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五年級下冊:教案《9.古詩三首(從軍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 由 豬小俠教案 發表于 垂釣
  • 2022-05-20
簡介(2)本是百花盛開的春天,杜甫卻對著花兒流淚,聽到鳥的鳴叫也感到揪心,你們說,詩人的淚是怎樣的淚

償的讀音是什麼

《從軍行》教案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正確,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理解詩句的意思。

2。感悟詩的意境,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受到愛國思想的教育。

重點難點

1。理解詩句意思,在反覆誦讀和融情想象中,感悟詩中意境。

2。品味詩人筆下的將士們的思鄉之情與誓死殺敵愛國之志。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匯入

1、出示組圖(邊塞),這給你留下怎樣的印象?想到學過的那些古詩。

2、這就是我國西北大漠的風光。也就是邊塞。當時大唐,一些遊牧民族,卻時常侵擾邊境,引發戰爭。將士們就駐守在這,戍守邊關,保家衛國。唐代邊塞詩人王昌齡,他常年隨軍,跟隨將士們一起生活,一起經歷戰爭,所以他寫了很多關於行軍打仗的邊塞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一首《從軍行》。

板書:從軍行

二、讀題釋題,作者簡介

1、說說題目意思。介紹“行”古詩的一種體裁。

2、作者介紹。七絕聖手。學習其中一首《從軍行》。

過渡:寫了邊塞什麼情況和戰士們怎樣的生活?

三、讀通古詩,弄懂大意

1、讀通古詩。要求:自由讀詩,仔細讀,爭取讀正確。

2、指名讀。引導讀出節奏、韻味。(標節奏)

3、讀懂古詩。回顧方法:註釋、看圖、工具書、聯絡上下文…

自讀自悟:利用這些方法理解,不明白標出。

4、交流理解。指明說大意。

適時補充:青海(出示青海湖圖片),玉門關(圖片)

穿(磨穿磨破),百戰(百→許多次,三千尺,高百尺)

5、教師指名學生說詩意。

詩意:

青海上空的陰雲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遙望著遠方的玉門關。

塞外身經百戰磨穿了盔和甲,不打敗西部的敵人誓不回還。

四、品讀古詩,體會情感

1、出示學習任務:默讀古詩,拿起筆,把令你印象深刻的字詞圈畫出來,思考:透過這些字詞,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又聽到了什麼?會想到些什麼?簡要在書上寫一寫。

2、明確方法。根據學生圈畫的字中途提示:如“暗”,你彷彿看到(烏雲密佈、硝煙滾滾),聽到(萬馬奔騰),想到(戍邊將士環境惡劣)

3、學生繼續體會。

4、交流彙報。如:“遙望”,哪裡望、望什麼、望得到嗎?四處地點,它們在哪,出示地圖,介紹四個地方:海拔3000多米、人跡罕至,終年積雪、綿延千里,我軍戍邊營地孤單一城,軍事要塞、國家邊境。兩地數千裡、快馬加鞭、五天五夜——望不到,為什麼望?——瞭解軍情。要塞?張騫、李廣、唐僧。

邊說感悟邊讀。

5、一起來體會後兩句,找到了什麼印象深的字詞?

預設:

“穿”:將士們戰鬥時打得英勇,打得頑強,打得艱苦,鎧甲破爛、血跡斑斑,戰場廝殺、出示戰爭影片。

“終”:堅定決心,發誓不勝不回——是什麼讓他們有如此豪情、情懷?聽到豪言壯語。

“不還”?為什麼?有國才有家,有家才可回。

即使破樓蘭,可以

嗎?

唐詩中去找:王昌齡: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李白: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王翰: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明白什麼了?

