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生活中有哪些行為是高情商的表現?看了這些你就知道了

  • 由 Kindle讀書 發表于 垂釣
  • 2022-08-14
簡介比如,對方找你訴苦,很可能只是想傾訴,可是你會覺得:“你說這些話就是為了要抱怨

爽約怎麼委婉的表達

其實,你很容易知道一個人的情商高不高,因為情商高的人常常面帶笑容,充滿熱忱。與這樣的人打交道總是讓你覺得心情舒爽,如沐春風。

巴西小說家保羅·科埃略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原罪不在於夏娃吃了禁果,而在於她如果不跟亞當分享這項發現,她就會孤獨。”人為了變得更加親密,而非疏遠,所以才會學習道謝,學習道歉,甚至學習道別。人為了消弭情感糾紛,化解利益衝突,所以才會學習溝通,學習談判,學習說服。人為了表達愛─發自內心的愛,所以才會想要試著袒露、分享、告白。

高情商的奧秘就是能深深地品味“做人的滋味”,也能把這種奇妙的體驗,分享給其他人,讓人感謝言語的存在。生活中高情商的行為會讓你發現別人透過你的溝通,而變得釋懷、欣慰、體諒,變得鬆開拳頭,或是尋求擁抱,變得恍然大悟,或是有了共鳴……

《好好說話2:簡單有效的高情商溝通術》這本書就闡述了許多生活中高情商的表現,下面幾個例子或許能讓你對“做人的滋味”有一些更有意思的思考:

巧妙化解自己的尷尬

01。被人戳中痛處,怎樣提醒下不為例

生活中有哪些行為是高情商的表現?看了這些你就知道了

家庭聚會時,親戚長輩總愛提到我的前任。我很不高興,又不好當場翻臉給長輩難堪。這種時候該怎麼說,才能讓他們消停一些呢?

常見的說法:“我真的不想再提到他了!別說這個了。”

更好的說法:“我想到就難受,別說這個了。”

每個人都有不想被提起的過去。而不管是有心還是無意,當別人戳到這些痛處的時候,勃然大怒不是明智的選擇。因為這會讓那些本來就想傷害你的人竊喜,讓那些只是無心之失的人覺得受到冒犯。

可是另一方面,你也可能會覺得,如果情緒表達得不夠激烈,別人還是不理解問題的嚴重性,萬一下次再犯怎麼辦?難道就沒有既不反應過激,也不留下後患的辦法嗎?

當然有,那就是:強烈地表達感受,而非激烈地表達想法。

比較一下剛才提到的兩種說法。“我真的不想再提這件事了,你能不能不要再說了?”這是一種激烈的情緒,表達的是你的想法,是對於他人的要求,容易激起對方的反彈,覺得你小題大做。而“我真的很難受,你能不能不要再說了”雖然也是一種強烈的情緒表達,但它表達的卻是你自己的感受,就算同樣也是在提要求,聽起來卻會好受得多。因為這時候你的請求,是希望對方體諒你的痛苦,而非被你強烈的情緒脅迫。也就是說,聽你的,是因為愛你,而不是因為怕你。

你要知道,越是難過,越不要用言語暴力逼對方屈服。因為敵意只能激發敵意,求助才能收穫善意。即使你有非常強烈地阻止對方繼續說下去的衝動,也不能抓狂,而是要照顧對方的感受,用他易於接受的方式,表達你的要求。想要耳根清淨,就得接受一個事實——有時候,用槍得不到的東西,卻可以用鮮花得到。

其實在任何提到讓你不舒服的話題的場合,都可以這樣做。

比如,老同學拿你當年的糗事開玩笑,其實你心裡仍耿耿於懷。與其自己憋著裝大度,倒不如真誠地表達你的感受。畢竟,裝是裝不長久的,你自己難受,最後卻只能換來對方一句“你介意的話怎麼不早說?”這又何必呢?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有軟弱的一面,也都有不想提及的傷口,需要彼此細心呵護。你暴露出自己受傷的弱點,不用覺得丟臉。倒是對方會覺得,自己居然沒有關注到你的感受,需要你把話說得這麼明白,這是他自己的失禮。

02。學會提問,和老闆單獨相處不尬聊

生活中有哪些行為是高情商的表現?看了這些你就知道了

我最近常常需要跟老闆單獨出差,但每次我都覺得很尷尬,不知道該聊什麼。老闆也感覺到我很拘謹,要我放鬆一點,把他當朋友看,這反而讓我更緊張了。我到底該怎樣跟老闆自然地相處呢?

