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字裡行間|稱物平施為政以公

  • 由 湘湘帶你看社會 發表于 垂釣
  • 2022-08-16
簡介姚崇因此要求為政者要像拿著“秤”稱東西一樣,做到“稱物平施,為政以公,毫釐不差,輕重必得”

秤這個字念什麼

秤,是測量物體重量的器具,廣泛用於日常生活之中。唐代賢相姚崇以執秤比喻執政,寫有《執秤誡》短文,告誡官員執政類似執秤,必須執衡持平。

秤者,衡,衡天下之平也。君子執之以平其心,夫衡,在天以齊七政,在人以均萬物。稱物平施,為政以公,毫釐不差,輕重必得,是執衡持平之義也。

這是短文序言,姚崇以物喻理,以持秤稱東西形象地比喻執政要公。他說,秤是一種權衡天下事物輕重、從而達到公正公平的器具。古人視秤錘為權,秤桿為衡,常說的權衡輕重,就是說用秤來衡量是否準確。秤,具有“在天以齊七政(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在人以均萬物”的屬性。姚崇因此要求為政者要像拿著“秤”稱東西一樣,做到“稱物平施,為政以公,毫釐不差,輕重必得”。

其實,“為政以公”並非姚崇首創。早在殷周之際,周武王拜訪箕子,箕子就建議周武王遵循王道,並提出“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王道正直”的治國理念,認為處事公正,沒有偏私,國家治理才能井然有序。孔子指出:“政者正也。”就是要求執政者行為端正,處事公正。《呂氏春秋》裡有言:“昔先聖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平得於公。”唐太宗指出:“為政莫若至公。”也是把公正看作為政第一要義。姚崇以執秤比喻執政,生動形象地提出“為政以公”,是對上述治國理政思想的繼承與弘揚。

那麼,如何實現“為政以公”,姚崇在《執秤誡》正文中做了進一步闡述。

姚崇認為,聖明者執政如執秤,志在堅守公平。要做到這一點,首先要正心修身,端正自身言行,“存信去詐,以公滅私”,“無偏無黨”,胸懷坦蕩,能夠客觀公正對待任何人與事物,就像執衡持平那樣,“使錙銖不惑,輕重無疑,智不能矯,愚不能欺。”在姚崇看來,做人要有一顆公正的心,要堅守公平、正直的原則。為政不管是對待南來北往的,或者左右相近的,無論是智者還是愚者,都要一視同仁一樣對待,就像稱東西一樣,一錙一銖都不能差。

姚崇倡導大公無私、不偏不黨的君子作風,他認為若能“志守公平、體兼正直”,那麼選拔官員,即可選賢任能,用人得當;處理民事,即可妥善周到,平息紛爭。“心苟至公,人將大同。心能執一,政乃無失”。心,只要做到了十分公正,社會就能走向大同;心,只要始終如一堅守公允,政務就不會出現過失。

“法者,天下公器;官者,庶人之師。”姚崇在文中說,“其身既正,不令而行。在下無怨,唯上之平。故曰:上之所仰,人之所向。我之所教,人皆其效。”這裡,他精闢地闡述了法律與執政者的作用,指出法律是治理國家的公器,執政者是群眾的師表。執政者自身走得端行得正,事事依法辦理,人們就信服他,不用強迫命令,也會自覺執行。以身作則,始終如一,依法辦事,公平處理每一件事,人們才會得到公正。所以說,倡導什麼,向何處去?最關鍵取決於,執政者正人先正己,謹慎為政,始終如一。

舊秤,是由秤桿與秤錘構成。隨著時代發展,舊秤大多被電子秤取代。然而,姚崇的《執秤誡》在當下並未過時。二三百字的短文,不僅闡明“稱物平施,為政以公”的重大價值與意義,而且闡述了實現方式與途徑,對於我們仍有借鑑意義。(陳良)

【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