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採菊東籬見南山,誰不愛這樣的鄉土生活呢?

  • 由 聽雨夜讀書 發表于 垂釣
  • 2022-08-19
簡介”大多的農民是聚村而居,人和人之間走動很勤,家長裡短、借蔥拔蒜,這樣煙火氣的生活,將土地上的鄉民關係,聯結如父母兄弟一般

哥與弟的媳婦怎麼稱呼

記得小時候,城市和鄉村涇渭分明,也有人帶著輕視的態度說“鄉下人土氣”,而“鄉下人”也會不服氣地回一句:誰的先輩不是土裡刨食呢?

確實,一百年前的中國是農業大國,以自耕自種為生活,百分之九十都是農民。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一書中,以理論聯絡實際的研究,構建了中國社會特有的鄉土倫理體系,讓讀者透過觀察社會的方法,真正瞭解到中國的鄉土社會。

費孝通,中國社會學學會會長、中國民主同盟會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鄉土中國》是他最知名的社會學著作之一。

採菊東籬見南山,誰不愛這樣的鄉土生活呢?

鄉土,對於我們來說,是母親的叮嚀,是肥沃的土地,是金黃的麥田,是生命的希望。

土氣的“土”字,其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土”也是他們的命根。

在明朝到民國這段歷史時期,國內戰亂不斷,民不聊生。福建、廣東一帶很多百姓紛紛移居東南亞,史稱“下南洋”。

臨走之前,都會用紅紙裹著家裡灶上的泥土,塞在皮箱裡。假如水土不服,或是想家時,就會用泥土煮一點湯水喝。

而這個習慣,也延續到了現在。有些出國定居的人,也會珍重地帶著一點家鄉的泥土,待身在他鄉時,解一段鄉愁。

採菊東籬見南山,誰不愛這樣的鄉土生活呢?

相對於現代人紛紛向城市森林的奔赴,古人則極推崇鄉土生活。

陶淵明《歸園田居》中“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抒發對淳樸的山村、寧靜的自然生活的歡喜之情。

翁卷《鄉村四月》中“鄉村四月閒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描繪一幅春耕時期,農民豐富、繁忙的鄉村田園生活畫卷。

孟浩然《過故人莊》中“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語短情長,寫出濃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風味。

有種說法認為,鄉土生活是不流動的。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於斯、死於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

事實上,城市生活才是不流動的。所謂不流動是從人和空間的關係上說的,鋼筋水泥、高樓林立,各色CBD和公寓將人和人從空間上孤立和隔膜,90和00後已經出現了很多“斷親”現象。

現代社會是陌生人組成的社會,鄰里互相不走動,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有事得先講個明白。還怕口說無憑,畫個押、籤個字,正所謂“契約精神”。

採菊東籬見南山,誰不愛這樣的鄉土生活呢?

而在鄉村,則是一句話解決很多問題。“我們大家是熟人,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得著多說麼?”

大多的農民是聚村而居,人和人之間走動很勤,家長裡短、借蔥拔蒜,這樣煙火氣的生活,將土地上的鄉民關係,聯結如父母兄弟一般。

每個孩子都是在大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裡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熟悉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這樣的鄉土社會,沒有陌生的距離感,只有滿滿的煙火氣。試問,誰不愛這樣的生活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