

營收方面,園區開發運營是中新挑大樑的業務,

2022年上半年,園區開發運營收入20.21億元,佔比約八成左右

細究園區開發運營的具體構成,非常豐富, 不只是土地一級開發、房地產經營,其中也涉及市政工程服務、熱電站、自來水廠和汙水廠等設施,且回報也相當不俗。

3300億蘇州工業園,跑出產業運營的百億龍頭

截至11月4日,中新集團的市值約為120億元,1-9月份,淨利潤為10。33億元。

產業地產的底層邏輯,正在發生轉變。

盧文婷認為,“政策調控之下,產業地產商必須轉變為產業運營商。”

原因在於,一方面,賣地收入收緊,必須加強運營能力。“以前100%的工業用地可出售,現在部分三四線城市可能70%可出售,二線城市可能50%可出售,其餘必須持有。”

“現在推出了很多新型產業用地(M0),不僅不讓賣,且對產業准入的要求更高。比如,畝均稅收必須達到200萬元,需要招引數家500強企業總部,還要引入高層次人才等。”盧文婷說。

園區的租金收入有限,投資回收期長,中新這類企業,就需培養多元增收業務

“如果把前期的重資產投入透過租金來回收,一般需要10年以上,營收好的園區也需要七八年。”盧文婷表示。

3300億蘇州工業園,跑出產業運營的百億龍頭

中新管理層確立了轉型方向:以“產業園區的開發運營”為主業,以“產業投資+綠色公用”業務為輔。

內部稱之為“一體兩翼”。

近水樓臺

中新集團參投基金,不是偶然的。

截至2022年6月末,其已累計認繳外部市場化產業基金34個,認繳金額約30億元,拉動基金落地規模超500億元,其中落地蘇州工業園區的規模超200億元。

其中,新能源、新材料領域的投資金額佔比最高,約佔43%,其次為醫療健康、高階製造,以及資訊科技與半導體領域。

3300億蘇州工業園,跑出產業運營的百億龍頭

月亮灣供冷中心

直投方面,截至今年6月末,

中新集團累計投資19個專案,累計認繳金額約3.4億元,拉動總投資35億元

人民大學重陽研究院高階研究員王衍行對《21CBR》記者表示,產業園運營商做產業投資,有明顯優勢:

一是已入園企業的質量及前景,使產業園運營商足以選出理想的投資標的,特別是蘇州產業園的“領頭羊”優勢,可以產生協同效應;二是近水樓臺,盡職調查的便利優勢更明顯。

中新的投資業績,的確不俗。

2021年,旗下股權投資公司

“中新興富”的淨利,高達5.27億元,回報相當高

,成為最掙錢的單體子公司。

當然,也存在短板。

從長期看,投資選擇的視角、視野可能偏窄;在綜合評價投資標的上,可能在利益權衡方面因小失大;影響入園企業處理“近親”關係。

在綠色公用業務方面,中新形成公用事業、環境綜合服務、新型能源服務三大業務型別。

3300億蘇州工業園,跑出產業運營的百億龍頭

集團在加速發力新型能源服務,截至2021年底,累計投資運營36個分散式光伏專案,2022年上半年又新成立中新綠色發展(蘇州)、中新旭德新能源,有望成為新的增長極。

中新集團董事長趙志松說過,致力於賺有邏輯的利潤,賺來自於核心競爭力和主業的利潤,賺來自符合企業未來發展方向的利潤。

深耕長三角地區,這家特殊地產商的轉型,格外靈活。

圖片來源:官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