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黃葛埡”的悲哀和重慶的文化形象

  • 由 祝渝華 發表于 垂釣
  • 2022-07-15
簡介不過,這種錯誤只是出現在“紙上”,那些人是把“桷”字當成“葛”字寫,所以雖然有些地方寫的“黃桷樹”,但重慶人四川人還是說的“黃葛樹”,沒有說“黃桷樹”的,任何一個寫“黃桷”字樣的名稱,人們依然是稱“黃葛”

倒多音字怎麼讀

據川農教授林鴻榮先生考證:“黃葛”一詞最早見於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的記述,“江水逕陽關,又東右逕黃葛峽,又右逕明月峽。”,已有一千多年曆史。宋朝樂史的《太平寰宇記》,明代《蜀中名勝記》,清康熙《峨眉山志》以及清成都縣誌都有黃葛樹的記錄。

林鴻榮先生解釋,黃是“老樹“之意,葛在《詩經》中就存在。《詩經·周南·樛木》曰:“南有樛木,葛藟累之……”(南方有一種樹枝彎彎的大樹,是因為葛藤(藟)的攀繞而壓彎的)。因此,“葛”是“老樹葛藟”演化而來。

黃葛樹是《中國植物誌》上的正式名稱:“被子植物_木蘭亞綱_薔薇目_桑科_榕屬 黃葛樹”。重慶和四川的黃葛樹很多,有些地方都以“黃葛”命名,比如黃葛埡、黃葛坪、黃葛等等。 三十年代出版的巴縣誌(向楚主編)上,已經有了“黃葛埡”的稱謂,並寫明它是因黃葛樹得名(《巴縣誌選注》第845頁)。向楚的巴縣誌,是在清朝乾隆時期王爾鑑主編的巴縣誌的基礎上發展來的,所以“黃葛埡”的稱謂和文字記錄,至少在清朝乾隆時就存在了。

有些人把“黃葛樹”寫成“黃桷樹”,是因為不會寫“葛”字。漢字“角”是多音字,可讀作“jiǎo”,可讀作“jué ”。重慶本地話“角”與“葛”同音,有的人懶得查字典,以為把“角”字加個木旁還是讀“角”,既能與“葛”同音,又能指明這個字的意義類別,所以就有了“黃桷樹”之誤寫。不過,這種錯誤只是出現在“紙上”,那些人是把“桷”字當成“葛”字寫,所以雖然有些地方寫的“黃桷樹”,但重慶人四川人還是說的“黃葛樹”,沒有說“黃桷樹”的,任何一個寫“黃桷”字樣的名稱,人們依然是稱“黃葛”。這就是為什麼“黃桷”時不時在某些地方看到,在世上卻從來聽不到,除了以訛傳訛的電視臺。

由於有人把“黃葛樹”錯寫成了“黃桷樹”,所以自然就有人把“黃葛埡”寫成了“黃桷埡”。

把“桷”讀作“葛”,是認錯了字;把“葛”,寫成“桷”,是寫錯了字。無論怎樣,把“黃葛樹”寫成“黃桷樹”都是錯,與事實(大眾稱謂)和科學(《中國植物誌》)都不相符。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我們的語言是“黃葛樹”就應該寫成“黃葛樹”。“黃桷樹”這個文字元號沒有對應的語言,是無本之木,所以,由“黃桷樹”派生出來的所有名稱都是謬誤。

如今“黃葛樹”已經端本正源,迴歸它的正確名稱。“皮之不存,毛將安傅”?那些來源於“黃桷(go)樹”的名字,本應該順理成章地改成“黃葛”,可這些無皮之毛還頑固地繼續存在,如“黃桷埡”。更荒唐的是,錯別字地名還跟正確地名一起使用,如“黃桷埡”和“黃葛古道”,一地多名,不僅違反《地名管理條例》第五條的規定,還給人們造成混亂,特別是對外地人:那個“黃”字後面的字到底該怎麼寫?

