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秦都咸陽宮的防禦佈局是如何設定的?

  • 由 寒香文史 發表于 垂釣
  • 2022-05-22
簡介宮殿在咸陽故城城區內,目前已經發現大、中型建築基址33處

怎麼把兩根木頭捆成十字

秦漢都城防禦體系實際上是軍事上的空間形態佈局,將其劃分為城區、周邊、外圍三個空間層次,有助於更好的瞭解它們的內部組織結構、之間的互動性及相關軍事防禦設施等,使整個體系顯得層次清晰,一目瞭然。

城區:秦都咸陽的城區包括渭北區和渭南區兩大部分,由於考古上目前還沒有發現外郭城牆,所以它的城區範圍在學術界還存在一定的爭議。筆者認為,至秦代,咸陽的城區分為渭北區和渭南區兩大範圍。渭北區是咸陽的舊城區,渭南區是秦始皇統一後重點開發區域,雖宮室佈置不如渭北集中,但發展前景方興未艾,只不過後來秦朝國祚短促而中途停廢,故本文將渭南區視為咸陽新城區。西漢長安城、東漢洛陽城的城區範圍是指環城護城河和城牆之內的居住區。

秦都咸陽宮的防禦佈局是如何設定的?

周邊:周邊範圍並不是特定的,《荀子

議兵》:“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 操十二石之弩,負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以現代軍隊要求,日常行軍速度每日

30

40

公里,強行軍徙每日行程

50

公里以上的標準來看,魏武卒的行軍速度基本可以達到。馬匹的奔跑速度一般在

20

公里

/

小時,

50

公里左右不出半日即可到達。根據秦都咸陽、西漢長安城、東漢洛陽城附近的山川形便、河流走勢的影響,及徙步行軍、馬速等因素的考慮,周邊範圍大致限定在以都城為中心,徑約

80

100

公里之內是比較合理,但又需因具體地形而定。

外圍:外圍是指距離都城相對距離較遠,徙步行軍無法在一至二日內達到,但在一定的範圍內又受都城輻射較大、聯絡較強的地區。秦都咸陽、西漢長安城、東漢洛陽的外圍軍事防禦是根據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而判定的,也受地理環境的影響,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過分的強調城區、周邊和外圍的界限,一味的咬文嚼字、死摳字眼,這是不可取,也沒必要的,不符合實際情況和應用習慣,會陷入無解的疑惑之中。

秦都咸陽宮的防禦佈局是如何設定的?

秦都咸陽軍事防禦設施

秦都咸陽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東

15

公里的咸陽原上,南臨渭水,北依九嵕山,時間從公元前

350

年至公元前

206

年,相沿

144

年。秦都咸陽的考古工作開始於

20

世紀

50

年代末,確定了重要宮殿區的位置、發現了長陵車站一帶大批的文化遺存

1973-1982

年,主要發掘了一些宮殿遺址。

1984

1985

年,重點調查了秦都咸陽的城垣。

2002

年以來,又先後對阿房宮、上林苑等進行勘探。

與此同時,咸陽周圍的城邑也陸續被發現

有的做過發掘,有的只是調查。軍事防禦設施是構建都城防禦體系的基礎,不同位置、不同型別、不同規模的設施在戰爭中的功能各不相同,在抵禦敵人進攻時需要互相配合,才能發揮聚合性的軍事阻擋作用。目前咸陽城防禦體系範圍內,有較多的建築遺存,它們在戰時遂即可用於軍事用途,成為抵抗敵人入侵的防禦工事,從軍事防禦角度上看,將其視為軍事防禦設施未嘗不可。

秦都咸陽宮的防禦佈局是如何設定的?

咸陽宮

咸陽宮始建於秦孝公十二年(前

350

年),此後一直是歷代國君的大朝之地,秦王和秦始皇居住、接見各諸侯使臣或舉行盛大活動、與群臣決定國家大事都在咸陽宮中進行。咸陽宮可以說是秦都咸陽真正意義上的宮城,但是目前並沒有完全搞清咸陽宮的整體範圍。渭南宮殿區分佈著不少宮殿,有章臺、興樂宮、甘泉宮、極廟、阿房宮等,各具特色,呈現出宮殿林立的宏偉景象。這些宮殿的所在地是秦都渭南城區的重要區域,守衛自然森嚴。望夷宮在咸陽北部不遠處,不僅供帝王遊獵休憩,也是一處軍事色彩濃厚的行宮。