誓死保衛、戍守保衛、愛國之志,十有八九不能回,但仍是發出錚錚誓言。

6、你想對戰士、詩人說點什麼。

五、課堂小結

透過這首詩,讓我們彷彿看到了1300多年前,戰士們奮勇殺敵、保家衛國的場面,也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愛國之情。

板書設計

從軍行

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誓死報國愛國之志

終 不還

《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教案

一、教學目標

1、感受我國古代進步詩人熱愛祖國大好河山,憂國憂民,珍視友情的高尚情操。

2、理解陸游在《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能正確地背誦和默寫這首古詩。

重點與難點、重點:

逐字逐句地理解詩的意思,邊讀邊想象詩歌描寫的情景;

理解陸游在《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回憶學法,揭示課題。

(1)、回憶背誦以前學過的古詩,說說學古詩的基本方法。出示學法:

理解課題。

認識作者;

解釋字詞,說詩意;

聯絡實際,發揮想象;

感情朗讀,體會詩境。

(2)、揭題。今天我們繼續運用上述方法來學習這首詩,板書課題:《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

理解題目的意思:秋天的夜裡,天快要亮的時候,走出籬笆門,忽然對面吹來一陣涼風,心中產生一股傷感,於是寫下這首詩。

(3)、理解課題,簡介陸游及有關的背景知識。解釋字詞,說說詩意。

①學生自由讀古詩,看註釋理解;並提出不懂的地方;

②檢查自學情況,抽讀古詩。

③逐句理解。

理解第1句——三萬裡河東入海

“三萬裡”形容黃河的長,是誇張的說法;不是實指,黃河實際長一萬多華里。學生試答。

教師講述:

三萬里長的黃河奔騰翻該,向東流入大海。

理解第2句——五千仞嶽上摩天。

“五千仞”也是虛指。形容華山的、雄偉高大。學生試答。

教師講述:五千仞高的華山直插雲霄。

這兩句主要寫景,運用了怎樣的寫法?”

誇張、化靜為動,使人感到景物不僅雄偉,而且有生機。

理解第3句——遺民淚盡胡塵裡

“遺民”、“淚盡”、“胡塵”是什麼意思?學生試答。

教師講述:北方淪陷區老百姓在異族統治下受盡折磨,眼淚都哭於了。

理解第4句——南望王師又一年。

“南”、“王師”是什麼意思?學生試答。

教師講述:他們盼望南邊的宋朝軍隊收復北方失地,解救他們,盼了一年又一年。

小結:這兩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

(4)、總結。

①指名學生說說整首詩的意思。

②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教學設計

教材簡析:《聞官軍收河南河北》被稱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詩”。安史之亂迫使詩人攜家帶口流連輾轉,流落到四川梓州。多年的顛沛流離讓詩人飽受戰亂之苦,風雨漂泊的生活終於在勝利的喜訊中成為過去,共經患難的老妻少子終於可以過上安定祥和的日子,想起這些,詩人悲喜交加,欣喜若狂,喜極而泣,以輕快活潑、爽朗奔放的語言,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詩篇。

教學中,引領學生與詩人對話,瞭解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與文字對話,體會詩人聞喜訊時悲喜交集、欣喜若狂的複雜心情和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激發愛國情感。創設情境,連結詩篇,啟發想象,反覆誦讀,引導學生走近詩人,走進詩人生活的時代,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感受詩人流離之悲、聞訊之喜,感受詩人憂國憂民情之深,愛之切,體會詩人悲天憫人的情懷。

教學目標

1。能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古詩。

2。理解詩句之意,體會詩中所表達的強烈的愛國之情,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感情。

3。讓學生學會學習古詩的一般方法學習古詩。

教學重點

理解字詞及詩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教學難點

透過對重點詞語的品析及反覆吟誦來體會詩人的愛國之情。

一、揭題,知背景。

1、今天,我們要認識一位在中國詩壇上佔據重要地位的偉大詩人,他與李白齊名,被稱為“詩聖”,認識嗎?(板書:杜甫)你對大詩人杜甫瞭解多少?學生回答。

2、揭題。杜甫的一生寫了許多詩,流傳至今的有一千五百餘首。他的詩宛如一面鏡子,真實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轉衰的社會現實。因此,他的詩風格深沉,旋律悲壯。但有一首例外,那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齊讀課題。

3、解題。誰能說說詩題目的意思?重點提示“聞”是聽到的意思,不同於現在的“用鼻子嗅”,這是古今詞義上的變化,例如:忽聞岸上踏歌聲。“河南河北”指的是河南省與河北省嗎?

