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首頁 > 垂釣

讓北方有了白鰱魚,僅是他成就的第一步

  • 由 津雲 發表于 垂釣
  • 2022-01-22
簡介金萬昆對記者說,為了能掌握“津新鯉”每天的進食情況,他自己設計了專門用來給魚吃食的魚臺,在魚池裡固定四個木樁,再把紗網分別釘在木樁上,這樣,一個魚臺就做好了,看似簡易的魚臺,卻非常實用,當魚食撒進池塘後,不會馬上沉入池底,而是落在紗網上,一

鯉的偏旁部首是什麼

“都輕拿輕放啊,別驚著魚。”繁育車間裡,一位身穿咖啡色外套,頭戴前進帽的老人大聲吆喝道,空曠的車間裡,老人的聲音顯得格外洪亮,十幾位正在忙碌的員工往來穿梭,聽到老人的話後,更加認真的忙活著手裡的活兒。

讓北方有了白鰱魚,僅是他成就的第一步

金萬昆(左)在車間

一輩子只為一條魚

寧河區蘆臺鎮換新水產良種場,是一家國家級的水產育種中心,87歲的金萬昆是一位魚類育種專家,也是這家育種場的帶頭人,從村裡成立水產合作社至今,62年的時間裡,他跟養魚育種打了一輩子交道。

“這種魚春天投魚苗,當年就可以上市。”金萬昆指著魚池裡的魚介紹說,這種魚叫“津新鯉”,普通鯉魚,春天投魚苗,當年只能長一斤多,而這種鯉魚生長速度快了一倍,因為長得特別快,又被養殖戶叫做“超級鯉”。

讓北方有了白鰱魚,僅是他成就的第一步

津新鯉

“津新鯉”這個苗種就是金萬昆帶領團隊,經過12年的培育成功的。每年4月到6月,是鯉魚的繁殖季,養殖場都會把種魚補上來,放到催產池裡催產,這種魚的種魚比同樣年齡的魚要大1。5倍,產卵和產精量也多了1倍。而當初為了把“津新鯉”培育成功,金萬昆從選種、餵食、水質等方面下了不少功夫。

金萬昆對記者說,為了能掌握“津新鯉”每天的進食情況,他自己設計了專門用來給魚吃食的魚臺,在魚池裡固定四個木樁,再把紗網分別釘在木樁上,這樣,一個魚臺就做好了,看似簡易的魚臺,卻非常實用,當魚食撒進池塘後,不會馬上沉入池底,而是落在紗網上,一方面節約了魚食,同時也幫助他們在做研究的時候掌握魚的進食習慣和數量。

“這些魚都是我們馴化過的,很聽話。”育種場內的魚池邊,一個年輕小夥右手拿著小鐵錘,左手拿著一個鐵疙瘩,敲個不停,敲了四五分鐘後,他拿起身邊裝滿魚食的鐵盆,一把一把的把魚食撒向魚池中,剛才還很平靜的水面,頓時像開鍋的熱水沸騰了。

“馴化其實就是為了讓魚能集中吃食。”金萬昆解釋說,冬天魚進食少,所以餵食不是很頻繁,到了夏季,每天餵魚都要定時定點,你在餵食的時候,怎麼能保證魚都能吃到,這是問題的關鍵,所以想到了這個敲鐵的方法來馴化魚群。

從小隨父母打魚為生

1932年,金萬昆出生在一個貧苦的漁民家庭,父母靠打魚艱難撫養包括金萬昆在內的兄妹10人,漁民沒有固定的住處,四處漂泊,以船為家,一家老小擠在破舊的漁船上,漂泊到薊運河水系打魚。

金萬昆是家裡的老二,漁民的兒子,似乎從孃胎裡就懂得如何適應漁船上的生活,從懂事起,金萬昆就知道該如何幫父母分擔勞動,看見母親在燒火做飯,他就主動上前幫忙添柴,看見父親收網累得滿頭大汗,他也小臉漲得通紅,用力幫父親拉網。童年的生活雖然辛苦,但是有父母在身邊,讓金萬昆覺得很踏實。

“為了吃飽肚子,我11歲就外出給人家做幫工。”隨著家裡幾個弟弟出生,金萬昆父母捕魚的營生無法養活幾個孩子,金萬昆說直到現在還記得,有一天,父親把他叫到跟前說,“你已經十一歲了,懂事了,咱家的生活實在太困難,你下面還有兩個弟弟,你哥哥可以幫我乾點活,你到四大爺家的船上幹活吧,我跟他說好了,這樣家裡還少一張吃飯的嘴。”

“我當時真是含著眼淚答應的。”小小年紀的金萬昆,看著父親三十五六歲就已經滿是皺紋的臉,理解父親的艱難處境,第二天就背上用麻袋片打包的小棉被出發了。

雖說是親戚,上了人家的船,想有口飯吃,就要認頭幹活,做飯、洗碗、看孩子、捕魚、拉縴樣樣都沒落下,懂事的金萬昆也很招人喜歡。半年以後,天旱無雨河裡沒有水,更別提捕魚,眼看著親戚家日子也過得窘迫,金萬昆就自己提出離開,不給親戚添負擔。

