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濟南芙蓉街數百年泉水暗渠重見天日 裡面還有小魚蝦

  • 由 閃電新聞 發表于 垂釣
  • 2022-08-19
簡介記者注意到,這條泉水暗渠上面是青石板,從馬市街出來向西北方向流入文廟內

泉水裡的小蝦是什麼蝦

芙蓉街再出土老物件!這次不是泉水,而是藏於地下數百年之久的泉水暗渠。16日下午3時許,記者在芙蓉街北口,府學文廟南廣場處看到,一條東南西北走向的青石板被挖了出來,青石板之下是潺潺的泉水。濟南明府城工作人員介紹,這就是老濟南的泉水暗渠,挖出來就不再掩埋,而是展示給廣大市民和遊客。

濟南芙蓉街數百年泉水暗渠重見天日 裡面還有小魚蝦

暗渠發掘出來後,不少居民過來觀看。記者劉飛躍攝

“快來看看,又挖出了老寶貝!”16日下午,翻開20多釐米後的老石板,石板下面是清澈的泉水,不少老居民跑過來圍觀,他們回憶,這就是老濟南的暗渠,在記憶中已經很是模糊。

所謂的暗渠是原有的河溪,就是人為地在原有河道上鋪上水泥板,再在水泥板上覆蓋路基或房基,暗渠有助於便利城市道路的建設和居民的出行。記者注意到,這條泉水暗渠上面是青石板,從馬市街出來向西北方向流入文廟內。

這條暗渠長約10米,寬約60釐米,記者使用工具測算,暗渠深度也在60釐米左右。這條暗渠內部淤泥較厚,露出來的部分大約20釐米。暗渠內水質很好,可以看到水底。記者用手指測試,水也比較溫和。

暗渠從何處而來?附近居民告訴記者,這條暗渠來自王府池子。進入居民家中,記者看到這條暗渠從起鳳橋南側過來,泉水分兩個方向,西北方向進入暗渠,東北方向進入曲水亭街。

暗渠何時的?現場沒人知道。不過,關於明府城水系的記載可以追溯至《明代崇禎六年曆城縣誌》。縣誌記載:……天啟七年知府樊時英修引明湖水為一池蓄以金鱗,種以桃柳建一亭於上名飛躍亭,大為美觀且引水西入泮池……

天啟七年為1627年,透過史料研究發現,府學文廟周邊水系脈絡發達,明渠暗渠極為豐富。經過歷代更迭城市變遷,著名的梯云溪已然不存,但自起鳳橋北水系自東向西,經馬市街流經文廟南廣場,向北匯入文廟方向的這條暗渠有實際依據。

怎麼展示?12月16日,記者從濟南明府城管理中心和設計方瞭解到,該處將進行明暗渠結合呈現,打造成文廟南廣場亮點,他們期待用設計與歷史做一個最完美的融合。

泉水暗渠什麼樣?

有小魚小蝦,還有一排老石柱

這條暗渠位於文廟廣場南側,如果不是現場人員介紹,普通人很難注意到這裡有條大名鼎鼎的暗渠。這條暗渠從馬市街引出來,然後延伸十多米,向西北方向進入文廟,作為文廟的入水口。

濟南芙蓉街數百年泉水暗渠重見天日 裡面還有小魚蝦

暗渠位於青石板之下,直通府學文廟。記者劉飛躍攝

暗渠上面是老青石板,青石板長約80釐米,寬約40釐米,厚約20釐米。馬市街起點處還有井蓋,開啟井蓋裡面是潺潺的泉水。從井蓋出來後,青石板被埋在了地下大約4米,4米之後就是圓柱形的管道。

為何還有圓柱形的排水管道?老居民告訴記者,之前是青石板,後來芙蓉街施工的時候,青石板被破壞,換成了圓柱形管道,這條管道大約3米。管道到文廟全部是青石板鋪路,長約5米。

翻開青石板,記者測試暗渠內的水比較溫和,關鍵是還有小魚蝦。這些小魚蝦為黑色,數量比較多。記者沿著暗渠來到文廟西南側,該處也有一處水池,這些水就來自暗渠,更為奇特的是,文廟水渠內魚蝦更多,不知道是文廟內的魚蝦來自暗渠,還是暗渠的魚蝦來自文廟。

值得注意的是,青石板下的兩側支撐部分不是紅磚或者青磚,而是石頭壘起來的。這些石頭大約磚頭大小,露出來的部分為兩層,比較堅固。雖然經過泉水經年累月的侵蝕,但是仍然保持著原來的樣子。

暗渠底部是啥?現在暗渠底為淤泥,施工人員拿來工具往淤泥裡試探,大約60釐米後工具不能繼續深入,他們估計暗渠底部可能也是青石板。至於暗渠兩側到底滲不滲水,現在尚無定論。

泉水暗渠從哪來?

