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古代可沒有“拼音”,那古人是如何識字的呢?

  • 由 眾推風雲榜 發表于 垂釣
  • 2022-08-31
簡介而反切法有點類似如今的拼音,前一個字的聲母后一個字的韻母和聲調,舉例子“魯”的注音就是“郎古”,你張嘴重複讀“郎古”自然就發音到魯,必要朗讀出來才能學習到,如果只是在心裡默唸是無法學會的,所以難怪乎,古代先生教書的時候,孩子們都是搖頭晃腦的

沒有拼音之前怎麼認字的

古代可沒有“拼音”,那古人是如何識字的呢?

自從倉頡造字以來,我國的文字從象形文字到如今的漢字歷經了數千年的演化,作為歷史文化傳承的核心,對中國的發展影響深遠……

漢字固然歷史悠久,然而人們用字組詞,運詞成句,乃至於講話交流,靠的是漢字的發音,所謂識字先學音,如今我們都知道從小學習漢語拼音進行識字學話,那麼古人在沒有拼音情況下如何識字發音呢?

漢語拼音與漢字一樣重要,也就是漢字說話發音的方式,可漢字和漢語拼音的關係卻沒有那麼親密,因為拼音是從清朝才有的雛形,到了民國時期才真正出了結果。

古代可沒有“拼音”,那古人是如何識字的呢?

我們從小去學校第一件事就是識字,26個字母表必須背誦的滾瓜爛熟,這些都是為了日後學習陌生的漢字打基礎。那麼既然古人沒有拼音,古人學習的發音的方式是怎麼樣的呢?

原來古人其實有好幾種。

直音法

是書生們最常用最常見的,其優勢在於簡單易懂,尤其是剛上學的小孩學起來快、容易上口,舉個例子,“遞”可用“弟”的音來引導。不過這個方法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隻適合常用字,一旦遇到生僻字就不適合運用。

所以,古人還繁衍出一種“

讀若法

”,也稱“讀為”“讀曰”“讀為”法。這種方式主要是為了解決一些讀音比較少的字,就像如今的人在學習英語的時候,用相似的漢語進行備註,舉例“癖”字就會在旁邊標註“皮”,這種方式有效的擴大了直音法的應用範圍,但也有缺點,就是容易失去了精準度。為了更加精準發音,古人會在注音上又要新增幾個字,用來表示這個字的音調是需要重讀還是輕讀。

古代可沒有“拼音”,那古人是如何識字的呢?

還有一種叫做

譬況法

。譬況的意思是用近似的事物來比照說明。該方法的重點不在字的本身讀音,而是告訴你發音的方法和發音的重點何在。先秦時期這種讀法還較為多見,也有人認為譬況法是漢字注音之始,“冀橫口合唇言之,踧口開唇推氣言之”詳述了唇齒的發音和語氣細節,這個方式主要是針對某一個漢字的讀音特點。

反切法

有點類似如今的拼音,前一個字的聲母后一個字的韻母和聲調,舉例子“魯”的注音就是“郎古”,你張嘴重複讀“郎古”自然就發音到魯,必要朗讀出來才能學習到,如果只是在心裡默唸是無法學會的,所以難怪乎,古代先生教書的時候,孩子們都是搖頭晃腦的大聲讀書,就是這個道理。

古代可沒有“拼音”,那古人是如何識字的呢?

老祖宗在識字方面如此多的注音方式不得不讓我們佩服先人的智慧,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古人在發音上和今人是有些區別的。相信在語文課上老師偶爾也會不得不提及這一點,很多古詩上面就能發現,比如有一些詩句有人認為沒有講究韻律,其實是古今發音的區別所在導致的,比如“烏衣巷口夕陽斜”最後一個字古音讀作“xia”第三聲,而今人讀“xie”第三聲。還有“見”古音為“xian”第四聲,今人讀“jian”第四聲。《十駕齋養新錄》裡面明確記載了一點,古代沒有輕唇音只有重唇音。

看來識字發音也多是古人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有了先人的不斷髮明和改進,如今我們才能如此容易地進行識字學話,中華文明的傳承確實令我們自豪。

本文資料皆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如有問題請與我們聯絡,第一時間處理,謝謝!

歷史生活人文,品史聞事見時, 眾推風雲榜(請搜

zhongtuifyb

)與你暢聊風雲變幻,共推精彩見聞~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