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涼山日記 | 上古,大渡河之南

  • 由 澎湃新聞客戶端 發表于 垂釣
  • 2022-06-26
簡介由此不難看出,帝堯之後,禹受舜帝之命,治天下洪水,在梁州修好峨眉山、蒙山的道路,治好大渡河夷地的水患,便在情理之中

嶓這個字怎麼讀

原創:涼山之光

涼山日記 | 上古,大渡河之南

《一生最美的閱讀筆記·涼山日記》

文|北 來

聯合主編|何萬敏

1971年夏天,成昆鐵路正式通車運營,依然秘密執行。我的家從成都南遷西昌,午夜時分火車掠過大渡河,駛入大涼山,我的夢境從此又高又遠。後來的28年,我在大涼山呼吸,年年月月,日日夜夜,呼吸大涼山的風。風從河谷來,大渡河、牛日河、金沙江、雅礱江、安寧河,江河無數。河谷氣候的大涼山,早晚溫差大,月夜如水,陽光如金。至今雖已離開西昌20年,我卻依舊能夠聽見大涼山河谷裡的風,數千年來一直述說的秘語。

大渡河南面,最早最遠的事情,中國第一部古書《尚書》已能讓人察覺。

這部史書開頭部分說的事情,距今已有四千多年,在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追憶而成。開篇的《堯典》回憶:昔日堯帝,“協和萬邦”,即將退位,派人去東南西北四方,觀測掌握天象,“敬授民時”,按曆法做事。時有滔天洪水,堯帝在位已七十年,讓舜繼位。第二篇《舜典》追述:舜帝始定天下“十有二州”,派禹繼續“平水土”,之後殘缺九篇,僅剩標題及少許殘文。《大禹謨》回顧:舜帝在位已三十三年,大禹治水成功即帝位。《益稷》追溯:禹治水“決九川距四海”,“萬邦作乂”。《禹貢》說:禹劃分天下為九州。

禹定九州,其中一州為梁州,事關大渡河以南的情況。

再看《禹貢》:“華陽、黑水惟梁州”,說梁州位於華陽至黑水之間。華陽指的是華山之南,黑水卻所指不明,古今眾說紛紜,計有張掖河、大通河、黨河、疏勒河、雅礱江、金沙江、瀾滄江、漾濞河、怒江、伊洛瓦底江、盤江至西江、陝西城固黑水(漢水支流)、四川黑水縣的黑水(岷江支流)等說。同時,文中還有若干重要地名等。

而《禹貢》接著說:“岷、嶓既藝,沱、灊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績。”

岷:岷山(四川)。嶓:嶓冢山(甘肅),有說在陝西。沱、灊:發源於梁州的沱水(四川)、灊水(漢中)。蔡:有說峨眉山。蒙:蒙山(四川)。和:有說大渡河。和夷:有說地名,或在今四川滎經縣、名山縣界,或在今湖北武當山一帶,有說“和蠻”。

對《禹貢》以上所言十六字,古今雖存異議,翻譯不一,但我傾向於譯為:華山之南到黑水之間是梁州。岷山、嶓冢山弄好可以種植了,沱水、潛水也疏通。峨眉山、蒙山的道路已經修好,大渡河夷地也取得治水成效。之所以傾向如此,因為通觀《堯典》,原文載有帝堯“協和萬國”、“申命義叔,宅南交”,以觀測天象,授民時節;而“南交”即交阯(越南),義叔要從中原到交阯居住,自當先至蜀,再由蜀經峨眉山、蒙山道路,過大渡河,長驅南下兩千裡,方能抵交阯。

由此不難看出,帝堯之後,禹受舜帝之命,治天下洪水,在梁州修好峨眉山、蒙山的道路,治好大渡河夷地的水患,便在情理之中。至於最初,帝堯“命義叔,宅南交”,義叔從中原到交阯居住,能否不經蜀過大渡河南抵交阯,而走海上水路,顯然不行。《尚書》多篇文字寫到禹治洪水,所乘交通工具不過是“四載”,而況禹比義叔晚百年,可知其時不具備航海能力。

