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足球

非靶向代謝組學探究胰腺導管腺癌患者對免疫檢查點阻斷的反應

  • 由 鹿明生物多組學服務 發表于 足球
  • 2022-12-17
簡介作者在PDAC小鼠中使用抗CSF1加氯膦酸鈉耗盡巨噬細胞,發現耗盡TAMs後,與對照組相比,TMAO不再減少腫瘤負擔,這表明TAMs可能參與了TMAO的抗腫瘤作用(圖3G)

沙巴棕軟膠囊可以長期吃嗎

前言

胰腺導管腺癌

(PDAC)

是一種高致死率的癌症,預後不佳。由於高度免疫抑制的腫瘤微環境(TME),免疫療法不能改善PDAC患者的臨床表現。而有研究表明,腸道菌群可以決定癌症的進展和免疫治療反應,比如來自長期PDAC患者(可能具有一定的抗腫瘤因子參與)的腸道菌群具有一定的抗腫瘤作用。這種抗腫瘤作用可能與TME的免疫反應有關。腸道菌群可以產生多種代謝物,比如促炎代謝物氧化三甲胺(TMAO),由食物中膽鹼經腸道菌的膽鹼TMA裂解酶轉化為TMA,而後TMA進入門靜脈,在肝臟中氧化為TMAO。研究表明,TMAO可以啟用免疫。

因此,本篇作者採用多組學的方法對TMAO抗腫瘤的效果及機制展開研究。

2022年9月,費城Wistar研究所的

Rahul S.Shinde

團隊在

Science Immunology

(IF:30。63)發表了題為

“The microbiome-derived metabolite TMAO drives immune activation and boosts responses to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in pancreatic cancer”

的研究成果。該文章使用

非靶向代謝組學、轉錄組學(RNA-seq)及單細胞轉錄組學(scRNA-seq)、熒光流式

對TMAO對PDAC腫瘤生長以及巨噬細胞的影響展開研究。

非靶向代謝組學探究胰腺導管腺癌患者對免疫檢查點阻斷的反應

研究思路

非靶向代謝組學探究胰腺導管腺癌患者對免疫檢查點阻斷的反應

非靶向代謝組學探究胰腺導管腺癌患者對免疫檢查點阻斷的反應

非靶向代謝組學探究胰腺導管腺癌患者對免疫檢查點阻斷的反應

研究結果

1、腸道微生物衍生的TMAO驅動PDAC中TME的免疫啟用並減少腫瘤生長

首先作者採用抗生素甲硝唑改變小鼠腸道菌群,以觀察腫瘤生長的變化。結果發現甲硝唑可以明顯增加腫瘤大小(圖1A)。透過對小鼠

血清的非靶代謝組學

分析發現,受影響最大的是TMAO,平均減少了約73倍(圖1B)。透過腹腔注射外源TMAO或者TMA,發現腫瘤大小和重量明顯減少。

透過

熒光流式分析

發現,TMAO或TMA處理後,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AMs)中主要組織相容性複合體I類(MHCI)、MHCII和CD86等刺激性標誌物的表達增加;同時,抗炎標誌物Arg1的表達明顯減少,共同表明向免疫刺激性TAM表型轉變(圖1E和F)。效應性T細胞的啟用大幅增加,表現為IFN-γTNF-αCD8和CD4 T細胞的百分比增加,以及CD8和CD4v+T細胞上的啟用標誌物CD44增加(圖1G)。

此外,血清中的TMAO水平與IFN-γTNF-αCD8 T細胞的百分比呈正相關,與腫瘤重量呈負相關。此外,TMAO也激活了小鼠外周器官及淋巴組織的免疫。這些結果說明TMAO或TMA可能透過重新配置腫瘤環境,使其處於免疫啟用狀態而抑制腫瘤生長。

