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春秋戰國時代,民間鬼神觀念佔據重要地位,那麼其有幾種形式?

  • 由 拾年文史 發表于 垂釣
  • 2022-08-19
簡介春秋戰國時期基層社會民眾信仰的神靈種類也比較廣泛,只要能給人民帶來或多或少好處的都會被人們當做神來祭祀

李的含義是什麼意思哦

民間鬼神觀念與基層社會管理。

鬼神觀念是先民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是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層社會禮俗的表現形式之一。

春秋戰國時代,民間鬼神觀念佔據重要地位,那麼其有幾種形式?

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自然崇拜,隨著人類的進步,鬼神觀念也在隨之發展,並且逐漸在社會生活中佔據了很重要的地位。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鬼神觀念更是在繼承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在當時的社會風氣影響下,民間的鬼神觀念也很濃厚且富有特色,同時對基層社會還有著不可忽視的管理作用。

(一)春秋戰國時期民間鬼神觀念的形式。

春秋戰國時期關於鬼和神的記載較為常見,二者也常常同時出現,且並沒有嚴格的劃分。但在實際的祭祀信仰中還是能看出二者的差異,神是被人敬仰的物件,求其賜福保佑,鬼則常常與精怪相提並論,會給人們帶來災難,人們往往對其敬而遠之,甚至要想辦法進行驅逐。

此外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對父母及祖先的祭祀也很有特點,父母祖先是切實存在過的,與鬼和神既有相通之處也有區別,既會如神靈一般庇佑後人,也會如鬼怪一般作祟,因此有必要單獨討論。

春秋戰國時代,民間鬼神觀念佔據重要地位,那麼其有幾種形式?

1.驅逐鬼怪。

春秋戰國時期鬼怪觀念在基層社會民眾間很是盛行,一些無法解釋的自然和非自然現象往往被認為是鬼怪在作祟。《墨子·明鬼》中有對鬼的闡釋:“古之今之為鬼,非他也,有天鬼,亦有山水鬼神者,亦有人死而為鬼者。”可見,鬼大概可以分為自然鬼和人鬼。人鬼多是祖先死後化成的鬼,《禮記·祭法》中記載:“庶士、庶人無廟,死曰鬼。”

自然鬼的種類則比較龐雜,一些精怪往往也與鬼相提並論,《莊子·達生》中記載,齊桓公認為因鬼而致病,可見,在春秋時期人們的認知中,鬼怪是無處不在的,且常常會給人帶來危害,人們對鬼怪的態度往往是躲避甚至驅逐。

《左傳·宣公三年》記載,楚莊王問九鼎的大小,王孫滿回答時說到,鑄九鼎時鑄上了一些精怪的影象,百姓們沒有遇到對其不利的鬼怪就是上天的福佑。

春秋戰國時代,民間鬼神觀念佔據重要地位,那麼其有幾種形式?

《九店楚簡》中記載了巫祝為祈求病人靈魂歸來祭禱某神之子武夷的事件,武夷的任務就是“司兵死者”,在古代,兵死者“未盡天年,不得善終,是為厲鬼。”《淮南子·說林訓》中有:“兵死之鬼憎神巫。”高誘注:“兵死之鬼,善行病人,巫能祝劾殺之。”

睡虎地墓竹簡《日書》中驅逐鬼怪的記載頗為豐富。尤其是其中的《詰咎》篇,記載的鬼怪種類多達幾十種,同時還記載了驅逐這些鬼怪的方式,一些自然現象如雷、火、風等也被人們認為是鬼怪在作祟。

有的鬼怪會使人無故而生病甚至死亡,威脅到了人們的生活安全,這樣的鬼怪雖然不會給民眾造成很多實質性的損失,但也給人們帶來了很大的困擾,讓人們的生活難以安寧。還有的鬼怪會奪人財產,使人們受到損失,如:“鬼恆襄(攘)人之畜,是暴鬼,以芻矢鳶(弋)之,則止矣。”

春秋戰國時代,民間鬼神觀念佔據重要地位,那麼其有幾種形式?

從這些記載中可以看出,戰國時期的鬼怪往往與日常生活相關,人們隨時隨地都可能被各種鬼怪所困擾,這些鬼怪還往往和普通人相似,也有男女之情、口腹之慾,可見基層社會的鬼怪形象往往也是從其生活之中脫胎而來,帶有著濃厚的民間特色。如此多的鬼怪存在會影響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因此《詰咎》篇開篇就有“鬼害民罔(妄)行,為民不羊(祥)”,一定要驅逐走甚至除之而後快。

2.信仰神靈。

春秋戰國時期基層社會民眾信仰的神靈種類也比較廣泛,只要能給人民帶來或多或少好處的都會被人們當做神來祭祀。這些神靈大致可以分為天神和地祇。

天神更多是君王及上層貴族進行祭祀,對於基層社會的百姓而言,天神離他們有些遙遠,祭祀一些自然神等生活中實用的神靈往往比天神更能直接滿足他們需求。但這也不代表百姓們就要無視天神的存在,王孫賈曾問孔子:“與其媚於奧,寧媚於灶,何謂也?”孔子回答:“不然。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可見孔子的觀念是雖然不一定要經常祭祀天神,但也需要存有一顆敬畏之心。

春秋戰國時代,民間鬼神觀念佔據重要地位,那麼其有幾種形式?

