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在文字和靈感的海洋中自由翱翔——讀樺之的懸疑情感三部曲有感

  • 由 抓瞬間 發表于 垂釣
  • 2022-08-17
簡介樺之作品拜讀樺之的作品《軌》《隅》《橋》,書名的精妙簡約,人物的多舜複雜,情節的跌宕起伏,在作者如小橋流水般細膩的筆端,文字與靈感交相輝映,或令人心潮澎湃,或令人唏噓不已,猶如江南煙雨,從迷濛中慢慢鋪陳開來——《軌》作者從主人公紅顏主婦林水

翱字左邊怎麼讀

樺之是其筆名,原名毛愛華。我與樺之相識,緣於北京老舍文學院

2021“行走北京”社會實踐活動。第一次聽“樺之”二字,一下想到“潤之”,心想定非等閒之輩。果不其然,當我將其名字與人對上號時,才知她是來自江南水鄉的一大美女,並且還是擅長撰寫懸疑情感小說的大作家。

我們攀爬在蟠龍山長城上,她一襲湖藍色的衣裙,得體的禮帽與時下流行的粉色水桶包相配,為秋日藍天下的長城,增添了份別樣的景緻。站在將軍樓,長城的滄桑偉岸與美女的時尚溫婉融為一體,那一刻定格在了我的記憶裡。我們徜徉在雨中的古北口鎮,她大眼睛忽閃莞爾一笑的嫵媚,時而頻出的金句,總讓我欽羨。尤其是她對人心、人性的洞悉,關於孩子、關於愛人、關於男人與女人,透徹生動,入木三分。她猶如施了魔法般帶著磁性的吳儂軟語,隨之深深地嵌入了我的腦海中。我難以想象,這樣一位集美貌與智慧並存的文藝青年筆下,究竟有著怎樣的情感的世界?

在文字和靈感的海洋中自由翱翔——讀樺之的懸疑情感三部曲有感

樺之作品

拜讀樺之的作品《軌》《隅》《橋》,書名的精妙簡約,人物的多舜複雜,情節的跌宕起伏,在作者如小橋流水般細膩的筆端,文字與靈感交相輝映,或令人心潮澎湃,或令人唏噓不已,猶如江南煙雨,從迷濛中慢慢鋪陳開來

——

《軌》作者從主人公紅顏主婦林水清的北漂生活、投行精英賈青城與家人聚少離多的生活著筆,一語破的,主人公正常平的靜的生活軌跡於無聲中起驚雷,有純真情感,有糾纏內卷,於茫茫人海中,兩代人之間愛情與親情夾雜的內心衝突與矛盾盡顯,人物個性一併呼之欲出。故事隨著情節延展,充滿懸疑,看似出人意料,跟著作者暢快淋漓的文字讀下去,才知天下哪個父母心裡不裝著兒女的幸福?多少愛恨情仇,一波三折,入情入理,環環相扣,都在情理之中。從京城、香港再到江南空寂的山村,境為情生,作者拿捏得當的語言和細節彼此相得益彰,生動地展現了當下人性富有時代氣息的複雜多面。讀來全然不同於平常男歡女愛的言情小說,讓人在佩服其神奇構思佈局的同時,更多了些理性的思考。

《隅》是一部講述江南偏僻山村裡阿玉嬸為追求生死不渝愛情而

“水性楊花”的故事。作品既是對幾千年來傳統世俗的一種挑戰,也是關乎當下鄉村留守世界的婦女兒童生存狀態的真實寫照。作者的書寫如行雲流水,即使合上書本,阿玉嬸優美的身姿,不懼他人流言蜚語的勇敢,少有的淚流滿面,泣不成聲,把兩個孩子緊緊地摟在懷裡的畫面仍在眼前晃動;小光和小雪撿來的蘑菇,在袋子裡裝得滿滿的、曬乾的藍靛,散發著一股濃烈的香臭交織的氣味彷彿還在空氣中盪漾。作者對人物細節的描寫可謂深刻豐富,同樣是蘇達榮的一張臉,當面對殺人證據時,“蘇達榮的臉像極了大金山山腳的水庫,只有微起的漣漪,沒有洶湧的波動。那漣漪,像是按捺不住的壓抑的掙扎,又像是他人生堆積起來的無法消除的苦楚。”當面對公安言本的一再追問時,“蘇達榮突然眉頭緊鎖,咬牙切齒,死死地盯著言本。他臉上的漣漪瞬間變成了洶湧的波濤。可是很快,他又像頓悟了似的,平復了情緒。他的臉像一張褶皺的白紙,瞬間又被拉平了……”讀來蕩氣迴腸。故事情節步步驚心,如抽絲剝繭般漸露真容,一生一世,緣起緣滅。“明明是真實發生的,卻比虛構的還要荒誕、還要離奇”,亦真亦幻間,一切順理成章地呈現出大山深處的奧秘。忍不住讓人對中國婦女不同時期的命運同情悲憫,深思嘆息!

《橋》作者以家鄉平順古鎮如詩如畫的廊橋為背景,站在泗水橋,回憶花雨橋,

12年前的一段情、一抹香豔緩緩舒展開來。橋銜接起過往,生死之間,現實與歷史照應,熟悉與陌生交織,愛與恨糾結……表達了作者對人性的審視,對生死的思考,對因果的探究,還有她對愛恨的釋懷。如她所言:“無論現實多無奈,總有一種情懷值得你去青睞,無論紅塵多作弄,總有一個人值得你去愛。不想太多,只管去愛,狠狠愛……”諸如此類豁達敞亮、富有哲思的語言比比皆是,“你是佛,人家才供你,想讓人家長期供你,你還得顯靈。人家供你一天容易,想讓人家供你一輩子,那也得看你的造化和修煉程度。”這難道不是生活中需要直面的思考嗎?北漂至繁華似錦的首都,你是誰,有什麼能耐,憑什麼?作品中即使是不經意的對話,也耐人咂摸。如神探月白與戀人喬胭的一段對話,“你不是總說,浪不浪漫,只看你和誰在一起,與其他無關嗎?”“是的,和自己喜歡的人一起,和自己愛的人一起,就是在臭水溝裡打滾,也是浪漫。不過,不可否認的是,在愜意舒適的情境中,浪漫會更加持久芬芳。”讀到這裡我忍不住就會想起那個經典之問,是喜歡坐在寶馬車裡哭,還是願意坐在腳踏車上笑,人生選擇不同,對待生活的態度不同,便是不一樣的生活。為什麼不可以有坐在寶馬車裡笑的選項呢……

如果說《軌》是都市的無奈與救贖,《隅》是山之隅的沉痾與重生,那麼《橋》則體現了人性的私慾與良知。生活的苦樂,各有各的故事,

“時代的一粒塵埃,落在每個人頭上都是一座山。”這便是作者筆下現實主義作品的照見!年終歲尾,正值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召開之際,衷心祝願樺之真切的筆觸,不計過往,不問前路,像海燕一樣,乘風破浪,在文字和靈感的海洋中自由翱翔,創作更多的精品力作,邁向更加廣闊的創作天地。

(文

/衛如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