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盤點六大萬億GDP“新星之城”:科創驅動力有哪些

  •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垂釣
  • 2022-09-04
簡介透過梳理中國新星之城中2021年GDP總量超過1萬億元的地級市,包括蘇州、無錫、佛山、南通、泉州和東莞6個城市,從研發投入強度、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公共服務配套和宜居環境等方面,分析新星之城的科創發展特點、優勢和短板

掛鉤貼紙要根據掛鉤頭的變化怎麼訂購

盤點六大萬億GDP“新星之城”:科創驅動力有哪些

北上廣深四大一線城市,以及成都、武漢、西安等強省會城市聚集了中國最多的高新技術產業資源。在這些城市之外,普通地級市,尤其是其中的萬億GDP城市,在科創方面有何發展潛力?

為了評價普通地級市的發展水平和潛力,21世紀經濟研究提出“新星之城”概念,這是指除了4個直轄市及15個副省級城市、省會城市之外的地級市中,具有強勁增長潛力的城市(以GDP超3000億元、常住人口超300萬為主要衡量標準),這些城市將成為未來中國發展新的增長極。透過梳理中國新星之城中2021年GDP總量超過1萬億元的地級市,包括蘇州、無錫、佛山、南通、泉州和東莞6個城市,從研發投入強度、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公共服務配套和宜居環境等方面,分析新星之城的科創發展特點、優勢和短板。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目前上述6個地級市在近些年工業化和城鎮化發展程序中,工業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快速聚集,城市經濟綜合實力邁到新階段。其中,以蘇州為代表的經濟強市,在科研投入、高新技術產業聚集方面,都和強省會城市處在國內城市的第一方陣;以佛山、東莞為代表的傳統制造業強市,在往先進製造轉型的方向上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城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長迅速。

但新星之城普遍面臨的短板是教育、醫療資源配套與城市經濟實力、人口規模不匹配。相對經濟體量和人口規模接近的省會城市來說,新星之城發展初期在教育和醫療資源聚集上沒有先發優勢,三甲醫院、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數量都不夠多,而這些不足或將影響其對科技人才和企業的吸引力,也不利於地方在科創方面產學研良好生態的形成。新星之城在經濟實力、產業結構和城市基建配套快速最佳化提升的同時,下一步需要加快在教育和醫療等公共服務資源方面補短板。

蘇州研發投入強度最大

根據科技部最新資料,中國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12年的1。03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79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1。91%增長到2。44%。

國際上通常用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規模和強度這一指標,來反映一個地區的科技實力和核心競爭力。R&D經費投入越高的城市,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產業轉型升級、專精特新企業培育等方面會有更大的潛力。

在21世紀經濟研究院篩選的6座萬億GDP新星之城中,泉州2020年的研發投入強度為1。4%,低於2020年2。40%的全國強度。

其他5座城市中,蘇州市的研發投入強度最大,2021年蘇州的研發投入強度為3。78%,其次為無錫,研發投入強度為3。5%。東莞研發投入強度也較大,2020年為3。54%。佛山和南通的研發投入強度也高出全國平均水平。

從國家發明專利數來看,蘇州、東莞在2021年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數均超過了1萬件;無錫和泉州排名靠後。從近五年的國家發明專利數的年均增長率來看,東莞和佛山的年均增長率分佈是29%和27%,處於高增長階段。

從投入絕對量來看,近五年蘇州研發投入累計達到3400億元,並提出了到2025年全社會研發投入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4%左右的目標。

按照《蘇州市“十四五”科技發展規劃》,蘇州在“十四五”期間,錨定“國家區域科技創新中心”,著力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綜合性產業創新中心、重點領域創新策源地和世界一流創新型城市。

從經濟總量來看,蘇州市GDP總量超過2萬億元,是6個城市中綜合經濟實力最強的,科研投入強度和絕對量都是第一。2021年,蘇州市技術合同成交額達625。52億元、同比增長26。82%。

早在2011年,研發投入不足就被稱為泉州“成長的煩惱”,最新資料顯示,泉州市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從2010年的24。53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142。08億元,R&D佔GDP比重從2010年的0。69%提升到2020年的1。4%,仍未達到泉州“十三五”規劃中設定的2020年研發強度達2%的目標。

從研發投入絕對量來說,泉州和其他5個城市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其中蘇州2020年的全社會研發投入為761。59億元,是泉州的5倍。

目前,泉州提出的目標是2025年研發強度達2。4%。研發經費投入不足、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不多、科技人才總量較少一直是泉州的軟肋。

泉州作為傳統制造業強市,研發經費投入指標偏低的原因在於,一方面非省會城市科研院所較少,政府端研發經費投入相對少;另一方面產業結構決定研發投入,泉州輕工業發達,鞋服、食品等是支柱產業。

對此,泉州也出臺了很多真金白銀的政策。2022年,泉州從建立目標責任制、領導掛鉤、輔導培訓、部門聯動等方面入手多措並舉推動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增長。建立健全域性領導掛鉤聯絡制度,組建科技特派員服務團隊,舉辦企業研發經費政策及統計業務培訓21場次,參訓總人數達1。8萬人次。力爭2022年企業研發經費投入分段補助數量突破1000家,金額達2。8億元,力爭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增長20%以上。

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

蘇州不僅研發投入規模大強度高,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也在提速。

2021年各城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中,蘇州共11165家,資料逼近一線城市廣州的1。2萬家。蘇州2021年高新技術產業實現產值21686。5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52。5%,比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