常見的說法:沒話找話,強行尬聊。

更好的說法:“老闆,我剛出社會,有些事實在不懂。不知道能不能請教老闆,像××××一類的事情,換成是您,會怎麼應對呢?”

跟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單獨相處,大多數人有兩種表現,要麼是拘謹,要麼是沒分寸。

就拿員工跟老闆的私下交流來說,有些人緊張得要死,什麼都不敢說,惹得老闆嗔怪;有些人則是真把老闆當成了朋友,什麼都敢推心置腹,卻往往言多必失。

其實,當老闆跟你說“放鬆一點,拿我當朋友就好”的時候,他到底想表達什麼意思呢?是真心想交你這個朋友嗎?當然不是!如果真是這樣,他大可以平時多關心你,或者是在工作之餘多帶你去見世面,不用等到氣氛這麼緊張的時候,才說這種話。

事實上,老闆之所以會這麼說,潛臺詞是在責怪你讓他覺得不舒服。一方面,沒人喜歡氣氛這麼僵;另一方面,老闆也想展現出平易近人的形象,而你太拘謹,其實就是不買這個賬。

所以,老闆嘴上說是要“交朋友”,其實只是在暗示你,要你想辦法讓氣氛輕鬆點,彼此能多聊幾句就好。明白了這一點,接下去應該怎麼做呢?很多人就會說:“當然是想辦法找話題啊!”但是難就難在找話題上了,因為你們本來就不是朋友,很少有什麼共同話題,而且身份地位又不一樣,小夥伴聚在一起喜歡聊的私人八卦、私下吐槽什麼的,跟老闆聊起來都很容易失控。所以,強行找話題,就很容易陷入尬聊,讓氣氛變得更加詭異。

但是,有一類話題是永遠有得聊,而且絕對不會出問題的,那就是“請教問題”。

首先,可以提出你自己的人生疑問,讓老闆有機會做你的“人生導師”。因為平常老闆只是指導你的工作,但是這時候,正好可以請教工作之外的疑問,讓老闆有機會展現他的人生閱歷,跟你分享他的價值觀。

比如你可以提問:“老闆,工作以後,總有朋友會來跟我借錢,這讓我很困擾,是您的話,會怎麼應對呢?”這時候,老闆就可以分享他的經驗來開導你,甚至日後還可以拿這件事開你玩笑。

總之,不管老闆怎麼答,也不管你到底有沒有覺得受用,你跟老闆的關係,肯定會因此熱絡起來。但是要注意,當地位比你高的人分享個人故事的時候,氣氛再好,你也不要為了滿足自己的表現欲,反過來把話題引到自己身上;或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細緻地追問對方沒主動提到的事情。因為這樣可能會讓人覺得你有些得意忘形,沒大沒小了。

正確的道歉

01。只是“對不起”,換不到“沒關係”

生活中有哪些行為是高情商的表現?看了這些你就知道了

我跟朋友開了一個比較過分的玩笑,他很不開心,我該怎麼跟他道歉,才能讓他原諒我呢?

常見說法1:“好啦,我道歉就是了,別生氣啦!”

