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永康魚”因她聞名世界,一顆小行星以她名字命名----張彌曼與永康的不解之緣

  • 由 中國藍新聞 發表于 垂釣
  • 2022-06-25
簡介陸題文告訴記者,2018年3月份以來,永康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調研員徐龍飛、永康一中已故退休地理教師周其祥等有識人士呼籲,在張彌曼團隊來永康考察時到過的地方選址,興建地質公園,並用張彌曼的名字來命名,以營造全社會熱愛科學崇尚科學家的良好氛圍

掃描能知道魚的名稱嗎

近日,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發布公告,將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發現的國際編號為347336號的小行星,正式命名為“張彌曼星”,以表彰張彌曼院士作為中國四足動物起源研究的奠基者,為早期脊椎動物演化研究作出的重要貢獻。這讓永康市石柱鎮永東村磨山自然村村民陸題文也興奮不已:50多年前,他在山上放牛時遇見過的女科學家張彌曼的名字被用來為一顆小行星命名了。陸題文熱切期望,利用“張彌曼星”命名之機,將永康市的科考熱潮推向新的高度,並取得新的成效。

“永康魚”因她聞名世界,一顆小行星以她名字命名----張彌曼與永康的不解之緣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張彌曼,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張彌曼原籍浙江嵊州,1936年4月出生於江蘇南京,後隨父母輾轉至江西。張彌曼從小的理想是當一名醫生,由於當時我國正朝工業化邁進,國家號召青年學生積極投身國內幾乎一片空白的地質學科研究。於是,她決心報效祖國,報考了北京地質學院。

此後的幾十年,她全身心撲在這個對平常人而言,神秘而枯燥的學科上。1980年,張彌曼以訪問學者身份,到瑞典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工作。在沒有CT掃描技術的情況下,她用連續磨片及蠟制模型的方法,研究了雲南曲靖楊氏魚、奇異魚的結構,並大膽指出它們沒有內鼻孔,是一種原始肺魚。

張彌曼的這一發現讓世界古生物界為之震動。對四足動物起源新一輪的探索由此開啟,一些著名的古魚類學家攜帶著自己的標本,從世界各地趕來和張彌曼探討研究。張彌曼的同事曾說:“她從不會越出證據說話,所以當她說什麼時,你相信就行了。”

2016年,張彌曼摘得國際古脊椎動物學界最高獎羅美爾-辛普森終身成就獎。

“永康魚”因她聞名世界,一顆小行星以她名字命名----張彌曼與永康的不解之緣

“張彌曼星”小行星命名宣佈會。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

陸題文是永康市一位普通村民,為何50多年來熱衷於追“科星”?他與張彌曼又有何關係呢?2018年3月22日,82歲的張彌曼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獲頒2018年度“世界傑出女科學家獎”。這條新聞很快衝上了熱搜。

“永康魚”因她聞名世界,一顆小行星以她名字命名----張彌曼與永康的不解之緣

1968年,張彌曼(後排右一)一行在磨石山頂留影。

在國內媒體隨後的報道中,一張上面寫有“1968年,永康磨石山(頂)”字樣的舊照片引起了陸題文的關注。這張照片由張彌曼提供,畫面內容是張彌曼和同事在永康市南部山區考察時,在磨石山上的合影。正是這張舊照片解開了縈繞陸題文腦際整整50年的謎團。當年村裡人說,這批人是找礦的,一天到晚翻山越嶺,在附近村裡破敗不堪的祠堂一住就是個把月。他們那種不辭辛勞專心致志的模樣,在陸題文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此,他對嚴謹勤勞的科學家懷著崇敬之情,並以此激勵自己艱苦打拼、創造財富。

在永康市長達半年的科考活動期間,張彌曼團隊踏遍了永康南部山區的千山萬壑。以“永康魚”為代表的永康市古生物化石、以永康市“朝川組”“館頭組”“磨石山組”為代表的地形地貌,成為張彌曼團隊科考論文裡的重要論據。此後,這個團隊的科研成果引起國際古生物科學界廣泛關注,永康,以及永康的地名朝川、館頭、磨石山由此走向世界,聞名世界學術界。

陸題文告訴記者,2018年3月份以來,永康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調研員徐龍飛、永康一中已故退休地理教師周其祥等有識人士呼籲,在張彌曼團隊來永康考察時到過的地方選址,興建地質公園,並用張彌曼的名字來命名,以營造全社會熱愛科學崇尚科學家的良好氛圍。他熱切期望,利用“張彌曼星”命名之機,將永康市的科考熱潮推向新的高度,並取得新的成效。

(藍媒聯盟·永康融媒體中心記者 何福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