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對內指責,對外討好”:為什麼我們容易把壞情緒留給家人?

  • 由 亦開懷說心理 發表于 垂釣
  • 2022-09-07
簡介當你想要跟身邊的人發脾氣時,多問自己為什麼

手提一米陽光是什麼意思

“對內指責,對外討好”:為什麼我們容易把壞情緒留給家人?

有這樣一類人,在他們身上有著兩副完全不同的面孔。

在外面,他們是好脾氣,大方,善良,面對他人的要求來者不拒;他們討好,卑微,常常將面子藏在心底。

但回到家裡,他們暴躁,指責,挑剔,稍有不順就衝著家人發脾氣。

這樣矛盾的兩個面孔,卻在同一個身上表現出來,說明了什麼?

“對內指責,對外討好”,你身邊是否也有這樣的人?

“對內指責,對外討好”:為什麼我們容易把壞情緒留給家人?

-01

為什麼有些人會把壞情緒留給家人?

1、將外界壓力傳導給家人

人的社交關係分成“內部關係”和“外部關係”。

內部關係就是跟父母,愛人,子女之間的相處狀態;

外部關係,就是我們平時扮演的不同角色,偽裝的不同人設,跟社會層面上的人打交道的關係。

一個人之所以“對外討好,對內指責”,就是因為他在外面要營造自己的人設,讓自己的人設不崩塌;而對內,他就不需要再偽裝自己。

比如:

老闆衝部門負責人發脾氣,負責人一句話不敢說;轉過身,負責人就對小組內的員工發脾氣。

員工被負責人劈頭蓋臉一頓訓斥,一點面子也沒有,於是回到家裡,他就把心中所有的怨氣和怒火都發洩在了愛人或孩子身上。

這一層層傳遞的情緒,就是“壓力傳導”。

有人說這是“窩裡橫”。

其實,這也是一個人在“自我的人設”與“情緒的傳導”之間做出的選擇。

這類人身上的共同點就是: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

“對內指責,對外討好”:為什麼我們容易把壞情緒留給家人?

2、“被偏愛的都有恃無恐”

他們的潛意識認為:

家人就是最親密的人,無論如何對待家人,無論面對家人是什麼樣的態度,家人都不會真的怨恨自己。

仗著這份“被偏愛”,所以他們才會有恃無恐地傷害親密的人。

在家人面前,你充滿安全感。

也正因為這份安全感,讓你在面對親人時,與他們的相處方式開始“退行”。

也就是從成年人,變成了孩子的姿態。

你的潛意識中,那個幼稚且暴躁的小孩出現,代替你的行為和語言。

如果你在“外部社交”時,跟別人產生矛盾,你心中會沒有安全感,擔心被對方傷害。

而在“內部關係”中,你知道家人不會傷害你,所以你才會選擇將負面情緒宣洩在家人身上。

“對內指責,對外討好”:為什麼我們容易把壞情緒留給家人?

3、情緒的能量守恆——討好者與施暴者

在人的內在能量,情緒能量中,同樣存在著守恆定律。

比如:

一個人白天是社會人角色,他要戴著面具跟別人打交道,這個時候他就是一個“討好者,取悅者”。

對外討好的核心,就是取悅和討好。

也只有這樣,才能讓他們儘量不犯錯誤,降低失誤,獲得認可。

而回到家裡,偽裝的能量消失了,他需要透過另一種形式補充能量。

討好和取悅沒有了,剩下的就是暴躁,他變成了“施暴者”,而物件就是家人。

指責,謾罵,暴躁等等。

“對內指責,對外討好”:為什麼我們容易把壞情緒留給家人?

-02

“對內指責,對外討好”的人,如何改變自己?

1、關注事情本身,而不是升級矛盾

下班回到家裡,你看到散落在地上的零食。

你很生氣,質問女兒:“你為什麼要這樣做?我跟你說了很多遍不要製造垃圾,你都記不住嗎?”

這個時候,女兒很委屈地迴應你:“是弟弟餓了,所以我才會把東西拿出來給弟弟分享。”

原來你誤會了女兒的好意,開始後悔自己衝著她發脾氣。

可糟糕的情緒已經產生,女兒已經接收了這種“負面情緒”,即使你向她道歉,她心中也有了一絲陰影。

所以,下一次面對家人想要爆發情緒時,先讓自己平復下來。

儘量剋制自己的語氣和將要爆發的情緒,追問事情本身,而不是升級這件事。

尤其不要上升到人格攻擊。

“對內指責,對外討好”:為什麼我們容易把壞情緒留給家人?

2、減少質問的語氣,增加請求的語氣

“你為什麼不能去洗碗?”換成“你可以幫忙刷碗嗎?”

“我都給你說了很多遍了,你為什麼不聽?”換成“你可以幫我回憶一下我們上次是怎麼做的嗎?”

當你嘗試著換一種溝通的方式,你會發現矛盾會減少很多。

至少,對方更願意接受你的建議。

人對於“積極的情緒”更容易接受,對於“負面的,消極的情緒”則容易產生牴觸心理。

3、多問自己“憑什麼”?

人最難的不是向外,而是向內。

人最容易發現別人的不足,卻很難發現自身的缺點。

當你想要跟身邊的人發脾氣時,多問自己為什麼?憑什麼?

“他們憑什麼要承受我的怒火?”

“我為什麼要對他們發脾氣?”

“他們應該承擔我這莫名其妙的壞情緒嗎?”

不應該,即使他們是你最親近,最信任,最讓你產生安全感的人,你也不能肆無忌憚地去傷害他們。

武志紅老師有段話說得很好:

“太多親密關係,都是一方吃掉另一方的精神力,即:我怎麼對你都是為你好,我是愛你的。”

而這也正是我們所缺少的剋制和忍耐力。

總以為親人是我們的出氣筒,卻沒有想過他們的負面情緒,又朝著誰發洩呢?

或者:

一代人在一代人身上覆制這種相處的模式,爺爺奶奶對父母指責,父母對你指責,你再對孩子指責。

“對內指責,對外討好”:為什麼我們容易把壞情緒留給家人?

今日話題:

你如何看待“對內指責,對外討好”的人?

(文章配圖來源網路)

作者亦開懷,情感心理學創作者,你的情感心理諮詢師。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亦開懷說心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