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籍貫”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填寫“籍貫”?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 由 中年老劉閒談 發表于 垂釣
  • 2022-09-23
簡介舉個例子講,在我上大學的時候,身邊不少同學來自祖國各地的鄉鎮,比如江蘇鹽城、山東沂蒙、黑龍江撫遠等,他們在大學畢業後都透過人才落戶的方式將戶口落在了北京,孩子在京出生後,戶口本“出生地”一欄填寫的是北京,但是“籍貫”一欄不是北京,而是他們祖

籍的含義是什麼

說起“籍貫”,有些人對其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我們每一個人在入學、求職、貸款等日常生活中填寫各種表格的時候都會被要求填寫,而且翻開戶口本,在個人“常住人口登記卡”一頁中也有“籍貫”一欄;陌生的是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填寫,甚至有些人將“戶籍”與“出生地”混為一談,誤認為戶口本中“出生地”等同於“戶籍”,其實這是錯誤的認識。

“籍貫”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填寫“籍貫”?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那麼什麼是“籍貫”呢?為什麼要填寫“籍貫”?

“籍貫”其實是一個極為標準化的概念,指的是本人出生時祖父的居住地。在實踐中,如果不能確定祖父居住地,本人籍貫隨父親籍貫;父親籍貫也無法確定時,“籍貫”一欄填寫本人出生地。“籍貫”一般隨“父系”,只有在父親是外國人或者《出生醫學證明》中未記載父親資訊時,“籍貫”才隨母親籍貫。對於另外一些特殊的情況,比如籍貫不詳的(棄嬰)、批准加入中國國籍的外國人等,“籍貫”一欄或者填寫收養人的籍貫,或者填寫入籍前的國籍。

就“籍貫”的概念而言,情感上可以理解為一個人的“根”在哪裡,尤其是在如今人口流動率較大和大規模的城鎮化推進中,不少三四線城市或鄉鎮的年輕人都在一二線城市買了房、紮了根,在取得就業所在城市戶口的同時,“籍貫”更能幫助他們記住自己是從哪裡來的,自己的祖輩世世代代生活在哪個城市。

舉個例子講,在我上大學的時候,身邊不少同學來自祖國各地的鄉鎮,比如江蘇鹽城、山東沂蒙、黑龍江撫遠等,他們在大學畢業後都透過人才落戶的方式將戶口落在了北京,孩子在京出生後,戶口本“出生地”一欄填寫的是北京,但是“籍貫”一欄不是北京,而是他們祖父輩的居住地,也就是上文說到的鹽城、沂蒙、撫遠。可以這麼說,“籍貫”讓他們知道他們的祖籍在哪裡、世世輩輩的“根”在哪裡,即便已經忘了鄉音,但依然可以透過“籍貫”追根溯源。

“籍貫”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填寫“籍貫”?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如何填寫“籍貫”?

上文說到“籍貫”是本人出生時祖父的居住地,那麼我們在填寫“籍貫”的時候應該如何填寫呢?

事實上“籍貫”應當具體到縣級行政區劃,比如“山東莒縣”、“山東長清區”,當然在實踐中也有具體到地級市的情況,比如“江蘇連雲港市”、“四川成都市”,我們在填寫的時候依據戶口簿上登記的“籍貫”進行填寫就可以了。當然大家千萬不要將“籍貫”填寫成“出生地”,這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雖然對於絕大部分世世代代生活在某個地區的人而言,“出生地”就是“籍貫”,但是對於部分戶口有遷移的人來說,“出生地”不等於“籍貫”。

另外特別注意一點的是,一旦“籍貫”登記到戶口本上,一般情況下是不能進行更改的,除非是有明顯的錯誤,此時才可以向戶籍科提出更改申請,申請通過後才可以更改。

“籍貫”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填寫“籍貫”?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籍貫”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很多人覺得“籍貫”已經沒有存在的必要,畢竟一個人的身份資訊中,最重要的是姓名、出生年月、性別和身份證號,這幾個資訊才是認定一個人是一個“獨立個體”的基本資訊,“籍貫”實在是可有可無。

但從情感的角度來講,“籍貫”並非可有可無的,尤其是在人口流動較快的當下,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和普通話的普及,年輕一代基本“無差別”,很多年輕人從小就說“普通話”,忘了鄉音;還有一些人從小隨父母來到大城市生活,對鄉土的印象很淺,對家鄉的風土人情、風俗更是知之甚少;那些出生在大城市的孩子就更不用提了,可能半輩子都沒有回到過祖父輩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早已忘了鄉音、忘了鄉情、忘了故土。

但中國人自古就有“故土難離”、“落葉歸根”的說法,“籍貫”一種烙印,讓我們時刻記住自己從哪裡來、自己的“根”在哪裡,就像“國籍”一樣,無論走到世界哪個角落,“中國籍”讓我們時刻都能牢記自己是炎黃子孫、是龍的傳人、是黑頭髮黃面板的中國人!

“籍貫”是什麼?我們為什麼要填寫“籍貫”?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所以,“籍貫”即便在當下仍然有其存在的意義,借用楊沫在《鄉思的朝和暮》中所寫的一句話:多少年來,每當有人問到我的籍貫時,我總是這樣自豪地告訴對方。

對此,大家怎麼看?歡迎留言交流;

碼字不易,給點個贊、點個關注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