帝堯“命義叔,宅南交”,與黃帝之子有關。《尚書》回憶的第一個堯帝,即黃帝的第六代孫,堯帝晚黃帝數百年,《尚書》未記黃帝。書中不僅明缺九篇,從南朝宋人裴駰為此書所作《集解》看,後也遺失《尚書·大傳》,裴駰見過此篇並注引。當戰國時代回憶遙遠的上古,又過去上百年到西漢,追憶黃帝的學說多起來。司馬遷《史記》才說,《尚書》“缺有間矣,其軼乃時時見於他說”,因而在《史記》中補充了《尚書》所未載的堯之前的黃帝及其子孫事蹟。

黃帝及其子孫的零星往事,讓人越加感到大渡河南面的情景近在眼前。

從《史記》可知,黃帝“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那時候就已有“萬國”。黃帝之子玄囂降居江水,另一子昌意降居若水。二子各自有封國,故而《史記·索隱》說:“江水、若水皆在蜀,即所封國也。《水經》曰‘水出旄牛繳外,東南至故關為若水,南過邛都,又東北至朱提縣為盧江水’,是蜀有此二水也。”而若水即今雅礱江,瀘江水又稱瀘水,即今雅礱江下游與金沙江會合,雅礱江以後的一段,諸葛亮“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即此。可見黃帝二子降居之地,皆在大渡河以南,且已成為諸侯,有黃帝所封國,位“萬國”之列。

從《史記》又可知,昌意娶蜀山氏女,生高陽。黃帝崩,高陽繼帝位,即顓頊帝。因為生於若水流域,因而,顓頊帝在位時,萬國之地,“南至於交趾”,“莫不砥屬”,而交阯列屬於萬國,當始於此時。顓頊崩,玄囂之孫、黃帝之曾孫高辛繼位,即嚳帝。“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治民若水之灌溉,平等而執中正,遍於天下)“莫不從服”。帝嚳崩,其長子摯繼位,在位九年而政微弱,禪讓異母之弟放勳即位,放勳即堯帝。

《尚書》追憶堯帝“協和萬邦”,《史記》則追憶堯帝“合和萬國”。

《史記》同樣記載堯帝“申命義叔居南交”,《史記·集解》又確指“南交則是交阯不疑也。”帝堯崩,三年之喪畢,舜“而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是為帝舜”。意為舜去中國繼承帝位,史載“中國”二字始見於此。帝舜派禹“平水土”,禹治洪水,“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南撫交阯”,禹所安撫的諸多物件,包括“氐、羌”。《史記》還說,“四海之內,鹹戴帝舜之功”。然而,所謂“四海”有時指海,有時則不然。《史記·正義》說:“爾雅雲: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此外,禹治水時洪水滔天,所乘的“四載”,《史記》說的更明白:“陸行乘車,水行乘舟,泥行乘橇,山行乘檋”。但是,滔天洪水發生在帝堯、帝舜、帝禹之時,是什麼年代?

古人長壽。據《史記》的晉代註疏家推斷,黃帝活到111歲,顓頊帝活到98歲,嚳帝105歲,堯帝118歲,舜帝100歲,禹帝100歲。據此,便不難想象史上大渡河南面,曾經發生洪水朝天的年代了。

在大渡河南面,古今流傳的彝族史詩《勒俄特依》所追憶的漫天洪水,自應同屬於堯舜禹三帝時代發生的大洪水,而非另一次彝族洪水神話。《勒俄特依》即“歷史的書”,為口頭流傳,《尚書》即“上古的史書”,很大程度上有待考古實物支撐,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絕非巧合。當九州洪水朝天之際,不僅大渡河夷地,南面遠至於交阯也當一樣。如此,大禹治水有九州,便有“岷、嶓既藝,沱、灊既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績。”大禹治水成功,夏代開始,約在公元前21世紀。大渡河南面的洪水消退後,彝人先民居木武吾之子,武吾格子,古侯、曲涅支,重又開始遷徙,尋找居住地。渺茫時光中的古彝人,一邊走路,一邊選址,伴隨大渡河的水聲,發出萬古流傳的秘語。

作者簡介

北京人,曾在大涼山學習、生活、工作28年,現居成都。出版詩集《牆上的夜》《夜遊人》、專著《百年火車》、長篇小說《大涼山往事》,另著有長篇小說《大涼山秘境》、散文隨筆集《蜀旅》等。

《一生最美的閱讀筆記》 出品|頭號地標

領銜主編|李輝 朱大可

人文指導|葉開 出品顧問|單佔生

投稿以及合作加小秘書shhxixi,或郵件至2243154929@qq。com

閱讀原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