誘導外周組織的免疫啟用可能有助於TMAO的腫瘤抑制作用。

非靶向代謝組學探究胰腺導管腺癌患者對免疫檢查點阻斷的反應

圖1 | TMAO或TMA驅動PDAC的TME中免疫啟用

2、飲食中的膽鹼或腸道菌TMA裂解酶可以複製TMAO導致的表型

隨後作者透過向食物中增加膽鹼來驗證這一結果。透過

非靶代謝組學分析

發現,補充膽鹼的小鼠中TMAO和TMA的水平增加,且與PDAC尺寸的明顯減少有關(圖2A和B)。而且,補充膽鹼導致的免疫刺激作用與直接給予TMAO相似。具體來說,在TAMs上MHCI和MHCII等刺激標誌物的表達明顯增加(圖2c)。也觀察到其他先天性免疫細胞的啟用標記增加,包括CD11bLy6CLy6G-單核骨髓源性抑制細胞(MDSCs)(M-MDSC)、CD11b Ly6CLy6G多核MDSCs(PMN-MDSC)和抗原呈遞的CD103+樹突狀細胞(DCs)。這些分析還顯示了活化的CD8和CD4T細胞的明顯增加,如IFN-γTNF-αCD8和CD4T細胞百分比的增加與活化標誌物CD69的增加有關(圖2D和圖S4D和E)。而TMAO的產生取決於腸道菌群酶CutC/D的活性。

為研究CutC/D酶活性是否是TMAO抗腫瘤作用所必需的,作者使用CutC/D酶抑制劑氟甲基膽鹼(FMC)抑制CutC/D活性。結果發現,FMC處理後明顯降低了迴圈TMAO水平,與甲硝唑相似(圖2F)。與對照組相比,FMC治療還與PDAC負擔的明顯增加有關(圖2G)。此外,FMC明顯增加了Arg1的表達,同時減少了TAMs上的MHCII,表明TAM免疫刺激表型的整體減少(圖2H)。CD103DCs的免疫刺激表型也減少了,表現為MHCI和IL-12p40表達的減少(圖S4G)。最後,IFN-γTNF-αCD8和CD4 T細胞的百分比明顯下降,這表明效應性T細胞反應下降(圖2I)。這些資料表明,TMAO誘導的TAMs和其他免疫細胞的免疫刺激表型至少部分是由於腸道細菌酶CutC/D的活性。

非靶向代謝組學探究胰腺導管腺癌患者對免疫檢查點阻斷的反應

圖2 | 飲食及腸道菌群干預複製了TMAO的抗腫瘤效果

3、TMAO驅動了PDAC免疫浸潤中的抗腫瘤轉錄作用

接下來,作者為了解TMAO對TAMs的影響,採用

轉錄組學RNA-seq

對TAMs進行研究。結果發現,TMAO處理組的1736個基因轉錄物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與對照組相比向免疫刺激狀態的轉變相一致。上調的基因包括許多參與炎症的基因,如Nr4a3、H-Q5、H2-Q6、Irf3、Irf5、Acod1、Def6和Ccrl2(圖3A)。下調的基因包括Trim29、Tgfb3、Cyp1b1、Pparg和Mmp12(圖3A)。

為進一步瞭解TMAO對腫瘤浸潤性免疫細胞的轉錄影響,作者採用scRNA-seq對CD45免疫細胞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多個免疫細胞亞群被分隔成14種具有不同轉錄譜的細胞型別(圖3C)。此外,發現免疫刺激標誌物增加,包括I型IFN反應性轉錄調節器(如NF-κB、IRF7和STAT1)、炎症細胞因子(如IL-15、IL-12、IFN-β和IL-1β)和成本刺激分子(如CD40),而免疫抑制標誌物(如AHR、VEGF和IL-10)則減少(圖3E)。另一方面,TMAO也影響了T細胞的轉錄譜,被啟用的功能包括CD8T淋巴細胞的增殖、細胞的免疫反應、抗原表達和腫瘤細胞系的細胞死亡,被抑制的功能包括調節性T淋巴細胞的數量、腫瘤細胞的增殖、纖維組織腫瘤和骨髓細胞的增殖(圖3F)。

為進一步瞭解TMAO的抗腫瘤作用是否需要TAMs和/或CD8T細胞的參與。作者在PDAC小鼠中使用抗CSF1加氯膦酸鈉耗盡巨噬細胞,發現耗盡TAMs後,與對照組相比,TMAO不再減少腫瘤負擔,這表明TAMs可能參與了TMAO的抗腫瘤作用(圖3G)。這些結果表明,TMAO透過重新配置TME中的免疫細胞,使其處於更活躍的狀態,從而抑制了腫瘤的生長。

非靶向代謝組學探究胰腺導管腺癌患者對免疫檢查點阻斷的反應

圖3 | TMAO驅動了PDAC中TME的免疫啟用

4、TMAO介導巨噬細胞獲得免疫刺激表型

隨後,作者想確定TMAO是否對巨噬細胞的功能表型有直接影響。透過使用脂多糖或同時新增IFN-γ在有TMAO存在或者不存在的情況下,處理小鼠骨髓來源的巨噬細胞(BMDM)。結果發現,TMAO提高了促炎症細胞因子(IL-6和IL-12p40)的分泌,減少了抗炎症細胞因子IL-10的分泌。

