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成都的天花板很明顯,電力和水源均不足,結構單一,還緊鄰地震帶

  • 由 作家李楠楓 發表于 垂釣
  • 2022-09-19
簡介問題就是,岷江的水不可能只給成都用,成都平原上的其他城市也需要用水

日暈是地震的預兆嗎

成都的天花板在哪?電力和水源均不足,結構單一,還緊鄰地震帶

成都的天花板很明顯,電力和水源均不足,結構單一,還緊鄰地震帶

最近,成渝地區出現極度高溫乾旱氣候,導致成都用電、用水都比較緊張。用電方面就不用說了,那麼多的媒體、自媒體都進行過報道。用水方面的困難,可能很少有人關注,我也是透過都江堰的徑流量推算出來的。

成都的天花板很明顯,電力和水源均不足,結構單一,還緊鄰地震帶

這段時間,都江堰的徑流量都比較小,8月24日上午8點,岷江都江堰水文站的徑流量為213立方米每秒,水位731。91米,比警戒水位低了4。14米。對於金沙江、長江等大江大河來說,比警戒水位低十幾米都很正常。但是,對於岷江上游來說,低4米就算是很多了。

今年的乾旱絕非個例。2007年1月21日,都江堰水文站的最小流量只有54立方米每秒,是1938年有水文記錄以來的最低值,重現期超過了100年。所以,相比於2007年冬天的極低值,都江堰現在的徑流量也不算小了。

成都的天花板很明顯,電力和水源均不足,結構單一,還緊鄰地震帶

據統計,成都人均每天生活用水量為306。65升,每年112立方米,看起來好像並不算多。2021年,四川全省人均綜合用水量292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佔18。3%,也就是人均53。44立方米。這樣算起來,成都人的生活用水量還是非常大的。

213立方米每秒的徑流量能否保障成都的日常用水呢?我們可以計算一下。按照目前的徑流量,都江堰每天的水量大概為1840。3萬立方米。按成都每人每天消耗生活用水306。65升計算,2120萬常住人口,總用水量達到了650萬立方米。如果岷江的水全部用來保障成都的生活用水,這是綽綽有餘的。

成都的天花板很明顯,電力和水源均不足,結構單一,還緊鄰地震帶

但是,這僅僅是生活用水而已,還有農業用水、工業用水、城市生態用水以及正常蒸發。成都有那麼多的公園,那麼多的苗圃,那麼多的農田,每天的耗水量是生活用水的好幾倍。據媒體報道,2021年,四川省農業用水約佔用水消耗總量的72。3%。考慮到成都是平原地區,城鎮化率比較高,農業用水佔比不可能有那麼高,就算打個折上折,應該不會低於500萬立方吧?工業用水、生態用水,加起來怎麼著也有500萬立方米吧?如此算起來,光成都每天的需水量就可以讓岷江斷流。

成都的天花板很明顯,電力和水源均不足,結構單一,還緊鄰地震帶

更為甚者,為了保障成都在枯水期有水可用,成都在都江堰分水魚嘴附近修建了一個水閘。到了枯水期,直接將閘門放下,可以做到一滴水都不留給下游的眉山市。眉山市被評為四川最缺水的城市,這是有原因的,因為眉山都給成都做貢獻去了。

問題就是,岷江的水不可能只給成都用,成都平原上的其他城市也需要用水。這樣一來,每天不到2000萬立方米流量的岷江,根本就滿足不了成都平原的需求。

成都的天花板很明顯,電力和水源均不足,結構單一,還緊鄰地震帶

據有關統計顯示,目前全國的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大概為2100立方米,四川作為水源大省,人均佔有量達到了2900立方米。但是,成都平原人均佔有量只有1000立方米,不到全國的一半,不到全省的40%,成都市就更少了。2020年,成都的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不到600立方米。在國際上,人均水資源佔有量低於1700立方米就屬於用水緊張了,低於1000立方米則屬於缺水了,低於500立方米則是嚴重缺水了。目前,成都正在加快邁向“嚴重缺水”階段。所以,在全國400個缺水的城市當中(包括縣級市),成都赫然在列。

成都的天花板很明顯,電力和水源均不足,結構單一,還緊鄰地震帶

去年我發文說過,岷江上游來水的使用率已經超過50%,遠超國際公認的40%的警戒線。也就是說,岷江上游的來水,一半以上被用於成都等城市的農業、工業、生活、生態用水,除了一部分作為汙水還給了岷江之外,大部分都被成都等城市消耗掉了。對水資源的過度開發肯定會導致一系列生態問題,比如河流自淨能力嚴重下降,水生生物大規模消失,因此,岷江眉山段的生態肯定是無法保障的。相比之下,樂山的情況要好一些,因為有青衣江尤其是大渡河的注入。大渡河水量大,比岷江大得多,所以,從樂山到宜賓的這一段,是整個四川除了金沙江之外水量最充足的河道。

成都的天花板很明顯,電力和水源均不足,結構單一,還緊鄰地震帶

明明用水矛盾那麼突出,成都卻還在攤大餅擴大規模。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從2010年到2022年,成都常住人口增加了582萬,年均增長58。2萬。從2020年11月到2021年12月,成都又增加了25。42萬人口。按照這樣的速度,成都今年的人口增量依然在25萬上下。

到2035年,成都的常住人口百分之百要超過規劃的2300萬,甚至超過2500萬。再加上成都平原及周邊的德陽市、綿陽市、遂寧市、資陽市、眉山市、樂山市和雅安市,總人口不會低於4600萬。

這麼多的人口,主要靠岷江來養活,可能嗎?如果只管吃喝還好一點,問題在於,成都平原經濟區不可能不發展農業,更不可能不發展工業!

