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關於魚的隨想曲

  • 由 薇拉日記 發表于 垂釣
  • 2022-02-13
簡介母親用一條新鮮的狗魚又做了一碗丸子,父親吃完,喝很多水,就躺在炕上,不想再起來了

狗魚坯子怎麼蒸好吃

對於一個在江邊出生長大天天吃魚的人來說,對於魚,也還是會有喜歡吃的,和一般的。

鱸魚,在市場裡能買到的養殖的淡水魚裡,應該算最好吃的了。也比較好做,洗淨,清蒸,沒有油,也比較健康。無油少鹽清蒸還好吃,就是鱸魚了。

一般人吃慣了炒菜,吃不習慣蒸菜和水煮菜。

老家山東,有吃蒸菜的習慣。

芹菜葉,紅薯葉,茄子,豆角,土豆,槐花,裹一點兒麵粉,都可以蒸來吃。

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進飯鍋裡。

這是我的家鄉,黑龍江過去的生活寫照。雖然現在再也見不到這個讓人眼饞的畫面了,但野生的魚還是可以端上你我的飯桌的,哪怕是千里之外。

黑龍江裡有大大小小的各色魚種,最常吃的是大馬哈魚,狗魚,鯉魚,白魚,胖頭魚,鯽魚,牛尾巴等,很多都是當地的俗稱。如果能看到圖片,就更好辨別了,尤其對於黑龍江的父老鄉親,是再熟悉不過。

很多名貴魚已經很稀有了,在北京自然博物館裡,還看到有部分標本。

《舌尖上的中國》介紹過一期魚頭泡餅,胖頭魚是在查干湖裡養殖的,很多是空運到全國各地的,味道相信你也已經嘗過了。野生的魚的味道,就更重了。對不喜歡吃魚的人來說,會覺得太腥了。

黑龍江省是一個多水之地,一年有半年是寒冷的冬季。西有嫩江,東有黑龍江、烏蘇里江,南有松花江、牡丹江。大的湖泊有興凱湖、鏡泊湖、蓮花湖等,整個黑龍江省大江縱橫,支流密佈,水產豐富。淡水魚類是黑龍江世居民族的主要食物。黑龍江邊有個民族叫赫哲族,之前是打漁為生,他們可以用魚皮製作衣服鞋子和其他物品。

黑龍江人因魚的種類太多,編了一句話,叫“三花五羅十八子七十二雜魚”,好懂易記。 其中又以“三花五羅一島子”為上品。

我的家在黑龍江江邊。

家裡有條又細又長的木船,是父親做的。一年四季,農閒的時候,父親就去江裡打漁。

打漁時,父親就住在臨時搭建的窩棚裡,一日三餐,以魚為食,包的餃子也是魚肉餡的,因此母親總是開玩笑說,父親是屬貓的。

小時候看那麼多冰凍了的大魚,豎起來比我還要高很多;

魚是我們的零食,我們姐弟三個玩餓了,就每人吃一塊奶奶煎的鯉魚,那魚肉是紫紅色的;

家家戶戶的主婦們用自己種的蘇子榨油,炸小魚給孩子們吃,酥脆,孩子們可以把魚骨都吃了,為了給孩子們補鈣。

最好吃的還屬鮮大馬哈魚的魚籽,晶瑩剔透的粉紅色,豌豆粒大,入口即化。因為很難遇見,至今我就吃過一次。提到美味這個詞,我腦海裡浮現的全是那晶瑩剔透的紅;

初中和姐姐一起在外求學,住宿舍,每次離家時,媽媽都會給我的包裡裝上一袋煎或炸的大馬哈魚,魚肉是紅色的,光看顏色就很有食慾。這樣我和姐姐每天的飯碗裡都會有魚吃。

有一年,黑龍江發洪水,洪水撤了以後,江裡狗魚特別多。父親說這是他第一次見江裡有這麼多狗魚。已經幾年沒打漁的父親又蠢蠢欲動了。

每天早上6點,母親都給父親做一碗魚丸湯。父親吃完,帶上一個熱水瓶,幾塊母親烤的月餅,拉著爬犁,迎著剛矇矇亮的天,冒著零下三十幾度的嚴寒,就出發了。

家裡雪大,沒過膝蓋,所以打漁一切全憑人力。

最適合打漁的地方,在離村子40裡地之外的地方。父親要走4個小時,到達目的地時,父親已經是一個滿身霜雪的聖誕老人。

父親先用冰穿(一種鐵質工具)鑿開2尺厚的冰,把前一天下的網收回來。不過幾分鐘,網上活蹦亂跳的狗魚就凍成了冰。

父親說每天從魚網上摘魚的時候,心裡最高興,因為每天可以打四五十斤新鮮狗魚。

摘完魚,父親重新把網下到剛結了一層薄冰的水裡,這時已經下午1點多了。父親吃點東西,喝點水,把魚裝好,放到爬犁上,就又出發了。因為回來要在雪地上拉這麼重的東西,所以,父親走得很慢。家裡下午3點鐘天就黑了,所以父親要用手電筒照著走幾個小時的路。母親到村口去接父親,到家又是6點了。

母親用一條新鮮的狗魚又做了一碗丸子,父親吃完,喝很多水,就躺在炕上,不想再起來了。

他實在是太累了。

不過四個月時間,父親的臉被刀子般的北風吹得黑紅,體重直降40斤,他練就了一身結結實實的肌肉。母親用崇拜偶像般的語氣說,父親就和那些電影明星一樣。父親說自己渾身輕鬆,高血壓也有明顯好轉。

你可能會問,每天兩頓狗魚丸子,吃不夠嗎?

父親吃了一輩子的魚,離不開魚。

狗魚做丸子是最好吃,也最有營養。

母親先把魚肉剔下來,挑出大刺,魚肉和大蔥一起剁成泥,放鹽,雞蛋,澱粉,做成丸子冷水下鍋,小火煮開幾分鐘,撒上蔥花香菜,就做好了。

父親說自己這四個月全是靠吃狗魚堅持下來的。

生活在江邊的人們,以水為生,靠水吃水。受大自然影響,那股不服輸的勁,也如洄游的大馬哈魚一樣,倔強,執著,堅強。

關於魚的隨想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