常見說法2:“如果你覺得不舒服,那我可以跟你道歉。”

常見說法3:“我很抱歉,但我不是故意的,我不知道你這麼在意。”

更好的說法:“我知道我的話傷到你了,真的很對不起。”

誠摯的道歉,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因為我們通常會覺得,說出“對不起”這三個字,是件特別尷尬的事。而為了降低自己的尷尬感,道歉的時候,人們就很容易陷入三個誤區,致使被道歉的人接收不到我們的歉意。

第一個誤區,是硬要在道歉最後加上一句“尾巴”,讓道歉聽起來比較輕鬆。比如在表達歉意之後,勸對方“別生氣啦”之類的。而這個“小尾巴”,其實是會讓人很抓狂的。因為在被你冒犯的人聽起來,這是在暗示問題出在他身上,是他不懂放輕鬆,喜歡小題大做,才導致關係緊張的。可是,被傷害的人明明是他,你憑什麼要求他就必須大氣一點,必須看開一點呢?

第二個誤區,是在道歉的時候,加上了“前提”。比如“如果你覺得不舒服,那我可以跟你道歉”,這個邏輯聽上去好像沒什麼問題,畢竟對方的“不舒服”,是你道歉的直接原因。可是歸根結底,對方的不舒服,是因為你做錯了。你是在為你的錯誤道歉,這時候強調“對方不舒服”這個前提,只會讓人覺得,你是在怪罪他太敏感脆弱。

第三個誤區最嚴重,是在道歉時還要加上“但是”,試圖為自己開脫。最常見的情況,是說完抱歉之後再加一句“(但是)我不是故意的”。從你的角度想,這是為了讓對方心裡好受些。但是從對方的角度來看,完全不是這個感覺,他會覺得你不是在道歉,而是在自我辯解,甚至是找藉口。

以上這三個誤區,並不一定是因為道歉者存心狡辯。恰恰相反,這很可能正是因為他們內心被羞恥感壓得喘不過氣來,所以才會找各種機會,給自己緩和一下氣氛。但是,如果你要讓對方感受到真摯的歉意,就必須剋制這種本能的衝動。不要怕,讓你的羞恥感自然表現出來就好。

美國的溝通專家約翰·卡多(John Kador)指出:“對不起”之所以會有力量,其實不在話怎麼說,也不在內心怎麼想,而是在於你是否充分展現出“羞恥感”(Shame)。羞恥感展現得越多,道歉就越有力量。也就是說,你越是讓自己顯得尷尬,就可以得到對方越多的諒解。道歉最大的訣竅,就是“不要怕尷尬”。

02。驚喜比承諾更能表達歉意

生活中有哪些行為是高情商的表現?看了這些你就知道了

最近工作特別忙,好幾次約會都泡湯了,另一半很不開心。我應該怎麼做,才能好好補償她呢?

常見的說法:“親愛的,對不起,下個週末我一定陪你去那家你喜歡的餐廳吃飯!”

更好的說法:“親愛的,上次爽約之後,我心裡一直很抱歉。今晚剛好我們都沒事,我定了你上次說很想去的餐廳。車已經叫好了,我們準備出門吧!”

計劃趕不上變化,總是特別讓人失望。無論多麼周密的計劃,都可能遇上變故。臨時要取消約會、聚會,不僅讓被約的人很失望,也讓爽約的人很內疚,想要補償對方卻找不到方法,很多人最後就只有救命的一招:給承諾。

“用承諾化解失望”,這就是想要修復因為爽約造成的關係破壞時,人們通常的思路。潛臺詞是:“下次一定如何如何,所以這次能不能先原諒我?”可是,開出承諾,就一定能用“期待”取代“失望”嗎?通常都是行不通的。

因為人們往往忽略了兩點:第一,期待越大,失望也會越大;第二,就算承諾能夠安撫對方的情緒,也不是因為承諾本身,而是因為上一次你兌現承諾時的“信用記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你試圖用承諾來化解這一次爽約帶來的尷尬時,對方第一句話通常是:“真的?”而第二句話往往就是:“那上次那個×××的約定,你還沒有兌現呢!”在這種情況下,一方面,當你為了解決當下的尷尬,把“給承諾”當成救命稻草的時候,對方會本能地覺得,你的態度是很不真誠的,只是一時著急才這麼說。另一方面,由於這個世界上幾乎沒人真能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所以一旦對方不相信你的誠意,開始翻舊賬,就會想起之前你還有很多承諾沒兌現。不但這次不信你,而且以後也會對你的話打折扣了。