經向官方詢問,原來他們是根據《重慶簡史和沿革》《四川省重慶市南岸區地名錄》(1982年編印)記載,命名的“黃桷埡”。後來又說是1941年當地建鎮的時候,也是取名“黃桷埡”,這大概就是最早出現的“黃桷埡”。

新中國建國前百分之九十多的老百姓都不識字,“黃葛埡”這個地名主要是人們口口相傳流傳下來的,是一種文化景觀,是區域歷史文化在地表的凝結和保留,承載了厚重的人文歷史和老百姓的情感鄉愁。不管你資料文獻裡怎麼寫,寫黃葛埡也好,寫黃桷埡也好,寫黃角埡也好,甚至寫綠桷埡也好,都跟老百姓無關,反正那時的百姓不認識字,不會照著字去讀。即使現在,雖然官方有足夠的威信和影響力,但是老百姓也沒有跟著稱“黃桷埡”,還是以自己的方式叫那地方“黃葛埡”。資料文獻的地名與當地群眾的稱謂不一致,難道是老百姓叫錯了? 把這個三千多萬重慶老百姓傳承了上千年的“黃葛埡”地名篡改成“黃桷埡”,是割斷歷史,不尊重當地歷史和文化特徵。

並且,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把“黃葛埡”這個稱謂記錄成“黃桷埡”,文字和稱謂不一致,就是文字錯誤,錯的文字不管什麼時候出來的都是錯的,並不是出來得早就是正確的。何況根據史料記載,“黃葛埡”出來得更早。

雖然老百姓口口相傳地叫了上千年“黃葛埡”,但官方罔顧耳滿鼻滿的事實,僅以脫離實際的文獻資料為依據,拒絕承認這個地名,只認可莫名其妙的“黃桷埡”。“黃葛埡”這個上千年的“歷史文化在地表的凝結和保留,”就這樣被從正式名稱上抹掉了!確實非常可惜!在《百度地圖》和《百度百科》裡,找不到“黃葛埡”,只能找到“黃桷埡”。即使百分之百的人都稱呼黃葛埡,對這個顯而易見的錯誤也無可奈何!領導說他沒有錯,那就是沒有錯,是你百姓們千百年前就叫錯了。人們一般都

以事實為標準來檢驗書本的正確性,而官方卻相反,以書本為根據來反對事實,真是顛倒是非。

傳承歷史應該傳承歷史的精華,不能沿襲歷史的糟粕。官方把“黃桷(go)埡”這個在1941年、中國歷史上文化最落後的時期產生的錯誤,當作歷史文化特徵,還自以為是,拒諫飾非。

“黃桷”一說,既不是來自權威,也不是來自廣大公眾,只是一些認錯了字的人自作聰明寫出來的。明明有現成的、為人們所習用且詞義顯豁、理據充分、來源清楚的“黃葛埡”,官方卻棄之不用,偏要生拉活扯地去造一個於理不通、從未有人叫過的莫名其妙的“黃桷埡”!就像一出弄巧成拙的滑稽戲。

在地圖上堂而皇之地標出源自錯別字的“黃桷埡”,雖然只是一個錯別字,但如此低階的錯誤,足以使重慶在全世界出乖露醜。那些地方官,連自己治下的地方究竟叫什麼名字都搞不清楚,這樣糊里糊塗的,怎麼勵精圖治?一個錯別字都識別不了,現在明知錯了又懶得改正,這種草率的、不負責任的態度,不但與其一貫倡導的作風大相徑庭,還凸顯出官方的文化素質和責任心低下的一面,並嚴重損害重慶的文化形象。

“黃葛埡”的悲哀和重慶的文化形象

“黃葛埡”的悲哀和重慶的文化形象

“黃葛埡”的悲哀和重慶的文化形象

“黃葛埡”的悲哀和重慶的文化形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