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談談我們湛江的雷州話

  • 由 廣東作者聯盟 發表于 垂釣
  • 2022-08-15
簡介【雷州話】海康的主要漢語方言

盛行天下什麼意思

雷州話,

過去曾被外地人稱為“土話”和“黎話”。“黎話”有兩種意思:一為海南黎族的語言,二為“夷言莫辯”的話語。至於“土話”,顧名思義,乃當地通俗的語言。雷州話,溯其祖追其源,乃系閩南語系的一種。其實,海康人大多來自閩南,大約始於唐代,至宋明時期興盛。

雷州話作為海康人溝通的唯一的語言工具有著其本身豐厚的文化底蘊,以“土”為特色,通俗易懂,但也是雷州話遭受地區限制的原因之一。雷州話因為其土而不能登大雅之殿,至今為止,雷州話也不為世人所青睞,因此所涉及的海康文化也未能得到充分的發揚。作為一名地道的海康人,面對自己的母語被遺忘在喧囂的一隅,心底確實不是滋味,雖然閱世不深,但出於對母語的熱愛,在此介紹一下雷州話。

雷州話方言可分為“性質狀態”和“俗語、諺語、歇後語”兩個大類。其中性質狀態涉及的與官方語言相近,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等,而“俗語、諺語、歇後語”便是海康方言中的一大特色,其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雷劇,墓誌銘,涉及天文地理,衣食住行,時令,文化教育,迷信,動植物,人品,行為性質等方面,有單音詞,複音詞,又可分為AABB式重疊,ABAB式重疊和ABB式重疊等。

幾乎每一類“俗語、諺語、歇後語”都包含有海康文化,或者涉及雷州文化。如“日頭落水”,日頭乃太陽,太陽總是高在人們的頭上而稱日頭,日頭落水乃太陽下山的意思。雷州半島東西兩面臨海,沒有山脈,所以將太陽往西沉沒入地平線的現象概括為“日頭落水”,又如“三八四月”,古代海康先人生產力相當落後(雷州半島曾被稱為南蠻地區),每逢三月,四月,八月便會鬧饑荒,所以“三八四月”的意思就是“荒時暴月,青黃不接之時”。

在雷州方言裡頭,“土”和“通俗”乃其一大特色,“土”,來源生活或取材生活,在現實生活中能找到相關的來源,如“上轎包腳”,古代婦女常把腳裸以下的部分包紮起來,也就是所說的“三寸金蓮”,在海康古代,沒有把腳包紮成“三寸金蓮”的女人是嫁不出去的,或者被世人罵成不守婦道,上轎,出嫁的意思,在出嫁的時候才包紮腳,那就是懶惰,比喻平時沒有準備,事到臨頭才慌亂準備,又如“公仔抬高就見腳”,公仔戲,雷州半島的一種木偶戲,由人來操縱其動作形態的變化,當人把公仔高舉起時會不自覺地把木偶的一些缺點或短處暴露出來,所以“公仔抬高就見腳”的意思是沒有真才實學,一遇上情況便暴露出了馬腳。

談及雷州方言,有必要談及雷劇。雷劇屬於廣東三大劇種之一,在雷州歌的基礎上發展形成,已具有300多年的歷史,其發展過程中經過姑娘歌、勸世歌、大班歌、雷劇四個歷史階段。直至現在,每年春節,海康市民都會舉行姑娘歌比賽,上至政府官員,下至平民百姓都興致勃勃地參與其中。其實,這是對本土語言熱愛的一種表現。海康文化在雷劇裡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其表達途徑無非是透過簡單,通俗易懂的雷州話。如《抓閹村長》這臺戲裡頭,就有這樣一段對白:月母光,月母圓,四嫜加布在庭邊,月母,即月亮,加布即織布,庭邊即院子,月亮亮晶晶,月亮圓滾滾,四姑娘在院子裡織布,如果用翻譯後的語言表達,海康人民很少能聽懂,因為熱愛雷劇的聽眾中大部分是幾乎沒有文化的農民,這也是雷劇受海康人民熱愛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此,只是對雷州話方言中一小撮的舉例,其實,我更願意能夠把雷州方言推廣,而這將是怎樣大的一項工程,我不得而知。

