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燈紅酒綠,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都沒有|如何找到歸屬感?

  • 由 學靈性 發表于 垂釣
  • 2022-08-23
簡介能夠帶來歸屬感的人,除了摯友,無非親密關係,當有這種潛質的人出現之後,你就可以嘗試漸漸暴露真實的自己,看對方的接納和認同程度,然後適當參與進去,在對方的生活中發揮一定作用,由此建立深度的聯結,這個過程中,注意保持節奏和平衡,不急不緩,彼此相

什麼連線著什麼也聯結著什麼

回憶的鎮定劑,網路是庇護所

人與人之間,數量從來就不等於質量,鐘鼓齊鳴,不如一曲笛韻,萬人同唱,不換一聲應答。

歸屬感,是一種渴望真實的自我被接納的內心需求。你需要給內心找一個妥善的安置處,在那裡,你不需要偽裝,不需要刻意,如此,才能有底氣,有力量,去面對這個偌大的世界。

而相反,沒有歸屬感的人,心就像懸在空中一樣,永遠處在不同程度的焦慮中,你總要豎起防禦,警惕著陌生的一切,因防禦而封閉,因封閉而偽裝,因偽裝而更加難以表露真實的自己,孤獨,敏感,甚至陷入抑鬱的深淵。有統計顯示,絕大多數抑鬱症,都存在被孤立或自我孤立的階段。能跟外界保持連結和流動的人,是不會陷入絕望的。

人們共同的歸屬感,在童年和故鄉,童年的夥伴總是真摯,童年的老宅最是溫馨……我們之所以會認為那段時光什麼都好,是因為我們曾經心無芥蒂無憂無慮的生活過,那是我們真實的自己。而隨著長大,生活變得越來越複雜,關係變得越來越微妙,很多人,即使在家,也是沒有歸屬感的。

這時,人們會向兩個方向尋求內心支援:

一是回憶,當在現實中感受到陌生和孤立的時候,你會很自然的回憶過去,親密的人熟悉的地方經歷過的故事,從記憶中榨取一點點餘溫,來慰藉眼前的寒冷。然而,這種溫暖很短暫,像微波爐熱出的飯菜一樣,總比不上剛出鍋時的熱氣騰騰,餘溫散盡之後,當你意識到曾經發生的一切早已不復存在的時候,往往會陷入更深的悲愴。所以,回憶,僅僅可以作為鎮定劑。

二是網路,網上也可以提供很多看似真實的溫情,無論多遠的朋友,都能聯絡到,你還有機會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在網上接納一個人,總比現實中容易的多,因為你知道,網路無法傳達一個人的全部真實人格,她只是將自己的一部分放在網上,就像你也一樣。

所以,網路是個契機,如果能跟網上的朋友從線上走到線下,彼此的關係就會真實的多,如果只在網上而沒有真實接觸,那就只能作為一個庇護所,在裡面躲躲風雨而已。

從歸屬感的角度,我們也可以更加理解,人是如何老去的。在老人眼中,世界是越來越陌生,變得越來越冰冷的,他們會覺得被整個世界孤立,被時代所拋棄,於是他們拼命的回憶,陷入回憶,不知不覺間,世界就變得褶皺了。

找到歸屬感的五個步驟

我們不想老去,也不想孤立的活著,所以,必須找到歸屬感。

這件事的關鍵就在於,與他人,與環境,與事情,建立深層次的連結。期間,要歷經如下五個步驟:

暴露——接納——認同——參與——聯結

第一步,是要卸下偽裝和防備,可以安全的暴露真實自我。

第二步,是對方的接納,不需要你改變成某種“需要”的樣子,就全然接納。

第三步,是感到被認同,接納並不等於認同,要即被接納又被認同。

第四步,是切實的參與感,你會感到自己的存在很重要,於對方有益,而不只是單方面的依賴。

第五步,如上過程形成穩定的良性迴圈互動之後,才會產生深層次的真實連線。

由此建立的歸屬感,即使這種互動停止之後,你也會深切的感覺到它的存在,就像你兒時的家鄉一樣,即便許久不見,仍然帶來切實的內心支撐。

按這樣的方式,你可以嘗試重新衡量和理解,自己與他人,環境和事情的關係。

能夠帶來歸屬感的人,除了摯友,無非親密關係,當有這種潛質的人出現之後,你就可以嘗試漸漸暴露真實的自己,看對方的接納和認同程度,然後適當參與進去,在對方的生活中發揮一定作用,由此建立深度的聯結,這個過程中,注意保持節奏和平衡,不急不緩,彼此相融又相對獨立,這就是一份持久而美好的關係。

如果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你也可以先找到某個角落,能夠放鬆的做自己,你不必一下子面對一個空曠擁擠的城市,可以先從一個咖啡廳,一家好吃的餐館開始,漸漸瞭解你所處的環境,查查街區的歷史,聽聽老人的故事,自己先在內心接納和認同這個城市,如果能進一步,參與一些本地特色的活動,就真的有可能,把一個陌生的地方,變成自己的第二故鄉。這個過程,我的朋友安先生一定會非常認同的,因為他就是這樣擁有佛羅倫薩的(原文)。

此外,人的歸屬感,可以建立在固定的事情上,比如你的愛好,乃至於工作和事業。就是,無論在何時何處,只要一做這件事,你就感到迴歸了真實的自我,那麼,就可以在其中得到切實的心裡支撐。比如我一個朋友很喜歡做複雜的船模,或者喜歡書法或研究廚藝。

我心安處是歸途

如上所言,歸屬感是可以被“經營”出來的,我們隨風飄搖,降落在一處,就悉心營造出自己熟悉的環境,落地生根,搭建起家園。

而本質而言,與環境和人群的疏離,終究來自於,自我疏離。

你可以嘗試將這五個步驟用在自我相處上:

你發現了真實的自我麼?

你接納和認同真實的自己麼?

你曾嘗試過主動參與自我建設麼?

你能感覺到自我與自我的聯結麼?

所以啊,倘若做到這些,便是心安,即便浪跡八方,翻山踏海,依然擁有內心的平靜。

自己帶來的歸屬感,我心安處,即歸途。

對此,我非常喜歡王小波在《黃金時代》中的一段話:

我只願蓬勃生活在此時此刻,無所謂去哪,無所謂見誰。那些我將要去的地方,都是我從未謀面的故鄉。以前是以前,現在是現在。我不能選擇怎麼生,怎麼死;但我能決定怎麼愛,怎麼活。

這世間,生猛豐沛如小波者,固然不多~ 但每個人,總有每個人的歸處。

歸途是我們與生俱來的,你不必懷疑它的存在,只需要向著那個方向,有花的地方必有路,有路的地方,必非歧途。

燈紅酒綠,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都沒有|如何找到歸屬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