透過RNA-seq,作者發現巨噬細胞暴露於TMAO後,超過1500個基因的表達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被啟用的途徑包括哺乳動物雷帕黴素(mTOR)訊號、IFN訊號,以及一氧化氮和ROS的產生,被抑制的途徑包括PPAR訊號、sirtuin訊號和PTEN訊號。

為了解TMAO在腫瘤環境下對巨噬細胞的影響,作者將BMDM暴露在沒有或有TMAO的PDAC腫瘤調理介質(TCM),隨後透過RNA-seq分析發現,TMAO促使與免疫抑制(包括)、基質金屬蛋白酶(包括)和細胞外基質重塑(包括)有關的基因表達明顯下降。相反,TMAO增加了免疫刺激基因的表達(包括)。體內TMAO也明顯增加了TAMs中I型IFN途徑的調節因子(如)(圖3B和E)。總之,這些結果表明,TMAO誘導了一種免疫刺激性巨噬細胞表型,這種表型與I型IFN反應的增加有關;這種I型IFN反應的增加可能是TMAO抗腫瘤作用的一個關鍵機制。

非靶向代謝組學探究胰腺導管腺癌患者對免疫檢查點阻斷的反應

圖4 | 透過促進I型IFN反應啟用的TMAO訊號

5、TMAO增強了I型IFN反應並以I型IFN依賴的方式發揮抗腫瘤作用

為了驗證TMAO對I型IFN的啟用效用。作者採用I型IFN的已知啟用劑如ISD、poly(dG:dC)等刺激BMDM。結果發現,ISD等啟用劑導致I型IFN反應基因的表達增加(圖4C)。TMAO誘導對ISD和poly(dG:dC)的表達(圖4C),但只誘導對poly(dG:dC)的表達(圖4C)。TMAO還增加了活化標誌物的表面表達,包括CD86、MHCII和PDL1,以及用ISD刺激後MHCIIPDL1巨噬細胞的百分比(圖4D)。這些結果表明,TMAO增強了I型IFN反應,並可能透過刺激I型IFN途徑促進獲得免疫刺激巨噬細胞表型。

6、TMAO直接改變了巨噬細胞表型以支援T細胞反應及降低PDAC負擔

為驗證TMAO刺激的巨噬細胞是否也能抑制PDAC的生長,作者採用TMAO刺激的巨噬細胞治療患有腫瘤的小鼠。結果發現,與未經處理的對照組相比,接受對照組巨噬細胞的小鼠的腫瘤負擔略有增加(圖5C)。與接受對照組巨噬細胞的小鼠相比,接受TMAO刺激的巨噬細胞的腫瘤負擔平均下降了2。4倍以上(圖5C)。接受TMAO刺激的巨噬細胞的小鼠顯示出強大的活化特徵,與接受對照巨噬細胞的小鼠相比,CD8和CD4T細胞上的IFN-γ、Ki-67、CD103和CD44明顯上調(圖5D和E)。這些結果共同表明,TMAO將巨噬細胞塑造為一種表型,增強了效應性T細胞反應,減少了PDAC生長。

非靶向代謝組學探究胰腺導管腺癌患者對免疫檢查點阻斷的反應

圖5 | TMAO透過促進效應T細胞啟用以塑造巨噬細胞反應並降低PDAC生長

7、人類巨噬細胞彙總也發現了TMAO的促炎作用

隨後,作者在人類巨噬細胞上驗證TMAO的促炎症作用。發現,在TCM刺激的巨噬細胞培養物中加入TMAO,可顯著增加促炎症基因(包括IFNR1、IL-6、CCL-5、TNFA和IL-1B等)的表達,並顯著降低抗炎症基因IL-10的表達(圖5F)。這些結果表明,TMAO也推動了人類巨噬細胞的促炎症反應,並可能在人類中以類似於在小鼠中觀察到的方式發揮作用。