如果“許諾補償”效果並不好,又該怎麼辦呢?有一種更好的做法——用“驚喜”取代“承諾”,也就是靠意外之喜去補償對方。

比如說,同樣是約會告吹,一種補償對方的方式,是八字還沒一撇,就跟對方拍胸脯保證會帶她去更棒的餐廳。可是,就算你確實履行了承諾,那也只是完成了說好的事,並沒什麼了不起的。而另一種做法則是,當下先道歉,但是不說下一步你會怎麼做。等到確定你們倆都有時間的時候,再告訴對方,你一直對上次爽約的事耿耿於懷,所以現在預定了她一直都想去的餐廳,想好好補償。這樣做,在對方心裡,不僅對你上次爽約的疙瘩沒了,還會獲得意外之喜的快樂。

不給承諾,反而讓自己的承諾更有信用,這就是用“驚喜”取代“承諾”這個技巧的絕妙之處。

同樣的道理,這個方法也適用於爸媽對孩子爽約,比如爸媽由於工作原因,不能帶小孩去遊樂園,這時候父母該怎麼彌補呢?最有風險的做法,就是承諾孩子,你要買玩具給他,或是等你有空了,要帶他去更棒的地方玩。可是,如果這次是因為工作繁忙而爽約,你又怎麼保證下次一定會有時間給孩子買玩具,或者是帶小孩去遊樂園呢?但是,這時你的支票已經開出去了,孩子在家肯定是期待得不行,如果你再次讓孩子失望,他的痛苦很可能會加倍。而一個安全又聰明的做法是,把這件事先放在心上,等你哪天有空的時候,去商場挑個玩具,回到家裡把這個玩具當作“驚喜”送給孩子,他收到禮物的快樂,可能大大超過上次的失望。

我明白,你的心裡也住著一個小孩

01。傾聽最好的方式就是“我知道你很難過”

生活中有哪些行為是高情商的表現?看了這些你就知道了

小孩在學校被老師批評了,跑來跟我抱怨,我該怎樣安慰他呢?

常見的說法:(1)“你不用難過,沒什麼大不了的,不要去在意這種事啦。”(2)“為什麼老師不批評別人,只批評你?你有沒有反省過自己呢?”(3)“你怎麼能抱怨老師呢?老師肯定是對的!”

更好的說法:“嗯,我感覺到你是真的很難過。我能做些什麼讓你心情好一點嗎?”

小孩的情緒特別敏感,當他抱怨的時候,如果沒有正確迴應他的情緒,就可能變成人際互動的錯誤示範,並且對親子關係造成負面影響。溝通專家阿黛爾·法伯(Adele Faber)和伊萊恩·瑪茲麗施(Elaine Mazlish)研究發現,家長在安撫小孩的時候,非常容易犯下三種錯誤:否定、說教、偏袒,而這很容易破壞親子之間的信任。

首先,所謂“否定”,就是不承認小孩的感受。很多父母都會覺得,小孩子喜歡對自己的感受小題大做、誇大其詞;甚至會覺得,孩子的很多負面感受根本就不應該存在。那麼下次,小孩又有什麼情緒,就會不想跟大人多說。大人問起的話,他也只會敷衍說“沒事”。因為上一次的經歷,讓他形成了一個印象,那就是大人根本不會認真看待他的情緒。所以說,否定別人的感受,不會讓這種感受消失或是讓他變勇敢,而只是會讓他學會隱瞞而已。

其次,所謂“說教”,就是講大道理教訓人。比如,小孩說他在學校被同學嘲笑了,結果你卻說:“為什麼別人沒被嘲笑,就你被嘲笑?你有沒有反省過,是不是你哪裡做得不對呢?”其實每個人都討厭別人說教,但是家長在小孩面前,很難剋制自己教訓人的衝動。因為彼此之間的身份關係,讓家長覺得自己有義務、有權利隨時說教,尤其是小孩在吐苦水的時候,他都是呈現出很脆弱、很受傷的那一面,這時候家長就更容易把自己當成心靈導師,要對他好好開導一番,但結果卻只是讓小孩更討厭跟家長交流。