【雷州話】

海康的主要漢語方言。來源於福建的閩南話,漢代已基本形成。據明萬曆《雷州府志》載,當時雷州話叫“東話”或“客話”,其特色是較多地保留了古漢語的語音,許多基本詞彙與潮州話和蒲田話大致相同,但因受官話、粵語和少數民族語言的影響而發生差異性的變化。雷州話通行範圍很廣,包括海康縣、徐聞縣全部,遂溪縣、湛江市區和郊區的大部分,以及雷州半島北部的廉江市、吳川縣、電白縣的一部分,人口超過300萬。海康城的雷州話是雷州話代表方言,是正音。現出版有《雷州話注音字彙》、《雷州話方言詞典》和《雷州方言志》。

【雷州歌

】用雷州話演唱的民歌。漢代形成於海康縣,流行於雷州半島。是廣東四大方言歌之一,也是中國131個歌種之一。其格律嚴謹,每首四句,每句七字,一、二、四句的尾字押韻,第二句的第四字、第四句的第四字和尾字都用陽平聲,第二句尾字則用陰平聲。每句句首都可加兩三個字,叫“歌墊”。其表現手法有賦、比、興以及雙關、重疊、連珠、倒裝等10多種。歌唱形式有獨唱、對唱等。民間男女老幼都會唱,遇事隨口即唱,出口成歌。

【雷州音樂】

雷州的民間器樂曲。始於明盛於清,流行於雷州半島和湛江市區。雷州音樂按演奏形式可分為:將軍令,氣氛熱烈,氣勢磅礴;小牌,旋律流暢優美,輕鬆活潑;坐門樓,多用於慶典,樂手坐在門樓下(大門口)演奏;戲套,為雷州歌劇和黎戲(雷州木偶戲)的場間氣氛音樂,也用於日常生活。

【雷劇】

原名雷州歌劇。源於雷州歌,明代中期形成於海康縣。其唱腔音樂、鑼鼓音樂別具一格。初期以雷州歌謠腔為主唱腔,後在原唱腔基礎上創作出數十種新唱腔,按其體系可分為“高臺”、“雷謳”。

【雷州的佛教】

唐代佛教開始傳入海康,以後不斷髮展。現全市儲存較好的寺廟有108座,其中雷州城區有66座,僧尼583人。全市有60多人分別在廣州、香港和美國等地佛教組織任法師或住持。佛教音樂已收集到50多種,結構嚴謹,旋律流暢。

【雷州白斬狗】

南宋初年在海康城興起的一種傳統食俗,把狗宰殺後煮熟,放在砧板上斬碎來吃,稱白斬狗。海康人很喜歡吃狗肉,市場上賣狗肉攤檔比比皆是。尤其是冬天,吃狗肉可以禦寒,是窮人的大補。甚至有人說:“將錢買狗吃,好過買被蓋。”本世紀三四十年代,湛江市赤坎高州街就有一家“老友記”小店,專營雷州狗肉生意,因為經營得法,曾名噪一時。吃白斬狗很講究調味,狗肉攤檔必備有花生油、醬油、生粉、糖、醋、辣椒等作料製成的調味品,免費供應顧客。家庭製作狗肉,更講究烹調方法。

【雷州

白籺

清代最為興盛的一種地方風味小吃。雷州白籺用糯米粉做皮,用白糖、椰絲、芝麻、豬肉末、冬瓜糖、生黃皮等作料作餡,捏成籺後,放在蒸籠裡蒸熟即成。雷州白籺素以餡多皮薄、油水充足、既香又甜著名,尤其餡裡椰絲要下足豬油炒熟。

