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進行區域分工和社會分工的意義何在?

  • 由 春分財經 發表于 垂釣
  • 2022-09-04
簡介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使中國的產業結構很不協調,大大限制了中國相對資源優勢的發揮,因此中國必須在產業結構方面進行重大的調整,才能在國際分工中佔據比較有利的地位,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主要充當向國際市場提供勞動密集型產品的角色

分工有什麼意義

引言

計劃經濟體制下

我們從國家到地方都過著

自力更生的日子

”,

既不關注外界發展

也不進行內部交流

我們長於

麼拙於什麼

自己也不曾考察過

殊不知

在我們於封閉的環境中為自己能夠

萬事不求人

而自豪的時候

大量的資源被浪費

許多發展以提高自我的機會也在不知不覺間溜走了

且聽厲以寧教授對這一問題的分析

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資源狀況是不一樣的

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每一種資源都十分豐富

總有相對的充足和短缺

而從自身的稟賦來說

各地在生產和經營方面也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劣勢

如果各地都能做到揚長避短

那麼整個經濟的效率就將大大提高

這也正是進行區域分工和社會分工的意義所在

進行區域分工和社會分工的意義何在?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

中國的經濟是相對封閉的

不僅對國際分工從來不予重視

就是對國內的地方優勢的發揮也不大注意

從地區到國家總想走

小而全

”、“

大而全

的道路

力求

萬事不求人

”,

什麼都要

自給自足

”,

都要

自己動手

”。

這除了同地區和國家發展的指導思想有關外

與計劃經濟體制的整個形勢是分不開的

或者說這種做法是計劃經濟體制通出來的

由於計劃配額有限

配額的變動要經上級層層批准

所以就只好

自己動手

小而全

”、“

大而全

由此而盛行

結果是一方面規模效益低下

資源使用效率差

另一方面地方的相對優勢難以得到發揮

由計劃經濟體制轉入市場經濟體制

就是要及早打破這種

萬事不求人

的模式

市場經濟強調發揮各地的相對資源優勢

使資源優勢迅速轉化為現實的經濟技術優勢

任何

個不善於利用區域分工來發揮自己相對資源優勢的地區或國家

都不可能在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

進行區域分工和社會分工的意義何在?

就中國現階段的情況而言

參與國際分工是有必要的

但究競如何參與以及在國際經濟格局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還需要做較細緻的探討

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使中國的產業結構很不協調

大大限制了中國相對資源優勢的發揮

因此中國必須在產業結構方面進行重大的調整

才能在國際分工中佔據比較有利的地位

而不是像現在這樣

主要充當向國際市場提供勞動密集型產品的角色

在中國參與國際分工的問題上

既要結合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問題

又要結合中國自身的產業結構問題來進行研究

對外開放市場

參與國際貿易的最大意義在於開闊眼界

龍其是吸收外來先進的東西

促進自身的發展

但國內對於開放市場總是存在種種顧慮

有外資參與的企業的產品內銷

會不會形成同國內企業爭奪國內市場的局面

如果內銷的產品排擠了國內企業的產品

那該怎麼辦

而且有外資參與的企業的產品內銷

還會涉及外匯收支平衡問題

這些企業會把內銷產品所得到的收

換成外匯匯往境外

。。。

進行區域分工和社會分工的意義何在?

外資企業的產品內銷與外資流入規模是聯絡在

一起的。

如果不容許產品內銷

外商投資的積極性就受到限制

、外資流入

的規模也就難以擴大

所以為了繼續吸引外資

,有必要讓

這些企業的產品內銷

其實任何事物都有利弊兩面

,要

進外資和對外交流的過程中趨利避害

關鍵是要把握好

個重要標準

一個是產品內銷的技術界限

另一個是由產品內引起的外匯收支平衡

從技術界限看

被容許進

國內市場的應當是技術相

先進

質量相對優秀的產品

如果這些產品在技術水平或質量上與國內同類產品相類似

而在國內該種產品又供應不足

那麼這時也應容許這種產品內銷

因為從國外進口產品時國外生產該種產品的企業可能既不使用中國的勞動力

又不使用中國的能源與原材料

因此購買國外商品對中國來說就是一種外匯純支出

進行區域分工和社會分工的意義何在?

