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海邊出現這些生物,千萬別碰!

  • 由 蝌蚪五線譜 發表于 垂釣
  • 2022-08-21
簡介(小貼士:生活在澳大利亞的地紋芋螺是毒素最為複雜的芋螺,其體內毒素成分多達200種)【中招反應】被芋螺的針齒刺中以後,傷口處會快速產生麻木感,隨後肌肉出現麻痺症狀

海邊會遇到鯊魚嗎

炎熱的暑期,不少人喜歡去海邊趕海或旅遊,不免會玩上一些海上專案,比如衝浪、潛水。

在海里,也是要注意安全的,你不僅要小心鯊魚,還要提防一些有毒的傢伙!

暴雨毒針——水母

水母是既被蔑視又被重視的。被蔑視是因為這傢伙是腔腸動物,從構造上來說比我們人類低等得多,身上90%以上都是水。

被重視是因為這傢伙雖然低等,但在地球上生活的歷史可比人類早多了(最早可追溯至寒武紀);雖然身體大部分是水,但不是水的那極小部分對人類來說是致命的毒物。

【奪命絕招】

水母的上皮肌肉細胞經過漫長的時光已然特化,稱為“刺細胞”。其細胞核位於細胞基部,細胞的頂端卻長著一個“刺針”,刺細胞因此得名。

刺針連著含有毒液的刺絲囊,一直伸出體表。在水母的體內,像這樣的刺細胞至少有上百萬個,也就是說它有上百萬根毒針,蓄勢待發,一旦攻擊敵害,便如暴雨一般。水母刺絲囊中所含的毒素主要是某些蛋白質,也有一些低分子化合物,一旦接觸人體,有

溶血、導致面板區域性壞死

等可怕殺傷力。

海邊出現這些生物,千萬別碰!

【中招反應】

被水母刺傷之後,輕者的傷口一般會出現發熱、疼痛等症狀,嚴重者的傷口周圍出現斑疹,更嚴重者的面板會壞死。

同時,受傷者會產生輕重不一的併發症狀,輕者會覺得頭痛、寒戰、胸悶和全身肌肉痠痛;嚴重者會因出現喉嚨水腫、支氣管發生痙攣而導致呼吸衰弱,最終死亡。

【破招法門】

從預防上來講,大多數水母身體透明,以漂浮為主,像個幽靈,在海中不易發現,因此我們在海中看到不明透明物體不可隨意抓取。

若不幸被水母蜇傷,應儘快清理掉身上的水母觸手,在傷口處塗抹稀釋的氨水或酒精等鹼性溶液,並及時送醫。

隱形毒牙——海蛇

此海蛇非彼海蛇,想當年蛇類在白堊紀第一次下海時,如蟒如蚺,全靠力量絞殺;當它們銷聲匿跡之後,中新世時期,陸地上劇毒的眼鏡蛇再次下海,造就了今天的碧波“毒龍”——海蛇。

但不知怎的,自從下了海,海蛇便不再如陸上親戚那麼暴躁了,如同一個溫婉的美人一樣在海中暢遊,但別忘了,它依然是毒美人!

【奪命絕招】

海蛇屬於眼鏡蛇科,因此也屬於前溝牙類毒蛇,這類毒蛇的上頜有一對極小的細溝狀毒牙,平時處於閉合狀態,隱藏於口腔中,加上不大,所以難以被發現。但溝牙中所含毒液的毒性往往比管牙更致命。

海蛇的毒液毒性遠超陸地上所有的毒蛇,其毒液以

神經毒

為主,

可阻斷骨骼肌的神經肌肉接頭傳遞之功能,中毒者因而會因呼吸肌麻痺而窒息死亡。

海邊出現這些生物,千萬別碰!

【中招反應】

可怕的是,被海蛇咬傷後症狀十分輕微,腫痛均無,會出現隱約麻木感,容易被忽視。但1-2小時內,就會出現肌肉麻痺,表現為全身肌肉疼痛,四肢麻木,張口困難,牙關緊咬,呼吸侷促,最後窒息而亡。

【破招法門】

前面說了,海蛇性格比較溫順,遇到人類一般會主動避開,所以請大家不要作死地去惹人家(民間有句俗話:手不碰蛇,蛇不咬手)。

萬一真被海蛇咬了,應切忌因驚慌而狂奔,導致毒素吸收加速。應用吸入器注射器排出毒液,用壓力綁帶緊綁傷口附近,避免口吸毒液,加緊送醫。

“毒”孤一劍——黃貂魚

如果評選海洋中十大危險生物,有人可能會說大白鯊,有人可能會說虎鯨,甚至還有人想起深海中的巨型頭足類動物——大王烏賊等。但是,有一種叫作黃貂魚的傢伙其貌不揚,卻被認為是海中最危險的動物之一。

我們來看一組黃貂魚從古代到現代,從神話到現實的傷人記錄,你大概就知道這是多危險的生物了:

(1)古希臘神話傳說中的著名英雄奧德修斯就因為黃貂魚而喪命;

(2)2006年,澳大利亞著名野外生存家,素有“鱷魚獵手”美譽的史蒂夫艾爾文在水下拍攝時,不小心被突如其來的黃貂魚刺傷胸部,傷及心臟,最終不治身亡;

(3)2018年7月,黃貂魚出沒於英國澤西島部分淺水區,英國專家發出嚴重警告,黃貂魚危險,切勿在此時下水游泳!