指的是黃河的南北兩岸,那裡是安史叛軍的根據地。

4、瞭解背景,再次讀題。

這首詩的背後有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你知道那是什麼事件嗎?

“安史之亂”讓原本繁華安定的國家岌岌可危,也把詩人杜甫捲入了生活的最底層,開始了長達八年的逃難生活。八年之後,詩人在四川劍外聽到了官軍收復失地的勝利喜訊,詩人心情如何?

喜悅,激動。

讓我們帶著喜悅激動的心情讀課題。

這一喜訊衝開了詩人鬱積多年的情感閘門,寫出“生平第一首快詩”——再讀課題。

五年級下冊:教案《9.古詩三首(從軍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二、初讀,讀通順。

1、大聲讀一讀這首詩,做到字正腔圓。

2、指名讀詩,檢查生字讀音。薊北、涕淚、妻子(zǐ)

3、再讀古詩,注意壓韻。“裳、狂、鄉、陽”

4、齊讀,讀出節奏和韻味來。

三、再讀,明詩意。

1、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再讀古詩,看看你能讀懂什麼。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討論解決。不能解決的問題,請做上記號。

2、質疑問難。說說古詩中還有哪些不理解的字詞。師生協同解決。

課件出示地名,師簡單介紹。

4、用自己的話,簡要說說詩的意思。教師適時點撥。

四、細讀,悟詩情。

1、一首好詩,是一段歷史,一個故事,也總是蘊涵著一種心情!你們認為詩中哪個詞語最能表示詩人當時的心情?(板書:喜欲狂)

2、從哪裡能體會到詩人這種喜欲狂的心情呢?請同學們讀讀詩,細細地品味一下。

3、集體交流。

對比感悟“悲喜交集”。

(1)杜甫不是愛哭的人,但在寫這首詩之前,他也曾流過淚,你看!

(出示杜甫《春望》)請生朗讀。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師:叛軍攻破國都長安,大肆劫掠,縱火焚城,繁華興盛的都城一時成為一片廢墟,人民流離失所。故國淪亡,空留下山河依舊,春天來臨,長安城中荒草深深。感嘆時局,看到花開也不由得流下眼淚,怨恨別離,聽到鳥鳴也禁不住心中驚悸。戰火連綿,如今已是暮春三月,家書珍貴,足抵得上萬兩黃金。而四十六歲正值壯年的詩人竟然白髮稀疏,簡直要插不上頭簪。

(2)本是百花盛開的春天,杜甫卻對著花兒流淚,聽到鳥的鳴叫也感到揪心,你們說,詩人的淚是怎樣的淚?

國破家亡的淚;戰火紛飛中流離失所的淚;是別離的人思鄉的淚;深受戰亂之苦痛苦的淚,仇恨的淚……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是啊,回望歷史,痛苦的何止杜甫一人,還有誰在流淚?

失去了親人的孩子、士兵、歷經戰亂折騰的千千萬萬的窮苦百姓……

他們為誰流淚呢?

為失去親人、為百姓流離、為國家動盪、為山河破碎……

指導朗讀:這淚,如瑟瑟秋雨,裹挾著滿腔的淒涼、悲慘和絕望,灑向了滿目瘡痍、遍地廢墟的中原大地,冷冷地滴落在詩人的心頭,也震撼著我們的心靈。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首詩吧。齊讀全詩。

(3)在多年的生離死別、顛沛流離之後,詩人終於聽到了勝利的喜訊,“初聞涕淚滿衣裳”又是怎樣的淚呢?

