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道德經》第十四章講解

  • 由 喜歡歷史人物的我 發表于 垂釣
  • 2022-05-13
簡介老子主張了解“道”的方法為認識、瞭解宇宙的初始,這個是需要人不斷去探索的,我們現在的科學研究還沒有走出銀河系,而廣大的宇宙是怎麼樣的還不清楚,更不明白宇宙的初始狀態是怎麼樣的

道德經第十四章繩繩怎麼讀

《道德經》第十四章講解

原文:

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

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譯文:

看它看不見,把它叫做“夷”;聽它聽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這三者的形狀無從追究,它們原本就混沌而為一。它的上面既不顯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顯得陰暗晦澀,無邊無際、延綿不絕卻又不可稱名,一切運動都又回覆到無形無象的狀態。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稱作“惚恍”。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頭,跟著它也看不見它的後背。

把握著古有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能認識、瞭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認識“道”的規律。

解析:

本章為論“道”, “道”混沌一體、無邊無際、無形無像、無法描述,人們憑著感官知覺無法觸及,但是是實際存在的,同時無處不在。

本章首先描述“道”的形態,因為看不見,所以是無形的,而人的肉眼看到的是有形的物體,是可以描述的;因為人無法聽著道的聲音,所以是無聲的,道和人之間是用自然萬物的執行來交流,而不是告訴人自己現在在哪裡、在做什麼,這樣就是有聲的活動體了;摸也摸不到,所以是無形體,如何接觸天地萬物?如何去觸控整體大自然?在戰國時代技術不發達到達不到,就是現在也觸控不了天地萬物這個自然體。用這三方面來描述“道”的存在形態,因為“道”是博大的,只能用混沌一體來說明了。因為人是離不開大自然的,天地萬物存在於人身邊的每一個地方,所以“道”在天地之間任何地方都存在,任何地方都有“道”。

當然這是古人的看法,為什麼皇帝稱為天子?詩經中有一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是古人的地理觀,上天把自己的兒子派下來管理普羅大眾來了,說明天地之大、華夏之大,皇帝管理者天下的所有地方。戰國時期周朝的邊境已經和羌族、匈奴、閩越等開始了戰爭,說明天子管不了天下了。但周遊列國的是孔子和一些說客,而李老先生沒有周遊列國,這裡的所說的“道”是指現在的宇宙觀和博大的人文思想,讓人對天地萬物要有一種敬畏,不要悖逆自然規律。

既然是天地萬物,就是混沌一體的,日月星辰照耀大地時,晴朗的天空、光亮的大地;陰雨綿綿時天地是陰暗的。天地是無邊無際、延綿不絕,無法用詞語來描述它的大,是無形無像地存在的,天地之大向前走看不到頭、轉過身來再走,也是看不到天地的尾。現代來看宇宙也是看不到邊際的,天文望遠鏡一看多少光年,但宇宙到底有多大?誰也說不清,這樣的廣大,用什麼來形容呢?只有用“惚恍”來稱呼了。

既然天地是如此廣大,那人在天地之間該怎麼做呢?人在不斷地認識自然,而認識的部分可以理解為存在的“道”,希望人把握好從古有開始已存在的“道”,順天意、盡人力,駕馭現實中的具體事物。包括現在生產力的提高,要認識到這是人們對天地萬物認識的逐步提高而達到的,是對“道”這個規律的遵循,並非一蹴而就。我們以前聽過一句話“人定勝天”,但如此博大的宇宙人看不到邊,連他的規律都沒摸索清楚,怎麼樣去戰勝呢?

違背自然規律是要受到懲罰的,包括現在世界舉行的氣候大會就是對過度地使用化石類燃料而造成的氣候變化而召集的會議;中國很多地方出現的霧霾造成了看不見晴朗的天空和溫暖的太陽。這些就是因為沒有遵循“道”——即自然規律的緣故造成的。

老子主張了解“道”的方法為認識、瞭解宇宙的初始,這個是需要人不斷去探索的,我們現在的科學研究還沒有走出銀河系,而廣大的宇宙是怎麼樣的還不清楚,更不明白宇宙的初始狀態是怎麼樣的。所以我們現在說的要改變世界是與自然規律不相符的,也是不符合“道”家思想的。

這方面反應到現實生活中就是天地萬物的本來面目是怎麼樣的、而我們對已存在的天地萬物的認識達到了什麼程度,就要按照這些認識的規律來做事,尊重自然、尊重人類。體現到當時的社會就是要求當時的貴族們以你所知道的對自然的認識來行事,不要去超越自然規律,包括對物質的需求要知道是自然界賦予的,不要想著過分去佔有;作為管理者要知道你所需要物質的來源是需要人從自然界攫取的,而你不能過分傷害為你服務的人,使他們在為你服務的時候所得到的能滿足他們的生存,這就是認識 “道”的規律。

請點選關注,閱讀整篇《道德經》講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