史書記載,王府池子溪水分流入文廟的通道

深埋地下幾百年的暗渠水系被挖出,54歲的吳興強尤其興奮,祖傳四代的吳家鍋餅鋪距離暗渠水系僅有幾米遠,“暗渠終於挖出來了。”吳興強對於暗渠水系再熟悉不過了,在他的記憶中,水渠最早是裸露開的,在暗渠被挖開之前,他就曾經從暗渠經過馬市街上的一處井蓋處打水。

吳興強回憶,暗渠裡流的都是泉水,經過馬市街流到文廟前,而在文廟前位置還有一處泉池,周邊的人都從泉池裡打水使用,最終泉水再流入文廟泮池內。這樣的說法也得到了多名在此居住老居民的驗證。“至於多少年了,還真是說不清楚。”吳興強說,泉水恆溫,這些年來,他還保持從這裡打泉水的習慣。

值得注意的是,記者在現場看到,就在文廟的南側,暗渠的西側施工人員還挖出了一處水池,該處水池長寬各兩米,水深約1米。“今天早上挖出來的,水越滲越多,或許是暗渠的水滲透過來的。”

透過暗渠覆蓋的石板縫隙,記者看到泉水流動明顯,水流很大,而且水裡還有魚蝦,到底這條水渠流的是不是泉水?源頭又是哪裡呢?在吳興強帶領下,在馬市街12號樓幾經穿梭之後來到院子最東側,緊鄰院子的就是從王府池子流出經起鳳橋蜿蜒流淌的溪水,雖然是冬季,但河內泉水清澈見底,水流也很大。

住在此處的居民介紹,溪水穿牆過戶,在院子北屋下位置進行分流,一條流向東北,也就是經現在的曲水亭街到百花洲的一條;而另一條則在此分流向西北,經馬市街流入現在的文廟內。

史學資料的記載也證實了多名居民的說法。根據乾隆《歷城縣志》記載,“玉帶河水出濯纓湖,分派入府學,經啟聖祠折而西,又折而北,於崇制閣前轉而東,復入明湖。”

而這其中,根據《濟南府祠廟考》記載,溪水西北進入文廟,“復繞宮殿而東,入於泮池,玉帶河之水經啟聖祠前,西會於圜橋(即跨泮池之橋)以合襟於前,復繞西廡後,北流至尊經閣下,而東抵於湖。”

泉水暗渠如何打造?

明暗渠結合,打造成文廟南廣場亮點

與本次芙蓉街提升改造工程一體改造,文廟南廣場作為經芙蓉街北段到曲水亭街、百花洲、大明湖的必經之地,也在本次提升改造範圍之內。而挖出這樣一條暗渠,對於提升此段的景觀和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據瞭解,依據設計方案,文廟南廣場處,也將同芙蓉街、老茶巷、東花牆子街一體,路面鋪設青石板,對於新發現的暗渠,則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設計方案。“以前的這裡,就是有這樣的一條明渠,流淌的泉水,在流入文廟之前還有一個大泉池,如果能恢復肯定是最好了。”16日下午,多名老居民在此處議論。實際上,此處也多次經過整修,但暗渠一直沒有恢復,在他們看來,這樣的一條渠恰是對濟南“家家泉水”最好的詮釋。

相關負責人表示,既然幾百年的暗渠這次被挖掘出來,他們也想根據歷史恢復這裡的原貌,打造一個原汁原味的老城。針對多名老居民回憶提到的老泉池,設計方也進行了考慮,初步打算在老泉池原來位置設計一個泉池,而對於暗渠的設計,則會考慮明暗渠結合的方式。

由於此處位置比較特殊,一方面要考慮景觀效果,還要考慮到周邊居民出行、遊客通行的需求,再加上此處位置本來就不大,所以給此處的設計也帶來一定的侷限。“文廟廣場位於歷史街區的核心保護,明渠水系改造將成這裡的亮點,我們期待用設計與歷史做一個最完美的融合。”設計方表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