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解縉:百年難遇的奇才,卻被三代帝王拋棄,他的結局其實早已註定

  • 由 歷史旁觀小可愛 發表于 垂釣
  • 2022-03-12
簡介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一案爆發,朝堂之上人人自危,生怕與李善長扯上任何關係,可解縉卻認為這或許是個回到京城的機會,於是他從江南寫了一份奏疏,為李善長鳴冤,這一次,解縉徹底惹怒了朱元璋

稜是什麼意思

明朝初期有一才子,名叫解縉,自幼勤奮好學,文章寫的極好,洪武二十一年,他成功考中了進士,朱元璋對他非常重視,之後還親自接見了他。眼看著,一顆政治新星即將升起,解縉卻憑一己之力打破了這個局面。

解縉:百年難遇的奇才,卻被三代帝王拋棄,他的結局其實早已註定

解縉是洪武二十一年考中的進士,這個時候的朱元璋,已經暴露出他嗜殺的本性了,而且此時,朝堂政治錯綜複雜,大臣們朝不保夕,個個都選擇明哲保身,而作為朝堂小白的解縉,卻並不明白其中的利害關係,他天真地認為,自己會是朱元璋手下的例外。

俗話說得好:伴君如伴虎。可惜的是,年少輕狂的解縉並不明白這個道理。

解縉:百年難遇的奇才,卻被三代帝王拋棄,他的結局其實早已註定

《明史·解縉傳》中記載了朱元璋對解縉的喜愛:甚見愛重,常侍帝前。意思就是說,朱元璋對解縉甚是喜愛,常常讓他陪在身邊。後來,朱元璋還對解縉說:我和你父親相識一場,我們倆雖是君臣,卻如同父子,你若有什麼建議,應當知無不言。

正是因為朱元璋的這番話,解縉開始大膽進言,他先是回家寫了“萬言書”,勸誡朱元璋不應該使用過重的刑罰,朱元璋拿到“萬言書”後,並沒有生氣,反而讚賞瞭解縉。解縉以為這樣能夠得到朱元璋的賞識,於是他又回家寫了一份《太平十策》,這一次朱元璋怒了,他將解縉貶出了京城。

解縉:百年難遇的奇才,卻被三代帝王拋棄,他的結局其實早已註定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一案爆發,朝堂之上人人自危,生怕與李善長扯上任何關係,可解縉卻認為這或許是個回到京城的機會,於是他從江南寫了一份奏疏,為李善長鳴冤,這一次,解縉徹底惹怒了朱元璋。第二年,朱元璋將解縉的父親解開召入京城,對他說:“大器晚成,若以而子歸,益令進學,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

意思就是說,讓解縉回家繼續學習,十年之後再啟用他。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古往今來那些有才華的人,往往都會被朝堂所不容,因為他們的形象是立體的,有稜有角,而那些“泯然眾人矣”的無名之輩,則是被生活磨平了稜角,與前者相比,他們更容易被接納。

解縉:百年難遇的奇才,卻被三代帝王拋棄,他的結局其實早已註定

經過這件事情之後,解縉痛定思痛,他決定將自己打磨成朝堂更容易接納的人,因為他想要成功!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他透過以前官場上的一些人脈關係,得到了提前入京的機會,只可惜,建文帝還是不肯重用他,只是給了他一個小官混混日子,這個結果,解縉顯然是不滿意的。

解縉:百年難遇的奇才,卻被三代帝王拋棄,他的結局其實早已註定

後來,靖難一戰爆發,建文帝的時代眼看就要結束了,解縉毫不猶豫的投入朱棣的麾下。解縉雖然一直沒有得到重用,但是他的才華卻是真實存在的,所以解縉在朱棣這裡,得到了重用。解縉心想:“這一次,他終於要出人頭地了!”的確,前期朱棣非常倚重解縉,還將他任命為內閣首輔,後來又讓他率領一百多位大臣編撰《永樂大典》,一年之後,又安排了兩千多人一起擴寫大典,那段時間裡,解縉一直跟在朱棣身邊,這份殊榮,獨他一人!

解縉:百年難遇的奇才,卻被三代帝王拋棄,他的結局其實早已註定

只可惜這個時候的解縉,過於急功近利,他為了穩固自己在朝堂之上的地位,竟又插足了立儲一事。他力挺長子朱高熾,後來也正是因為他的一番話,朱高熾成功當上了太子,解縉因此得罪了朱高煦。朱高煦雖是次子,但是朱棣卻十分喜歡他,他雖然沒有當上太子,但是他在京城的地位卻並不比太子低。

解縉:百年難遇的奇才,卻被三代帝王拋棄,他的結局其實早已註定

於是解縉又犯了老毛病,他向朱棣進言,讓朱棣約束朱高煦的行為,但此時的朱棣,已經開始厭煩解縉了,對於解縉的進言,他也只是隨口迴應了一聲。自此之後,解縉的地位一落千丈,永樂五年,解縉被貶到廣西當了個小官。幾年之後,解縉得到了一個回京訴職的機會,可不巧的是,此時的朱棣遠征未歸,於是解縉便去見了太子,這件事情被朱高煦看在眼裡,朱棣回來之後,朱高煦利用此事大做文章,解縉因此獲罪,被關在了暗無天日的黑牢之中,最後死在了漫天大雪之中。

解縉:百年難遇的奇才,卻被三代帝王拋棄,他的結局其實早已註定

縱觀解縉這一生,看似順利,卻又充滿坎坷。他在文學創作之上一帆風順,卻在生活之中過的不如人意。他的一生,都在為國為民直言不諱,卻遭到三代帝王的厭棄,但是他的才華,卻在《永樂大典》之上得到充分的體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