雷州大粽】

興盛於明代的一種地方風味小吃。海康城東西洋盛產大米,尤以糯米著稱。城裡商販便就地取材用糯米裹粽上市出售。因雷州粽用料足,體形大,人們稱為“海康大粽”。海康大粽的製作方法是,先將糯米洗淨(放在油鍋裡炒過更佳),用蝦米、豬肉等配料作餡,然後用粽葉包裹,再用草繩捆緊,放進鍋里加水煮熟即成。舊時雷州攤檔賣粽,一般是連鍋帶粽搬上街頭,放在火爐上面,邊賣邊加熱。糯米軟滑可口;蝦米、豬肉作餡,香味襲人,且白糖又多,在當時確是一種比較實惠的食品。顧客吃飽後,檔主又免費贈送一碗粽水,既可解膩,又可品嚐粽葉風味。如今,海康城入夜後,街上傳統賣粽攤檔比比皆是,為海康人的夜生活增添情趣。不過,由於人們早已解決溫飽問題,海康大粽風味雖依然如故,但體形比以前小得多了。

【甜酒】

地方風味小吃。俗稱“甜糟”。相傳始於宋代。與白籺、大粽合稱海康三大甜食。它以糯米釀製,荔枝大糯米或六月糯仔米最好,其他糯米也可,但滋味大為遜色。甜酒糖水就是甜酒加黃糖煮水打底,舀到碗裡時,再加適量未經煮過的甜酒。煮過的稍爛,有渣,加上生甜酒,就恰到好處,香甜可口。愛吃生甜酒的人也很多,因為生甜酒保留了甜酒的固有滋味。甜酒葡萄糖豐富,海康人視為冬令補品,往往把炒過的熟雞肉浸到甜酒中去,每天喝一二碗,可補腎益血,產後婦女尤宜。

【南珠】

珍珠有東、西、南珠之分。國際市場上評價說:東珠(日本產)不如西珠(歐洲產),西珠不如南珠(中國雷州產)。南珠特點是“光、重、圓、大”,是珠中上品。南珠價格相當昂貴,歷來被人們視為華麗、貴重、富有、吉祥的象徵。南珠既可製作項鍊、首飾,又可製作藥品、飲料、日用化妝品等。從三國時起,雷州就有珠民採珠、養珠,史稱“南珠故鄉”。明朝在雷州設定專事採珠都,多次派官員和太監大量採辦南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南珠養殖始於1966年6月1日。現有南珠養殖場3333個,養殖面積3000公頃,珠核廠21家,珠殼粉末廠12家,南珠項鍊加工廠103家。南珠年產量達9657公斤,產值1。21億元,居全國第一,佔全國珠產量的2/3。珠民們現已普遍掌握科學植核法、珠貝養殖法、夏季植核法、南珠加工法等技術,使南珠養殖週期縮短,成本降低,經濟效益更好。

【葛布】

中國向有“北有姑絨,南有女葛”之說,“南有女葛”指的是廣東海康婦女織的葛布。這種葛布從漢代起就是進貢皇帝的主要物品。海康葛布“百錢一尺,盛行天下”,布質精細,光滑耐用,顏色像褐色象牙。海康人最善於紡織葛布。葛的主要產地是陽江、硇洲和海康,而葛布紡織主要是海康。廣東葛布很多,海康葛布才是正宗。海康婦女大都是以紡織葛布為生,紡織的葛布有粗有細。精細工紡織出的葛布,質量上勝過綢緞,薄如蟬翼,重量僅有數銖。

【分類】

現下的雷州話大致分為兩類:徐聞雷州話和海康雷州話,徐聞雷州話語速平緩輕盈,發展較快,許多話音都偏向於普通話,摒棄了許多原來的發音,採取“普通話式”的發音,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現在大多數年輕人已經不能很準確地說出某些字詞,索性拿普通話發音濫竽充數!這種變化在兩代人之間體現得更為明顯;海康雷州話發音快,常帶有爆破音,很大程度上保留了本土雷州話的精髓,是比較地道的雷州話。隨著時間的推移,徐聞雷州話和海康雷州話的不同越加明顯,打個比方,現在的大多數海康雷州話等於50到80年代的徐聞雷州話!

談談我們湛江的雷州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