海邊出現這些生物,千萬別碰!

【奪命絕招】

成年黃貂魚體長在1。5米左右,其長長的刺尖端有可怕的倒鉤,能夠注入毒液。黃貂魚的毒液和前幾種毒王相比,不算是很致命,卻能給人造成巨大的疼痛感。這主要是因為其毒素中所含的神經遞質血清胺,能夠使人體的肌肉發生劇烈的收縮狀態。

但是,黃貂魚的致命並不在毒液,而是

倒刺

!若被其尖銳的尾刺襲擊,倒刺拔出時會造成更大的傷害。如果命中的是胸部或腹部,即使沒有毒液,也會

因肌肉組織大面積撕裂而致死。

【中招反應】

傷口處刺痕十分明顯,並在毒液的作用下伴有劇烈的疼痛以及流血,然後,帶有痙攣感的疼痛會從傷口處波及整個身體。

【破招法門】

黃貂魚生性溫順,只有在自衛的狀態下才會發動攻擊。由於黃貂魚喜歡潛伏在沙泥底部,潛水人員很容易“被動”打擾到它們,因此,應避免在黃貂魚棲息的淺海泥沙區域潛水。

如果不幸被刺傷,應該即刻在靠近傷口處用止血帶進行結紮,同時反覆清洗傷口,儘量防止毒液迴流,及時送醫。

魔毒注射——芋螺

人們喜歡收集五顏六色的貝殼,什麼蚌、蛤、螺等,大多數能很輕易得手。這些傢伙一般一動不動或移動緩慢,只要注意不被夾到就行。可如果遇到芋螺就要小心了!

芋螺又稱雞心螺,全世界有500多種,全都是肉食性的,而且靠毒液來攻擊和防守。

芋螺傷人事件可以追溯到19世紀40年代,至今已發生了近百起,因之死亡的有數十人,而且多是在採集芋螺的過程中被攻擊的。

海邊出現這些生物,千萬別碰!

【奪命絕招】

芋螺外殼前尖後鈍,酷似芋頭或雞心。尖端伸出一根長長的“魚叉”形結構,那是它的舌齒。舌齒末端中空,其實充當了毒液管道的作用,而毒液管道則連線著可怕的毒囊。芋螺就是靠這個管道將芋螺毒素注射進獵物或敵人體內。芋螺毒素能夠作用於肌肉中的電壓門控鈉、鈣、鉀離子通道。

更可怕的是,每種芋螺所含毒素數量達上百種,而這個數字乘以芋螺種類數,可以得出全世界存在的芋螺毒素種類多達上萬種,因此,應了詭辯論那句話,你不可能被同一只芋螺咬傷後因為同一種芋螺毒素而死。

(小貼士:生活在澳大利亞的地紋芋螺是毒素最為複雜的芋螺,其體內毒素成分多達200種)

【中招反應】

被芋螺的針齒刺中以後,傷口處會快速產生麻木感,隨後肌肉出現麻痺症狀;待毒液擴散到全身後,中毒者會出現痙攣、昏迷、全身肌肉麻痺等症狀,嚴重者會長時間昏睡,最終心臟衰竭而亡。

【破招法門】

儘量不要為了愛好而去採集芋螺殼

,如果在採集過程中不幸被芋螺刺中,應立即用溫度較高的水沖洗傷口,以高溫破壞其毒素,同時可以緩解疼痛,然後立刻送醫。

“毒”門偽裝——石頭魚

2015年9月,在澳大利亞的達爾文港附近海域上出現了驚奇的一幕,一隻海蛇和一隻石頭魚互相死死咬住,最終雙雙斃命於對方的毒液。

海蛇我們知道,是海毒王裡毒性猛烈的傢伙。而這則舊聞中的石頭魚,竟有能力和海蛇同歸於盡?

【奪命絕招】

石頭魚學名玫瑰毒鮋,是海洋中的超級偽裝高手,全身無鱗片,十分光滑,身體厚而圓,帶有很多瘤形突起,主要以土色和橙色為主,躲在岩礁或珊瑚礁下,十分像一塊其貌不揚的石頭。

這種偽裝增加了石頭魚的危險性,它的背鰭、臀鰭和腹鰭都有

毒棘

,背鰭棘的兩側是毒囊,毒囊中所含毒素具有很強的溶血活性,致死率非常高,絕妙的偽裝加上可怕的武裝,讓石頭魚傷人事件發生頻率極高。

【中招反應】

石頭魚的鰭棘異常堅硬,刺入人體(最易刺入腳掌)之後會引發劇烈疼痛,隨後傷口發白,繼而轉為青紫色,而且伴有腫灼感。

隨著毒液作用的發揮,人會產生低血壓、水腫、噁心、頭暈、胸悶等症狀,嚴重者出現呼吸和迴圈衰竭,甚至死亡。

【破招法門】

目前,國外已有石頭魚毒素的抗毒血清,而國內尚在研製中,因此,在進行遊泳和潛水等活動時,一定要看清礁石上是否有石頭魚棲息。

石頭魚在我國主要分佈於東南沿海,20℃左右、分佈有礁石的水域是它們最喜歡的棲息地。

海邊出現這些生物,千萬別碰!

上:石頭魚學名玫瑰毒鮋,並非因為是玫瑰色,而是因為多刺(維基)

下:石頭魚和海蛇緊緊咬在一起(來源:美國國家地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