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再好的魚餌,都會被水底醬層埋沒?應對醬層這兩個方法就足夠

  • 由 工作之漁 發表于 垂釣
  • 2022-08-29
簡介前幾天看了一篇關於釣魚的文章,明明釣點有魚卻沒魚咬鉤,前面還說的頭頭是道,到後面分析原因時將所有的問題都歸結到水底醬層上了,說肯定是水下的醬層將魚餌埋沒,導致魚找不到餌,真的是這樣嗎

怎麼判斷魚餌沉到水底

前幾天看了一篇關於釣魚的文章,明明釣點有魚卻沒魚咬鉤,前面還說的頭頭是道,到後面分析原因時將所有的問題都歸結到水底醬層上了,

說肯定是水下的醬層將魚餌埋沒,導致魚找不到餌

,真的是這樣嗎?看到這裡突然對醬層有了興趣,這種深藏在水底,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怎麼就成了魚不咬鉤的罪魁禍首呢,難道醬層真有如此能耐?經過查閱相關資料,瞭解到其實醬層的“作用”被放大了,水下醬層也不一定百害而無一利,藉此機會和釣友們談談那些被“妖魔化”的水下醬層。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

再好的魚餌,都會被水底醬層埋沒?應對醬層這兩個方法就足夠

何為水底醬層?

哪些水域容易出現醬層,如何識別?

醬層對釣魚有哪些影響?

在醬層水域釣魚,如何正確應對?

水底醬層的形成

和我一樣,很多釣魚人不是第一次聽見醬層這個名字,但是真正見過或者親密接觸過醬層的可能只有那些農村出生的釣魚人。究竟什麼是水底醬層呢?

簡單的說就是淤泥層,外觀呈黑色或者灰色,也可以叫醬色,狀態稀鬆,粘稠,和我們常見食用的醬料確實有幾分相似,因此而得名。

既然醬層又叫淤泥層,那麼醬層的只要成分就是水底的泥土,除了淤泥之外,

水面漂浮的灰塵,雨水沖刷帶著流失的泥土,水生動物的排洩物,水中動植物衰敗腐爛的殘骸等等,統統沉降到水底,日積月累慢慢形成了厚薄不均的水下醬層。

再好的魚餌,都會被水底醬層埋沒?應對醬層這兩個方法就足夠

常見水域醬層情況分析

知道了醬層形成的過程,那麼基本可以肯定的是但凡有水的地方,水下都會有淤泥層,暫且不考慮其他外來的雜質,長時間浸泡在水下的泥土本身就是稀且軟的狀態,只是淤泥層的厚薄不同罷了。

比如我們常見的養殖塘、黑坑,這些水域常年投放大量的魚飼料,水域面積小,水無法流動(死水),水中魚的密度相對來說非常大,水底醬層的厚度就非常深了,可達數十公分。

再比如野釣選擇的自然水域,江河湖泊,跟上面的黑坑就截然相反了,雖然同樣會受到雨水沖刷、水面或水中雜食沉降,但是多為活水,並且水域面積更大,存在一定的自我淨化能力,水底的醬層也成了魚難得的覓食之地,並不會很厚,尤其是在沙質土壤的江河中,由於沙子的流動性,醬層很難形成。

再好的魚餌,都會被水底醬層埋沒?應對醬層這兩個方法就足夠

如何判斷水底醬層厚度

因為無法直接看到水底的情況,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判斷水下醬層的厚度呢?總不能把水抽乾一探究竟吧,

唯一的辦法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

透過以下幾個方面的觀察基本可以判斷:

1、水的顏色渾濁,呈黃褐色或者黃綠色。

看到這裡有釣友肯定會說,這明明是肥水的特徵,其實兩者有相通之處,肥水的實質是水中漂浮的微生物、雜質較多,這些魚的食物最終有兩條路,

要麼進了魚的肚子,後來成為排洩物沉積到水底,要麼被分解後沉積到水底,最後都變成了醬層的一部分。

並且很多時候水的顏色是由水底的顏色襯托出來的,也就是說水的顏色實際上反應了水下的狀態,渾濁、黃綠色正好也是水下淤泥的狀態和顏色。

再好的魚餌,都會被水底醬層埋沒?應對醬層這兩個方法就足夠

2、駐足觀察水面氣泡的狀態。

醬層較厚的水底還有一個特質就是容易形成沼氣,雜質沉積的越多發酵的速度越快,發酵產生的氣體上浮,在水面上形成較大的泡泡,並且會帶出水底的雜質。

這裡需要區分水底沼氣冒出產生的氣泡和魚星的區別,不要以為只要是泡泡就是魚吐出來的。

沼氣氣泡和魚星氣泡的區別在於沼氣泡泡上浮不規律,氣泡大,到水面後很快破裂。

以上兩個方法可以大致判斷出醬層較厚的情況,這裡有一個誤區,有些釣魚人喜歡細緻的去研究水下醬層究竟有多厚,以此來推測後續作釣方式,這是沒有必要的,醬層的存在究竟對釣魚有多大影響,且看下文分析。

再好的魚餌,都會被水底醬層埋沒?應對醬層這兩個方法就足夠

水下醬層對釣魚的影響

在對醬層有了全面的認識以後,相信大家能夠做出理智的判斷,醬層最大的弊端在於它會“吃餌”,有人認為醬層過於稀軟,在釣底時魚餌很容易陷入其中,無法自拔,導致魚找不到魚餌。這種說法是不嚴謹的,需要根據具體的魚餌種類、大小來判斷,

物體在水中受到水向上的浮力,如果餌料的重量本來就很輕微,重力和浮力相互抵消之後,究竟會不會被埋沒不能一概而論。

另外,醬層的存在也有其優勢,在醬層較厚的水域很明顯魚的食物更加充足,密度更大,只要掌握肥水作釣的方法,例如釣雨後或者選擇味型清淡的穀物類餌料作釣,效果並不會很差。醬層厚的水域,魚的主要食物來源就在水底部,養成低頭吃餌或者拱土的習慣,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釣底更有優勢。

再好的魚餌,都會被水底醬層埋沒?應對醬層這兩個方法就足夠

方法一:調高釣低擺脫醬層較厚困擾

這個方法的原理十分簡單,就是利用浮漂的浮力,牽制鉤餌向上移動,離開底部。如何知道鉤餌離底了呢?

在找好調目以後,掛餌找釣目,如果釣目小於調目,說明鉤餌分擔了部分浮力,具體在水下的狀態要根據單個鉤餌和浮漂目數之間的關係決定。

那麼問題來了,如何知道魚餌完全離開了水底醬層呢?其實不用過於精確,

在作釣時如果發現窩點內有魚的訊號,但就是不吃餌,可以將浮漂略微下拉2cm左右,直到有口後即停,這樣做不僅可以將醬層內的餌拉出,還能提高線組的靈敏度,便於抓口。

再好的魚餌,都會被水底醬層埋沒?應對醬層這兩個方法就足夠

方法二:調整餌料狀態,減輕比重

上文中談到餌料由於自身的重力下沉陷入淤泥中,對應的還有一個解決辦法就是降低餌料的比重。什麼是餌料比重?

簡單點說就是單位體內魚餌的重量,此時密度越大重量越大,所以降低餌料密度成了我們最終的目標。

在餌料的種類裡面有一種狀態粉,主要作用就是用來調節魚餌的霧化效果和比重的,其成分主要是薯粉、輕麩之類的,特點是體積大,密度小,

因此在餌料搭配上增加狀態粉的比例可以有效的降低餌料比重。為了減輕餌料的整體重量,優先拉餌作釣,拉絲粉選擇短絲的,儘量拉小餌。

再好的魚餌,都會被水底醬層埋沒?應對醬層這兩個方法就足夠

寫在最後

水底醬層對釣魚的確存在一定的影響,只是這種影響並不都是負面的,釣魚沒口時應該首先從釣位的選擇、餌料的搭配、調釣上找問題。由於水底醬層是大部分水域普遍存在的問題,只是厚度不同,所以釣友們可以把握總的原則,養殖塘、肥水水域、靜水水域可以適當釣靈,不僅可以擺脫醬層,還可以抓住這些水域普遍的輕微吃口訊號,在自然水域、大面積水域野釣時,可以忽略醬層的影響,釣的略鈍一些,生口魚居多,吃餌習慣在水的底部。

文:釣魚領域作者

【工作之漁】

原創作品,侵權必究!

圖:文章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聯絡必刪!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