位於第二梯隊的高新技術企業聚集地級市是東莞和佛山,分別是7387家和7100家,數目遠超經濟體量同一梯隊的南通、無錫和泉州。

資料顯示,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上,蘇州產業質態最佳化提升加速,2021年國家工業網際網路雙跨平臺有12家落戶蘇州。年末全市擁有國家級智慧製造業示範工廠3家、省級智慧工廠13家,示範智慧車間576個。新增全球“燈塔工廠”3家,累計達5家,佔全國的1/6,奈米新材料叢集入選國家先進製造業叢集。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新崛起的兩座萬億GDP城市,東莞和佛山近兩年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速。用和企服編寫的一份報告指出,全國現有高新企業領域佔比依次為電子資訊(28。14%)、先進製造與自動化(26。97%)、新材料(13。99%)、高技術服務(12。66%)、生物與新醫藥(7。73%)、資源與環境(5。44%)、新能源與節能(4。39%)、航空航天(0。67%)。

從產業結構來看,這6個萬億GDP新星之城,都是在快速工業化過程中因製造業而興,製造業的快速發展讓城市的經濟規模迅速增長,近些年產業結構轉型也是重點工作。東莞和佛山傳統制造業轉型效果明顯,電子資訊產業和先進製造業發展很快,所以高新技術企業規模增長也很快。

以東莞為例,近五年高企數量增長2。6倍。東莞提出大力推動科技創新與先進製造深度融合的產業發展路徑,不斷壯大“工業企業-規上工業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專精特新企業-上市企業-領航企業”的先進製造體系。在電子資訊產業方面,東莞擁有華為、OPPO、vivo、華貝電子等一批電子資訊製造龍頭企業,並且形成了從基礎零部件到終端產品製造、從消費類產品到投資類產品的完整產業體系。

泉州民營經濟發達,2021年製造業規模突破2萬億元,形成紡織服裝、鞋業、建材家居、石油化工、機械裝備、食品飲料、工藝製品、電子資訊、紙業印刷9個超千億元產業叢集,民營經濟增加值佔GDP比重達83%,佔比位居全國萬億元GDP城市第一位,其紡織鞋服企業中有很多品牌在全國具有較高的知名度。

但從高新技術產業的統計分佈來看,泉州產業規模較大的紡織鞋服、石油化工、建材家居等主導產業並不在範圍內,所以高新技術產業的數量比其他萬億GDP新星之城要少很多。

未來五年,泉州提出實施製造業競爭力提升行動,落實力爭到2026年高新技術企業突破4000家、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佔GDP比重2。5%以上,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實現全覆蓋、生產線改造達70%,數字經濟增加值佔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60%。

公共服務配套普遍不及強省會

城市的宜居環境對於吸引科創人才和產業的重要性也越來越重要。

卡內基梅隆大學教授弗羅裡達在其暢銷書《創意階層的崛起》中提到了創意階層和創意城市的概念,其中指出地理地位(城市)一定程度上是創意、新事物以及新產業的孵化器。創意得到繁榮發展在時間和空間上具有四大特徵,即“領域活躍性”、智力包容性、種族多樣性以及開放性。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培育科創土壤需要吸引科創人才,這除了需要開放包容的環境氛圍,還需要良好的居住環境、醫療和教育資源等公共服務配套,這些對於吸引科技人才和培育科技產業都尤為重要。因此,我們從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醫療資源等方面,衡量六大城市的宜居環境和公共服務配套。

從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來看,上述城市中,除了暫缺資料的東莞外,其他五個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均在43%到44%之間,都高出42。1%的全國水平。6座城市全都位於東部沿海地區,生態環境和氣候較宜居。

在醫療資源方面,從21世紀經濟研究院整理的2020年每千人醫療機構床位數來看,南通為6。41張,醫療資源最豐富的;其次是蘇州的5。86張。佛山和東莞在6個城市中醫療資源相對薄弱,每千人醫療機構床位數分別為4。05張和3。24張。

綜合實力較強的一般地級市蘇州,每千人醫療機構床位數為5。86張,而經濟體量相近的省會城市武漢和成都該資料分別為7。61和7。36。截至2020年3月,蘇州的三甲醫院有7所,而常住人口規模比蘇州更低的江蘇省會南京,三甲醫院有38家。蘇州提出,“十四五”期間,三級醫院數量要力爭增長50%、增至36家,三甲醫院要力爭新增10家。

6個萬億GDP新星之城的每千人醫療機構床位數,均未達到2020年全國每千人床位數6。46張的水平。東莞和佛山近年一直在加強醫療資源配置方面下功夫,補課空間較大。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6個萬億GDP新星之城近年來人口和產業聚集迅速,經濟體量也均跨過萬億門檻,但在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領域的實力和其經濟地位、人口規模並不匹配,還需要提升醫療配套,以形成和經濟社會發展相匹配的供給能力。

省會城市作為省域行政中心,在醫療、教育等公共服務資源佈局上有先發優勢,公共服務資源供給不足對城市吸引科創人才來說是短板。同時,高校科研院所的缺乏,對於城市科研創新能力也會有影響。高校、科研機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和高層次科技人才數量,都是評價城市科創能力的重要指標。

高校科研院所可以為城市培養和聚集科技人才,科技企業在二三線城市選址時,人才更是重要的考量因素。新星之城在提升經濟規模和產業結構最佳化的同時,補齊公共服務配套短板顯得尤為重要,這是新星之城持續吸引人才和產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原標題:《六大萬億GDP地級市,都有哪些“成長的煩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