8、TMAO使PDAC對免疫檢查點治療敏感並提高PDAC小鼠生存率

由於在PDAC小鼠中施用TMAO或TMA,或在飲食中補充膽鹼,都會明顯增加PD1Tim3CD8T細胞的腫瘤浸潤(圖6A和B),這表明,將TMAO與anti-PD1或anti-Tim3結合起來,可能比單獨使用任何一種干預措施都更有效。因此,作者對此展開研究,發現單獨的anti-PD1並沒有減少腫瘤負擔;然而,與單獨的TMAO或對照組相比,anti-PD1加TMAO的組合確實明顯減少了腫瘤重量(圖6C)。與單一治療或未治療的對照組相比,聯合治療組的骨髓細胞(包括TAMs、MDSCs和CD103 DCs)的細胞表面標誌物MHCI明顯增加,這表明聯合治療增加了這些細胞群的免疫刺激表型(圖6D)。這與顯著的效應性T細胞反應有關,包括CD44Ki-67以及IFN-γTNF-αCD8和CD4T細胞百分比的明顯增加,表明T細胞的大量增殖和啟用狀態(圖6E)。此外,膽鹼代謝物TMAO或TMA與ICB(anti-PD1加anti-Tim3)相結合時,可改善PDAC對ICB的反應性和腫瘤小鼠的生存率(圖6G和H)。

非靶向代謝組學探究胰腺導管腺癌患者對免疫檢查點阻斷的反應

圖6 | 施用TMAO或TMA增強了PDAC對ICB的反應

9、產TMA菌群丰度及CutC基因表達與PDAC患者對治療反應增強有關

最後,作者透過分析以往研究中PDAC長期生存者和短期生存者中的腸道菌群,發現,與短期生存者相比,長期生存者中Bacillus和Paenibacillus的相對丰度明顯更高(圖7A)。由於本文之前的研究表明,作者假設腫瘤對anti-PD1的臨床反應可能與含有CutC的細菌的存在或糞便微生物組中CutC基因的表達相關。透過利用他人的研究資料發現,與PD1無反應者相比,反應者中含有CutC的Bacillus的相對丰度更高(圖7B)。還發現,18個細菌菌株的anti-PD1反應和CutC表達之間的重要關聯,包括(圖7C)。這些菌株屬於兩個細菌科,即梭菌科(Clostridiaceae)和腸球菌科(Enterococcaceae),與無反應者相比,它們在反應者中含量豐富(圖7D)。此外,反應者中CutC的表達明顯增加(圖7E),而且CutC的高表達與anti-PD1後總生存率的提高明顯相關(圖7F)。

這些結果共同表明,含有CutC的細菌的存在和CutC基因的表達與癌症患者的生存率提高和對anti-PD1的反應有關。

非靶向代謝組學探究胰腺導管腺癌患者對免疫檢查點阻斷的反應

圖7 | 含CutC細菌的丰度以及提高CutC基因表達可以促進PDAC患者生存並提高對anti-PD1反應

相關討論

腸道微生物衍生的代謝物TMAO和抗PDAC腫瘤免疫反應之間有一種未曾預見的聯絡。TMAO誘導了巨噬細胞的免疫刺激表型,增強了效應性T細胞的功能,並使PDAC對ICB有反應。在臨床上,含有CutC的細菌與anti-PD1的反應改善有關。

小鹿推薦

TMAO可以說是近年來比較熱的小分子代謝物,大多研究均與其促炎的作用有關,比如TMAO與動脈粥樣硬化等。本研究創造性地將TMAO與PDAC腫瘤聯絡起來,採用多組學聯合的手段,如

非靶代謝組學、轉錄組學及單細胞轉錄組學

,發現TMAO可以透過促炎的作用發揮抗腫瘤功能,並深入探討了TMAO抗腫瘤的機制。這一發現為深入理解腫瘤治療機制,腫瘤與炎症的關係,以及TMAO與腫瘤免疫的關係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見解。

詳細技術請訪問鹿明生物官網

百度搜索鹿明生物(lumingbio)

瞭解更多多組學技術

(非靶代謝組學、轉錄組學(RNA-seq)及單細胞轉錄組學(scRNA-seq)、熒光流式)

猜你還想看

1、Nat Commu | 蛋白質組學+脂質組學探究多胺對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預防機制

2、Science關注 | 透過高解析度質譜成像技術和單細胞轉錄組技術揭示鞘脂控制真皮成纖維細胞異質性

3、ARD | 風溼病頂刊!體外質譜技術揭示銀屑病關節炎滑液的骨髓促炎特徵

4、Anal Chim Acta亮點 | 許國旺課題組在高通量單細胞代謝組學研究中取得的新進展

本文系鹿明生物原創

轉載請註明本文轉自鹿明生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