最後,所謂“偏袒”,就是非理性的站隊。你畢竟不是當事人,很多情況都不瞭解,第一時間就站隊,肯定是在偏袒。比如小孩跟你抱怨:“老師太可惡了!”結果你卻數落他一頓:“你怎麼可以這樣說老師!老師總比你懂得多!”這就是在偏袒老師,你像這樣胳膊肘向外拐,小孩當然會很失望。

否定、說教、偏袒,都是“聆聽抱怨”時的大忌。而真正適當的安撫方式,應該是“觀察”和“描述”對方的感受,讓他知道,你有接收到他的情緒,並且有耐心認真聽他說下去。

但其實有句話這樣說,“每個情緒穩定的成年人,內心深處其實都住著一個需要安撫的小孩子。”在普通的人際關係中,你也要儘量用觀察和描述,來取代否定、說教和偏袒。

比如朋友抱怨工作壓力,你不應該說:“工作就是這樣,你不要想太多,好好做就是了。”而應該說:“聽你這樣說,壓力肯定很大吧,你是覺得老闆偏袒同事,對吧?”這樣,對方才會願意跟你深聊下去。

學會聆聽,在別人感到孤獨、不自信、缺乏安全感或者迷茫失落的時候,你都能走進對方的心裡,告訴這個不安的小孩:“別擔心,有我呢。”

學會深度溝通

01。不預設對方的意圖

生活中有哪些行為是高情商的表現?看了這些你就知道了

跟人聊天的時候,經常發生雞同鴨講,跟對方聊不下去或是聊不深入的情況。該怎樣溝通,才能好好說話不吵架呢?

常見的做法:預先揣測對方的目的。

更好的做法:避免預設對方的意圖。

跟別人溝通的時候,最麻煩的一件事,就是我們的腦子動得比嘴快,常常會急著想要知道對方說這些話的意圖是什麼。

也就是說,當別人的話還沒說完,有時才說了開頭,你的腦子就已經等得不耐煩了,於是你就預先揣測對方說的這些話,目的是什麼,並且根據你的揣測進行迴應。人家話才說到一半的時候,你就以為自己掌握了足夠的資訊,幫對方得出“你就是這個意思”的結論。

比如,對方找你訴苦,很可能只是想傾訴,可是你會覺得:“你說這些話就是為了要抱怨!”然後就聊不下去了。又比如,同事只是說了幾句你在工作上的問題,你馬上在心裡總結:“他就是想要讓我背鍋!”火氣一下子就上來了。這種行為,就叫“預設對方的意圖”——在真正的溝通還沒產生的時候,大腦就已經迫不及待想要理解這一切,想要為這段對話定調了。

正因為如此,生活中有很多溝通都是表面的,並沒有真的有效交流。有時候,你看到一個人在跟別人嘰嘰呱呱、你來我往地聊天,但事實上,他從頭到尾可能就只是在跟他心中所預設的、所假想的那個物件在說話。可是你要知道,如果你只聽到自己想聽的,那你就根本沒在聽。

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在溝通時,會經常講這樣一句話:“你等一下,我不是這個意思……你沒有弄懂我的意思……”

人與人之間,真正的溝通其實是很少見的。我們都是一邊聽對方說,一邊在預想:你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們大部分的對話,都是在跟自己的想象對話。而那個正在跟我們說話的人,他其實只是個道具,負責“扮演”某個正在指責我們的角色、正在推卸責任的角色、正在提出要求的角色、正在炫耀他自己的角色……但是,這很有可能並不是對方真實的樣子。

什麼是情商高?很多人認為溝通時應該“對事不對人”,但事實上,“對人不對事”才有可能做到深度交流。對事不對人的時候,我們會一直在想:“你現在跟我講這個,是什麼意思?”這時候,“你”不重要,“什麼意思”才重要。我們會一邊聽一邊想:“你是不是要告訴我這個……你是不是希望我如何如何……”這時,我們是在跟自己的想象對話。而對人不對事是指,比起“事”,我們更在乎“人”。

