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Nature:突變非隨機!進化或有方向性與目的性

  • 由 中國生物技術網 發表于 垂釣
  • 2022-04-08
簡介研究人員發現,DNA被不同型別蛋白質包裹的方式可以很好地預測基因是否會發生突變,這意味著可以預測哪些基因比其他基因更有可能發生突變

什麼決定生物變異方向

Nature:突變非隨機!進化或有方向性與目的性

如果說,進化是有方向的,那就是在挑戰進化論的主流觀點。這個具有百年曆史的觀點一直主張隨機變異與自然選擇。那麼,

DNA突變

就是

在基因組中是隨機發生的。因此,用“演化”代替“進化”更能體現其無方向性和無目的性。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植物科學家Grey Monroe說:“我們曾經也一直認為基因突變是隨機發生的。然而事實證明,突變是非隨機的,至少對模式植物擬南芥(路邊的野草)來說,突變在某種程度上還幫助了它們。”

這是一種關於突變的全新思維。

近日,發表在

《Nature》

上的一項新研究中,

Monroe與德國馬克斯普朗克發育生物學研究所Detlef Weigel教授等人領導的研究團隊提供了新的證據表明DNA突變並不是隨機的,而且在突變方面,也並非所有DNA都是平等的。

該研究挑戰了長期以來關於突變隨機性的正規化,有助於科學家培育出更好的作物,甚至還能幫助人類對抗癌症。

Nature:突變非隨機!進化或有方向性與目的性

突變

這個詞,大家都不陌生,因這兩年它經常會被提及。突變是指生物體、病毒或染色體外DNA基因組核苷酸序列的改變。

要發生基因突變,必須要完成幾件事。首先,肩負將遺傳物質傳遞給後代任務的生殖細胞中的DNA必須發生損傷(

暴露

於輻射或致癌物

,或基因丟失,

或遺傳物質

複製出錯導致整個染色體混

),這將涉及到DNA序列中單個“字母”發生改變。

Nature:突變非隨機!進化或有方向性與目的性

隨後,DNA損傷必須避開一些可以防止這種變化被轉移的細胞機制,包括DNA修復,或者應對極端突變的程式性細胞死亡,即細胞凋亡。

如果突變避開了這些過程,它就可以遺傳給下一代。

大多數包含單個“字母”變化的突變是中性的,因為它們不會引起生物體形態或功能的任何重大變化。

但對於那些確實會導致變化的突變來說,它們是否能延續到下一代,可能就取決於自然選擇了。

正是基於這一點,進化被認為完成了在好的突變和壞的突變之間的大部分篩選。例如,如果一種突變阻礙了一種植物或動物的生存,它就不可能長期存在。

雖然選擇的力量可以限制哪些突變在代際間傳遞,但突變本身通常被視為生物體基因庫中不可預測的擲骰子行為。

因此,自20世紀上半葉以來,進化論一直被突變是隨機發生的觀點所主導。

為了驗證突變隨機分佈於整個基因組的假設,研究人員用了三年時間對400種模式植物擬南芥(植物中的小白鼠)進行了研究。之所以選擇擬南芥,是因為它們的基因組非常小,僅有約1。2億鹼基對;相比之下,人類約有30億鹼基對。

研究人員在實驗室環境中種植了這些擬南芥標本,使

具有缺陷

而在自然界中無法生存的擬南芥能夠在受控環境中生存。

Nature:突變非隨機!進化或有方向性與目的性

透過對這幾百種擬南芥測序,研究人員發現了超過100萬個突變,這些突變並沒有顯示出是隨機分佈的,相反,它們揭示了一種非隨機突變模式。

這完全顛覆了過去的主流理論。研究人員發現,

這些突變不僅不是隨機的,而且在那些重要區域,基因突變的頻率會更低。

例如,在基因內的突變頻率減少了約一半;而在那些必需基因中,突變頻率更是減少了三分之二。這些區域是基因組中真正重要的區域,在生物學上最重要的區域是受保護免於突變的。這些區域對新突變的有害影響非常敏感,因此,DNA損傷修復在這些區域特別有效。

Nature:突變非隨機!進化或有方向性與目的性

無論他們觀察序列的編碼部分還是非編碼部分,結果都是如此,這表明這種影響是由整個區域控制的,而非特定型別的DNA。

更重要的是,這些資料還揭示了表觀遺傳因素。

研究人員發現,

DNA被不同型別蛋白質包裹的方式可以很好地預測基因是否會發生突變,這意味著可以預測哪些基因比其他基因更有可能發生突變。

此前

已經有

明確

的證據表明DNA修復是針對活躍的基因區域,這項新研究也支援

這一點。

研究人員表示,

瞭解擬南芥在基因突變方面的偏好不僅對其他植物有意義,而且對了解幾乎所有物種的進化和疾病也有意義。

研究通訊作者、馬克斯普朗克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科學主任Detlef Weigel說:“這種植物(擬南芥)已進化出一種方法來保護它最重要的地方不會受到突變的影響。這令人興奮,因為我們甚至可以利用這些發現來思考如何保護人類基因免於突變。”

這些發現表明,自然選擇扭曲了生物體基因庫中發生突變的機率。雖然單個突變的後果確實仍然是隨機的,但在整個基因組中發生突變的區域是偏向於有利於生物體生存的。

總之,這項研究對驅動自然變異模式的力量提供了新的見解,並挑戰了長期以來關於突變隨機性的正規化,併為生物學和進化突變理論的實踐研究提供了未來方向。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1-04269-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