這是喜悅的淚、激動的淚、感慨的淚……

指名讀,評點,再讀。

點評:誰說杜甫“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今天你就是杜甫的知音。

想象感悟“欣喜若狂”。

(1)看課文插圖,請你展開想象的翅膀,把你見到的詩人一家欣喜若狂的樣子描繪一番。

(2)從此以後,不必妻離子散,天各一方,怎能不喜?讀——

從此以後,不用顛沛流離,遠走他鄉,怎能不喜?讀——

從此以後,可以家人團聚,盡享天倫,怎能不喜?讀——

朗讀感悟“放歌縱酒”。

(1)淚滿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達詩人心中的喜悅,他還要做什麼?讀五六句。指名讀,

評議讀“哼歌——唱歌——放歌,飲酒——縱酒”,讀出“放歌縱酒”的感覺。

點評: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2)想到在陽春三月就要回到久別的故鄉,回鄉的路上有——做伴,此時,詩人喜到極致,忘乎所以。讓我們一起感受詩人的“喜欲狂”,與詩人一同放歌縱酒,一同顛狂。全班讀。

體驗感悟“歸心似箭”。

杜甫的家鄉在哪兒呢?

洛陽。

出示:司馬光《洛陽看花》

洛陽春日最繁花,紅綠蔭中十萬家。誰道群花如錦,,人將錦繡學群花。

師:在處處牡丹、戶戶天香的洛陽,牡丹品種各呈嬌態,城內居民蜂擁往觀,萬人空巷。看花人摩肩接踵,如痴、如醉。群花競放,可以比以錦繡,反過來,人們又在織錦描繪時把花的美好形象繡進去了。

學習:“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李白曾有一句詩,和杜甫的這一句有異曲同工之妙。“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詩人歸心似箭,千里迢迢算什麼,千山萬水算什麼?在詩人的眼裡,美景就在眼前,洛陽就在眼前,故鄉就在眼前。讓我們一同感受的詩人輕快愉悅的心情。 齊讀。

4、當年,杜甫隨著浩浩蕩蕩的逃難人群別離了故鄉,歷盡千辛萬苦。現在,他又要和千千萬萬還鄉的父老一起重歸故里。這份喜悅,只是詩人一家人的喜悅嗎?還有誰的喜悅?

師:這是人民詩人杜甫的心聲,更是唐朝千千萬萬苦難子民的共同心聲。讓我們與欣喜若狂的詩人一同放歌,與千千萬萬欣喜若狂的人民一起放歌吧!齊讀全詩。

學習詩意:

劍外忽然傳來收薊北的訊息,剛剛聽到時涕淚滿衣裳。

回頭看妻子和孩子哪還有一點的憂傷,胡亂地捲起詩書欣喜若狂。

日頭照耀放聲高歌痛飲美酒,趁著明媚春光與妻兒一同返回家鄉。

心想著就從巴峽穿過巫峽,經過了襄陽後又直奔洛陽。

五、誦讀,懂詩人。

1、你讀懂了一個怎樣的杜甫?

愛國、愛人民。

2、杜甫晚年居無定所,攜家漂泊,五十九歲病死於湘江的一條小舟之中。他一生命運多舛,生活艱難,時或衣食不得飽暖,後半生更是悽苦無依,甚至經歷了幼子因飢餓而夭折的痛苦。但是他筆下流露出的並不是自傷自艾的一已之悲,而是憂國憂民的巨大痛苦。他的大量詩篇都深切地表達了對天下民生的憂懷,企盼人民能逃脫生活的苦難。即便是自已所住的草屋被狂風捲破時還在呼喊:“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表示若得償此願,則“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出示詩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3、讓我們記住這位偉大的詩人!承襲這種悲天憫人的情懷!齊讀詩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