不預設你的任何意圖,而是關注於跟你的溝通,透過交流一步步瞭解你在想什麼、你有什麼樣的需求、此刻有怎樣的感受。

02。用“情緒碰情緒”跟長輩聊天

生活中有哪些行為是高情商的表現?看了這些你就知道了

逢年過節或者家族聚會的時候,長輩們總是要上來尬聊一番,問工資、問感情。我不想多說,但簡單迴應他們又不是很滿意,我該如何跟長輩聊天呢?

常見的做法:提供自己的資訊。

更好的做法:迴應他們的情緒。

長輩打聽你的近況,其實並不一定是真的想獲得“資訊”,而是希望你能迴應他的“情緒”。沒有理解這點,就很容易讓人覺得長輩問東問西很煩人,而長輩也沒有獲得他們希望的反饋,當然就不會滿意了。

所以,跟長輩聊天的秘訣,不是給資訊,而是要在對話中“情緒碰情緒”,不僅你的話要給到,情緒也得給到。

比如,長輩問你有沒有談戀愛,他除了想知道你是不是單身,更重要的言外之意,是表示一下他把你放在心上,想知道你過得好不好。而詢問你的近況,就是他傳達關心、傳達熱情的方式,他當然也期待你能迴應他釋出的情緒。

這時候,你如果是規規矩矩地報告,說:“最近工作很忙,沒有時間談戀愛。”長輩就會覺得他熱臉貼冷屁股——他是想跟你聊天,又不是來面試你,你怎麼能交代一下就完了呢?所以這個時候,他往往會覺得是你不太會聊天,不懂人情世故。

更要注意的是,由於長輩沒有收到你的情緒,他的期望沒有被滿足,所以為了逼出你的情緒,他往往會繼續追問:“怎麼還不著急啊?是不是眼光太高了啊!”換句話說,你以為長輩都喜歡問東問西,其實背後真正的原因,是你沒有適當地迴應他們的情緒。

相反,如果想讓長輩滿意,你應該帶著相同的情緒“濃度”去迴應長輩。長輩如果很熱情,你就要以同樣的熱情去回覆,長輩如果很殷切,那你就要以同樣的殷切來回應長輩。這樣一來,你就能跟長輩聊得開了。比如,你可以說:“三姑啊,幸好還有你惦記著我!人家現在還是單身呢!”或者:“唉,我也發愁啊!不過呢,與其找個人來管著我,還不如一個人過自在呢!”這裡的關鍵,是不只要表現你的資訊,更要表現你的情緒。也就是說,你是不是單身,想不想脫單,需不需要對方給你介紹,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對此有什麼感受”。

這種跟長輩聊天的訣竅,對於促進和父母的感情也很有幫助。

舉個例子,假如你一個人在大城市打拼,父母打電話來問你:“最近工作忙不忙?好好吃飯了嗎?”那麼爸媽的言下之意不是在問你“工作的繁忙程度”“午餐的菜譜”,而是在委婉地表達:“寶貝,爸媽想你了,我們想知道你最近過得好不好。”所以這時你就得迴應他們的情緒。你可以說:“媽,最近我工作都忙死了!老闆看我能幹,交給我好幾個大專案,你女兒厲害吧!”你也可以說:“放心,我有好好吃飯,公司每天都有四菜一湯,不過比起您的手藝可差遠了!”另外,反過來關心爸媽的近況,也是一種給情緒的迴應方式。

小結

一個人的話語中,往往埋藏著他的思考與企圖,情緒與慾望,包含著他對外界的猜測與理解,期待與恐懼。高情商的奧秘往往就在於說話的藝術以及對人的理解,學會好好說話,為了他人也更是為了自己。如果這篇文章讓你也有收穫的話,不妨來亞馬遜Kindle看《情商:為什麼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保證讓你乾貨滿滿,小K等你呦~

生活中有哪些行為是高情商的表現?看了這些你就知道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