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方言面臨 “斷代危機”?一個班47個學生,僅兩人會說攸縣話

  • 由 株洲新聞網 發表于 垂釣
  • 2022-10-06
簡介5年級的雯雯,爸爸是邵陽人,但媽媽和外婆都是攸縣本地人,方言環境好,“在家裡,我外婆、媽媽都會說攸縣話,但跟我說話時,會自動說‘攸普’

攸縣的攸怎麼讀

株洲晚報記者/謝嘉 通訊員/王李曾

近日,攸縣文化路小學做了一個調查,47位學生中能說“地道”攸縣話的學生僅2位。看似一個簡單的資料,背後體現的是城市一個文化傳承危機:方言斷代。方言代表了歸屬感,生活在株洲這個城市,不會說幾句“土話”,似乎有點不“熨帖”。

“說方言的孩子越來越少了”

該項調查顯示,47位孩子,能流利說出本地方言的僅2位,其中24人表示“會說一點點”,另有21人表示“只能聽懂,完全不會說”。

5年級的雯雯,爸爸是邵陽人,但媽媽和外婆都是攸縣本地人,方言環境好,“在家裡,我外婆、媽媽都會說攸縣話,但跟我說話時,會自動說‘攸普’。”如今,她也只說幾句常用攸縣話,至於邵陽話,只會聽不會說。

“說方言的孩子越來越少了。”該校的劉老師表示,她發現班上的孩子,如果父母來自不同的地方,在家都是用普通話交流,那孩子就更不會說方言了。

無獨有偶,在天元區鑿石小學任教的何夢玲,也發現很少有學生說方言了,“基本上都是普通話。”80後的她回憶,她讀書時,無論是小學還是高中,同學們交流都會講株洲話。

孩子學不學方言?大多受訪者態度是“隨緣”

雖然不會說或者很少說方言,但接受採訪的學生們都表示很喜歡。“方言代表了我的老家”“方言說起來讓人放鬆”“方言很有趣”……

“我會說普通話、株洲話和四川話,這項技能讓我在工作中獲得了很多便利。特別是陌生人初次見面,用方言交談可以拉近雙方的感情距離。”劉女士在株洲一家事業單位工作,小時候跟著父母在四川生活,後來一家人來到株洲,現在她能在普通話、株洲話、四川話中任意切換。劉女士認為,孩子多掌握一門方言是有好處的。

株洲市民張先生即將當爸爸了,他認為,沒必要讓孩子一定學習方言。

然而,大部分受訪者說,不會強制要求孩子學習方言,“如果孩子能夠學會方言,那自然好,如果沒有學到,也沒關係。”

家長應鼓勵孩子說方言

株洲市蘆淞教育幼稚園園長肖瑛告訴記者,現在家長跟孩子交流都用普通話,很多孩子都不會講方言。雖然大環境是說普通話,但是會說方言應該是一件很驕傲的事,年齡越小學,越容易學會。家長在家裡應多鼓勵孩子說方言。

大家都認同,不要強迫孩子去學,家長多和孩子用方言交流,孩子聽得多了,自然也就會了。

攸縣文化路小學劉老師說,應該把地方文化進課堂,開設地方文化社團,如把方言創作的歌曲舞蹈、戲劇等納入到社團裡,“還可以舉行一些活動,比如說方言競賽、表演等。”

為什麼現在人說方言越來越少了?“一方面跟現代教育推廣普通話有關,另一方面跟城市外來人口不斷增多有關。”有專家認為方言逐漸消失的原因主要在此。

“廠話”匯聚的株洲方言

語言學家劉半農曾說,方言是一種“地域的神味”。

如果用一個本土詞來概括株洲方言,可能最形象的就是“七里八里”——各種不同的大雜燴。有人說,長株潭三地,株洲話最接近普通話。而株洲話最具特色的,則是“廠話”,即以各大廠礦為勢力範圍的田心話、三三一話、徐家橋話、鐵路話等。然而,這些語音其實也沒多少明顯的差別。

此外,株洲的下屬縣市由於地緣關係和移民的歷史原因,語系也各自不同。

株洲縣(現淥口區)偏重醴陵話,株洲郊區地段如曲尺、明照、雲田、白關等地的株洲話則更顯得 “土著”些。醴陵、攸縣、茶陵和炎陵多屬贛語區,其中攸縣、炎陵還有半數以上的從廣東、江西、福建等地移居的客家人。

【相關連結】

那麼你對株洲方言瞭解多少,下面3道“老株洲人”出的方言測試題,看看你能答對幾道?

1。男:電視好看不?

女:麻麻西西咯。

問:女的意思是?

A。電視很好看

B。沒看懂

C。沒注意

D。節目一般般

答案:D

2。女:那個人怎麼樣?

男:做雜事接絲逛津。

問:男的意思是?

A。這人很不錯

B。跟人逛了街

C。這人做事囉嗦

D。沒注意

答案:C

3。女:出牌咯!

男:搞不得,我扮禾。

問:這男的的意思是?

A。他要去鄉下做農活了

B。他要假扮成禾苗

C。他馬上就出牌

D。他自動認輸

答案:D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