而有外資參與的企業則不同

它們設在境內

要向中國納稅

並使用中國的勞動力以及中國的能源與原材料

如果它們支付的稅金

工資以及能源

原材料價格有部分以外匯結算

那麼中國支付的購買商品的款項就不是外匯純支出

此外

從增加國內就業量和能源

原材料銷售量的角度看

容許有外資參與的企業的產品內銷也是可取的

可以說

容許有外資參與的企業的產品內銷具有一種

進口產品替代

的意味

再從外匯收支平衡的角度考察

我們不可能指望單個企業的產品內銷的收入同它為此支付的稅金

工資以及能源

原材料的款項恰好相等

即實際外匯支出等於零

那樣的話

外資企業對產品內銷就不會感興趣

於是我們也就達不到擴大吸引外資的目的了

因此必須讓這些企業在產品內銷後多少得到一定的外匯收入

這樣一來

一方面會有更多的外商願意前來投資

另一方面也會從整體上提高國內企業的技術水平

增強國內企業的競爭力

進而為國內企業產品的外銷創造條件

這樣外匯收支的總體平衡問題也就可以得到解決

進行區域分工和社會分工的意義何在?

中國國內區域分工的安排要相對簡單一些

在走向市場經濟

拋棄

小而全

”、“

大而全

的模式之後

各個地區都要對自已的相對資源優勢作一番考察

然後把潛在的優勢轉化為現實的優勢

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有助於各個地區之間建立新的分工合作的關係

地區之間的經濟聯絡將不再像過去那樣由計劃安排並受到計劃配額的限制

彼此之間老死不相往來

而是建立在各個地區的相對資源優勢的基礎上

從而每個地區都能夠發揮自己的相對資源優勢

並由此形成自己的相對優勢的產業

作為帶動本地經濟發展的支柱

這裡所提到的各地的相對優勢產業

既包括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

也包括第三產業

這樣很難說有哪個地區註定了沒有任何相對優勢資源與相對優勢產業

只是尚未發現自己的相對優勢資源以及建立起自己的優勢產業

只有每一個地區都發揮出了自己的優勢和積極性

並以開放的姿態參與到世界經濟中去

才能使市場經濟的優越性得以充分體現

進行區域分工和社會分工的意義何在?

世界範圍的國有經濟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

許多人都有這樣一個模糊的

認知

一一外國沒有國有企業

外國

尤其是西方發達資本主義目家

實行的是私有制

而國企是國家所有的公有制企業

私制國家設定公有制企業

這似乎是自相矛盾的

西方發達國家雖然

的是私有制

但也擁有為數不少的國有企業

主要集中在鐵路

電力和郵政三個重要部門

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重之大還是可以略窺一斑

西方國家一次次的國有化浪潮大都和穩定經濟

克服其經濟危機有關

如美國

20

世紀

30

年代初的

羅斯福新政

”,

英國

1945~1949

年的第一次國有化浪潮以及

1974

年的第二次國有化浪潮

都與此前該國的經濟危機聯絡在一起

事實上

儘管我國的計劃經濟體制長期以來一直以所謂的

全民所有制

為主導

但由於實際上它並未涵蓋廣大農村

所以在工農兩大生產部類之間依然存在交換和市場

只不過是被計劃體制的行政干預扭曲罷了

此外

從歷史上看

如果不把公有制看作一個抽象概念

而是當作一種經濟的組織形式

那麼它

幾乎

存在於一切社會制度條件下

原始公社自不必說

奴隸社會

封建社會中也有公有經濟

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公有經濟成分就更多了

而且隨著現代生產的社會化

資本主義社會的公有經濟正在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

這些社會形態都採

用商品生產和市場經濟體制

可以說為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相結合提供了例證

進行區域分工和社會分工的意義何在?

結語

從中國的改革實踐考察

適合社會化大生產形式的股份制和適合中小企業的新型勞動者集體所有制一一股份合作制等等

也都是市場經濟下公有制的實現形式

因此應該說

市場經濟與國有經濟是完全可以共存的

重要的是如何協調配合的問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