宮牆、壕溝

宮城是秦統治者的居住之地,防範嚴密之處。關於咸陽宮的位置,經過多年的考古調查與勘探,已經大體劃定了其所在區域,西起窯店大隊聶家溝,東至劉家溝大隊的山家溝,有眾多的宮殿建築,學者推測,此處可能為咸陽宮所在。考古發現,此處宮牆東西長

843

902

米,南北寬

426

576

米,由一至七號建築遺址和宮牆遺址等

8

處建築遺址組成,四周有城垣,面積約

44

公頃。其中,東牆復原長

426

米,現存基寬

6-11

米,夯基厚

0。4

0。8

米;南牆長

902

米,現存基寬

11

14

米,夯基厚

0。4

0。6

米;西牆長

576

米,現存基寬

8。9

17。1

米,夯基厚

0。5

1。8

米不等;北牆長

843

米,現存基寬

3。4

9

米,夯基厚

2

7

米之間。城牆全為夯土構築,牆體堅硬,反映出其良好的抗衝擊能力。

秦都咸陽宮的防禦佈局是如何設定的?

在勘探西牆和北牆過程中,發現城牆內外均有與夯土牆同一方向的城壕遺存。西城壕在西牆北段牆體內外,壕深

2

2。6

米,其中,西北角較深,為

2。4

3

米。牆外部分地段深度達

4

米。北城壕在牛羊溝以東約

150

米處,牆基內外兩側都有壕溝,深度一般在

2。4

3

米,個別地段達

4。2

米,牛羊溝以西至西牆轉角約

250

米之牆基內外,壕深一般為

2

2。6

米,寬

2。7

米左右。城壕的寬度和深度,都顯示出一定的軍事防禦性能,而且按照西牆和北牆內外雙城壕的設定,南牆和東牆也會存在這種可能性,因此顯示出宮城軍事防禦之森嚴的事實。

學術界一般認為,上述宮殿及牆垣、壕溝遺址就是秦咸陽宮的

“宮城”遺址,但並非咸陽宮的全部。

宮殿

在咸陽故城城區內,目前已經發現大、中型建築基址

33

處。這些建築基址大多集中在窯店鎮以北的原上和原坡。在上述“宮城”的牆垣內有

8

處,牆垣外有

26

處。圍牆之內的宮殿建築,已經試掘了一、二、三、四號基址,五號至七號基址僅是做了探查。發掘的四座建築屬於戰國時期,秦代多次修建並使用,它們之間有廊道互相連線。這些宮殿的命運相同,毀於大火,是項羽入咸陽“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的歷史見證。

秦都咸陽宮的防禦佈局是如何設定的?

一號宮殿遺址在窯店鄉牛羊村以北約

120

餘米的二道塬塬頭上,建於戰國中期,即 “(孝公)十二年,作為咸陽,築翼闕,秦徙都之”。該宮殿遺址整體平面呈東西向凹 形,基址東西長

177

米,南北寬

45

米,目前發掘僅限於西半部分。考古發現,西半部 東西長

60

米,南北寬

45

米,現存高

6

米。基底類似鍋底形,即臺中心部分特別厚,向四周逐漸減薄。從清理檯面遺存的兩個盜洞得知,殿基東南部,由現存檯面至臺底,夯層總厚為

11。4

米,夯土純淨,層次分明,每層厚約

6

8

釐米,夯窩呈半球形,直徑

7-8

釐米,質地異常堅硬。

經鑽探發掘可以確認東半部的建築形體與西半部是對稱的。

該殿曾多次修繕使用,直至被項羽進入咸陽時將其焚燬。一號宮殿遺址是一座憑臺重疊高起的閣樓建築。臺頂中部是這座建築最大的主體殿,環繞其四面的是標高不等、用途各異的

10

室屋宇,其西有

2

室,南有

4

室,北有

2

室,功能不同。屋宇四周繞以一圈迴廊。臺上有平臺,可藉以遠眺。這種將各種用途不同的單元緊湊的結成整體的多層臺 榭建築,在

2000

年前的建築史上是空前的。

二號宮殿遺址基址南北寬

32。8

45。5

米、東西長

127

米,有迴廊與一、三號遺址相通。宮殿的臺上和臺下屋室共計

5

處,

3

處為地上建築,

2

處為地下建築,其中的一處地下建築正中有一條南北夯牆,又將其分割成東西兩小室,均設定方形覆瓦水池與地漏,池旁還有滲水窖的遺蹟。圍繞建築高臺的四周底層,有依臺修建的一週迴廊,廊牆僅留基部夯牆和牆角柱槽。迴廊內均有臺階設定,與臺上建築相通。

秦都咸陽宮的防禦佈局是如何設定的?