成都的天花板很明顯,電力和水源均不足,結構單一,還緊鄰地震帶

那麼,怎麼辦呢?

四川給出的辦法就是搞“引大濟岷”引水工程,從水量較為豐富的大渡河引水,補充岷江的水量。

根據工程規劃,引水點位於大渡河瀘定水電站庫區,多年平均引水量為27。07億立方米,引水流量為141立方米每秒,大致相當於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25%,是“引漢濟渭”的2倍。

“引大濟岷”規劃輸水線路總長304。1公里,其中總幹線場155。6公里,設定消能電站3座。工程規劃總工期為8年,總投資約680億元,四川表示要爭取在2022年完成可行性報告。工程建成之後,可以向成都、德陽、綿陽、遂寧、內江、眉山、資陽等7市40縣供水。其實,也就是說得好聽,真正受益的還是成都,眉山最多能緩解緩解極度缺水的窘迫局面。

成都的天花板很明顯,電力和水源均不足,結構單一,還緊鄰地震帶

除了用水的窘迫局面,成都也面臨著電力供應不足的問題。這一次的大旱,徹底扯掉了成都的底褲。前段時間,我看了當地媒體的報道,有12個省派了50臺大功率發電車緊急馳援成都。後面有沒有增派發電車,我沒有看到更多的訊息。當時我就很納悶,成都作為四川這個地震大省的救災中心,連發電車這種必備的裝置都保障不了,成都還能做些什麼呢?如果地震發生了,依然像08年那樣讓救援人員用手扒、用肩扛嗎?

成都的天花板很明顯,電力和水源均不足,結構單一,還緊鄰地震帶

據當地媒體報道,成都的電力供應主要為水電,來源非常單一,火電佔比非常小。成都周邊只有一個大型火電廠,這就是金堂電廠,裝機總容量僅為120萬千瓦,相比於有著1300多萬城區人口且正在遭受高溫炙烤的成都來說,可謂是杯水車薪。

成都的天花板很明顯,電力和水源均不足,結構單一,還緊鄰地震帶

其實,成都夏季限電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了。只是這一次特別嚴重,捂不住了,才引起了全社會的廣泛關注。下一步,成都必須抓緊建設一到兩個大型火電廠,總裝機規模最好不小於200萬千瓦。

再有,四川也要加強特高壓輸電能力,當成都再次缺電時,可以讓甘孜州、阿壩州等水電較為豐富的地區緊急支援成都。

我個人覺得,

與其花大價錢引水、發電,不如削減成都的人口規模。

成都位於大地震帶的邊緣,常年受到地震的威脅,並不適合建設超大城市。今年上半年,成都周邊發生了好幾次有震感的地震,雖然沒有造成什麼破壞,但是,一旦雅安等地區再次發生8級以上地震,成都肯定是扛不住的。而成都還在拼命建設超高層建築,最高的超過了400米,真是不能理解!

成都的天花板很明顯,電力和水源均不足,結構單一,還緊鄰地震帶

有人可能會說,東京也位於地震帶邊緣,還不是照樣活得好好的嗎?你可能不知道,東京為了防震抗震,上百年以來,採取了許多措施,付出了巨大代價。這一點,成都無論如何都趕不上。成都的很多老舊小區,外立面刷得很鮮亮,實際上根本不抗震。地震一來,恐怕就有倒塌之虞,這不是開玩笑的。

實際上,國家已經注意到了成都的問題,多次在檔案中要求成都瘦身健體,化解大城市病。不說別的,設立成都都市圈,目的就是為了限制成都攤大餅搞擴張。關於這一條,我之前在文章中也提到過。

成都的天花板很明顯,電力和水源均不足,結構單一,還緊鄰地震帶

再有,根據《半月談》的調查,近10年來,成都平原的耕地面積已經銳減了40%。在這篇文章中,半月談對成都提出了批評。後來,我也寫了一篇評論文章,建議成都學習武漢搞企業分流,將高消耗、高能耗、低含金量的企業搬遷到城市圈裡的其他城市去,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

綜上所述,成都的天花板就在於自然條件,以及由自然條件衍生出來的其他必備要素,包括土地資源、水資源、電力資源、交通以及可能發生的超級大地震。這些要素疊加在一起,就成了成都進一步發展的天花板。這個天花板是很不好突破的,即便短時間突破了,從長期來看,依然有可能受到大自然的更大懲罰。

今年的大旱已經敲響了警鐘,希望成都能感知到大自然的憤怒,及時調整發展方略,不能再毫無節制地生長下去了。(2022年8月24日於武漢)

成都的天花板很明顯,電力和水源均不足,結構單一,還緊鄰地震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