地祇往往與基層社會百姓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也是他們最常祭祀的神靈。農耕民族往往對土地有著崇拜和敬畏,土地神也一直在百姓們對地祇的祭祀中佔有重要位置。

《秦家嘴楚簡》的卜筮祭禱記錄中對此多有記載:“賽禱宮地主一豭”、“地主、司命、司禍各一牂”、“秋三月擇良月良日,與禱大地主一豭”。此處提到的地主和大地主皆為人們日常需要祭禱的土地神。可以看出,簡文中提到的土神、田毫主、田大人等主要是掌管和土地相關的事情,為了表示對他們的敬重,人們在固定的日子會限制動土建房以及田間農作。

除此之外,五祀也是春秋戰國時期較為常見的神靈信仰,因其所涉及的幾項事物頗為貼近日常生活,基層社會的百姓經常進行這些祭祀。《禮記·祭法》中記載:“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戶,或立灶。”但孔穎達的正義曰:“‘《士喪禮》曰疾病,禱於五祀’者,證士亦有五祀。”“祠五祀日,丙丁灶,戊己內中土,乙戶,亥癸行、庚辛門。”

春秋戰國時代,民間鬼神觀念佔據重要地位,那麼其有幾種形式?

或許,周代最初的國家規定確是基層百姓只能立一祀,但隨著西周到春秋再到戰國的時間推移,社會發生了劇烈的變革,隨著禮的逐漸下移,原本固定的原則也被打破,民間可祭祀的神靈也越來越多,到了戰國末年,民間也從最初規定的隻立一祀到五祀俱全。總之,這些神都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人們常祭祀他們,以求得家庭生活順遂,親人平安,這是當時社會信仰很貼近現實生活的反映。

3.祭祀父母、祖先。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秉持著對鬼神觀念的深信不疑和對孝文化的重視,祭祀父母和祖先都是春秋戰國時期基層社會民眾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禮記·祭統》有言:“祭者,所以追養繼孝也。”就把祭祀父母和孝道相提並論。

祭祀父母要恭敬虔誠,彷彿父母還在世時一般,睡虎地秦墓竹簡《日書》中還記載了許多祭祀父母的吉日:“祠父母良日,乙丑、乙亥、丁丑亥、辛丑、癸亥,不出三月有大得。”可以看出,適合祭祀父母的日子有很多,在這些日子裡進行祭祀的子女還能在短期內有大的收穫。

春秋戰國時代,民間鬼神觀念佔據重要地位,那麼其有幾種形式?

除了對最親近的雙親要虔誠的祭祀外,對祖先的祭祀也是必不可少的。“人道親親也。親親故尊祖。”愛父母是人的天性,而愛父母也就必然要尊敬祖先。從《論語》中的相關記載可以看出,孔子對祭祀祖先也持虔誠認真的態度,“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祭祀時必須要發自內心地表現出對祖先的敬意,鄭重其事如祖先親臨一般,如果敷衍了事甚至找別人替代還不如不祭祀。春秋戰國時期上至天子下至基層社會民眾,都要對祖先進行祭祀。《國語·楚語下》記載:“天子遍祀群神品物,諸侯祀天地、三辰及其土之山川,卿、大夫祀其禮,士、庶人不過其祖。”

上層貴族的祭祀種類繁多,而生活於基層社會計程車人和庶人最主要的還是要專注於祭祀自己的祖先。“庶士、庶人無廟”,他們不像貴族一樣有諸多祖廟可以用作正式的祭祀地點,但“庶人祭於寢。”可以在所居住的地方就地進行祭祀。

春秋戰國時代,民間鬼神觀念佔據重要地位,那麼其有幾種形式?

《秦家嘴楚簡》中就記載了當時社會地位不高的“士庶人”對父母祖先的祭祀,“禱都於五世王父以逾至新(親)父”、“賽禱五世以至新父母肥豢”、“禱之於五世王父王母訓至新父母,疾”。以上簡文可以看出其祭禱的物件均為上溯到五世的祖先至自己的親父母,由此可以推測,當時基層社會地位較低的民眾經常祭祀的祖先多為五世以內的直系親屬,對遠祖及先王等很少進行祭祀。

結語

同時,春秋戰國時期祭祖的情形也很常見。人們離開故國前也要到祖墳處進行祭拜,這樣既能表達對祖先與家鄉的不捨之情,也包含了對祖先保佑自己在異鄉行路順利的期許。綜上可見,春秋戰國時期基層社會民眾對祭祀父母、祖先極為重視,不僅在祭祀態度上要保持敬畏與莊重,祭祀原因也多種多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