在二號遺址還發現豎管

18

個,推測用來插放旗杆用的。此外還發現有庭院過道(短廊)一處,位於夯臺西北角,南北走向,是為溝通該組建築西北隅庭院而設,南北長

5。29

米,東西寬

2。33

米,東西兩面殘牆

0。08

0。85

米,因大火焚燒而成紅色。從二號遺址發掘的情況來看,仍是以夯臺為中心,土木構架為主要結構的多層臺榭建築,輔以依臺壁修建一圈迴廊和服務於主宮室的次宮室若干。發掘者認為,二號宮殿遺址規模更大一些,可能是咸陽宮中處理政 務的一處主要場所。

第三號宮殿遺址位於二號殿址的東南

73

米處。東北距一號殿遺址僅

10

米,三者均以迴廊相通。遺址因破壞嚴重,已經不能復原其原貌。建築年代據分析當屬戰國中期,其功能可能與宮內養馬有關。

第四號宮殿遺址位於牛羊溝東南沿斷崖

西北距第一號殿址的西半部相距約

190

又與第一號殿址的東半部分相連,並與第三號殿址呈東西對稱佈局。現存於南側斷崖的夯土基址仍然儲存東西長達百餘米,南北現存寬

63。5

米,夯基厚

2。8

米。

五號宮殿遺址位於第一號以北、第二號以東、第三號的東北,四者均以迴廊貫通,形成一組龐大的建築群。五號宮殿遺址平面呈不規則長方形,猶如橫向

“中”字。據此推測,其西連線第二號遺址,其東偏北為第十五號建築遺址,中間最寬敞的部分是這座遺址的主體建築。遺址東西長

180

米、中(南北)寬約

66

米,總面積約為

7128

平方米。該遺址殘存於地下,地表已無遺蹟。

秦都咸陽宮的防禦佈局是如何設定的?

第六號宮殿遺址西距第一號宮殿遺址

190

米,南臨七號,北傍十六號,平面近似方形,東西長

144

米、南北寬

145

米。夯基中部至今保留著高達

5。8

米的長方形夯臺,檯面四角各遺留天然石礎四塊。

七號宮殿遺址北距六號宮殿遺址約

100

米,平面略成長方形,經調查得知,基址東西長

70

米,南北寬

40

餘米。

透過對咸陽宮宮殿遺址第一號、第二號等宮殿遺址的考古發掘,可以發現其特徵如下:

1。

都是高臺建築;

2。

都是以主宮室為中心,各宮室間佈局結構緊湊;

3。

宮殿有迴廊環繞,大多互相連通;

4。

宮室用途各異。雖然其他宮殿目前無法清晰的復原,但根據史料記載、實地調查及與發掘者交談,咸陽宮的其它宮殿,特別是主要的宮殿,大部分在結構上與第一號、第二號宮殿並無太大差別。

除了宮牆、壕溝這些明顯的防禦設施外,筆者認為咸陽宮宮殿也存在一定的防禦功能,但這分無意為之和有意為之。戰國末期至秦統一後,在秦勢力急劇擴張的情況下,咸陽的政治局勢暗流湧動,就外部而言,有很多潛在的勢力都試圖阻止秦滅六國或是亡國之後企圖死灰復燃。在嬴秦樹敵眾多和大力推行改革的情況下,咸陽城內難免會發生政治暗殺或內部政變等突發事件,所以宮殿在佈局設計上必然有考慮到如何有效保護

統治者安全的因素。

秦都咸陽宮的防禦佈局是如何設定的?

《史記

刺客列傳》中記載荊軻在大堂之上行刺秦王,秦王驚慌,“環 柱走”而免遭此劫,可見殿上大柱在這種情況發揮的作用。在一號宮殿遺址的主宮室就發現一個直徑達

64

釐米的礎柱遺蹟。這種大殿臺柱可在特殊情況下無意給統治者以安全的保護。宮城或宮殿區的高臺建築居高臨下,不僅可顯示國君、帝王的威儀,也可以用於登高眺望,及早發現險情,而且在此部署軍隊,在軍事防禦上達到最佳境界,對於阻擊敵人攻入大殿具有一定的作用,這顯然是有意而設計為之。

此外,咸陽宮第一號、二號建築遺址各宮室之間佈局結構相對緊湊,並有迴廊相通

有助於當權者遇到兵變或突發事件時逃脫。迴廊環繞,數量眾多,曲折蜿蜒,也很容易導致暗殺者潛入宮中後因不熟悉路況而迷路。朝堂之上或處理政務之所常是政治人物的交鋒之處,周邊有次宮室(包括地下室)的存在,不排除會在特殊情況下會為達到某種政治目的轉化為藏兵之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