離開親戚的漁船,金萬昆一路打聽活計,一路靠要飯充飢,走了半個多月後,在一處村莊遇上了一個遠房表姨,金萬昆就這樣又一次被收留了,但收留的前提是要幹活,多打魚才能吃上飯。從那之後,金萬昆早起晚歸和表姨夫一起打魚,一同賣魚。

“我打小性格就倔,決不受人欺負。”金萬昆說,雖然從小就離家在外,可遇事講個對錯,決不讓自己受半點委屈。

金萬昆回憶,這個遠方表姨家有個小自己3個月的表弟,有一次趕上風雨交加,漁船逆流而上,需要有個人在河邊拉縴,這活兒就落在金萬昆和這個表弟身上,冒著大雨,金萬昆憋足了勁站在河水裡,彎腰弓背使勁拉船,可一扭頭髮現,表弟卻早就上船吃起了餑餑,儘管這樣,金萬昆也沒有生氣,只是告訴表弟吃完了趕緊來幫忙。“你就是我們家的僱工,讓你幹就幹,還管起我來了,德性。”金萬昆說,當時雖然年紀不大,可聽到這樣的話,真的氣壞了,他轉身就去跟表姨告別離開了。

“人要活得有骨氣,不管你是在什麼環境下。”小時候那段做幫工的生活,吃的苦受的累,幾十年過去,直到現在金萬昆都還記得。

23歲當選漁業合作社社長

1955年蘆臺鎮成立漁業合作社,漁民們一致推選23歲的金萬昆做漁業合作社社長。成立漁業合作社,主要工作就是捕魚,由於捕魚業績突出,金萬昆出席了當年的農業表彰會,會上他比別人多了一份實物獎——魚苗。

“除了獎章外,我還收到一張紙上面寫著獎勵3000尾白鰱魚苗。”金萬昆說,那次大會結束後,自己受到上級領導的囑託,一定要把這3000尾魚苗養好,要讓南方魚苗在北方開花結果。

雖說是自幼與魚相伴,可都是捕魚,養魚從來沒幹過,金萬昆帶了魚苗回到村裡,開始號召大夥挖坑養魚,那時候,金萬昆還是村裡最大漁船的船長,為了魚苗有人照顧,他特意找來村裡的兩位老人幫忙照看,每天傍晚下船後,不管多晚,他都會到魚池看看,觀察水質、測水溫、看魚苗吃食情況,一坐就是三四個小時。

讓北方有了白鰱魚,僅是他成就的第一步

培育3000尾白鰱魚

“等到秋天一出池子,我沒想到長這麼好,有上萬斤,北方這才有了白鰱魚。”養殖的白鰱魚每條都長到一公斤左右,金萬昆養殖白鰱魚成功的訊息轟動了華北地區,一下成了眾人學習的焦點。

從目不識丁到發表論文

1958年,上級領導點名要金萬昆去江蘇學習家魚人工孵化。家魚人工孵化,在當時屬於高科技研究,培訓班裡教課的老師都是教授,學員也都是大學本科以上學歷,而唯獨金萬昆是隻上過18天掃盲班的農民。

“當時接到去學習的通知,確實有點擔心。”金萬昆覺得自己文化程度本來就低,還要跟這麼多行業內優秀的技術人才一起學習,這差距可想而知。可既然上級領導相信自己,他就不能辜負囑託。金萬昆還記得,那次培訓班裡共有42人,重點學習白鰱的催產孵化,每節課都有大量的內容需要做筆記來增加記憶,而做筆記這事,金萬昆也鬧了不少笑話。

有一次,課上老師提到了一個專業名詞叫“絨毛膜激素”,金萬昆不會寫“毛膜”兩個字,可當下如果不記下來,今後複習的時候很難想起來是什麼,情急之下,金萬昆腦子裡想了一圈自己認識的有限的幾個字,提筆寫下“絨媽媽”,“課後大家都要看我的筆記,我真不敢給他們看,我嫌害臊。”

經過40多天的學習,金萬昆掌握了白鰱魚人工孵化的基礎建設,同時結合自己從小對魚兒習性的瞭解,雖然識字不多,但這些家魚人工孵化的步驟,全都牢牢記在心裡,回村後二話沒說,就把育種的催產池建好了,開始研究繁育孵化。

“每個人都是我老師,我必須從他們身上學幾個字回來。” 金萬昆越來越感到文化的重要,對知識的渴求已達到了吃不香,睡不著的程度,他心裡明白,沒有文化,想攀登科技高峰,搞出點名堂來,簡直是天方夜譚。

讓北方有了白鰱魚,僅是他成就的第一步

金萬昆記錄的學習卡片

為了認識更多的漢字,金萬昆從新華書店買回來一本新華詞典,晚上開始在油燈下自學,第一步,他先學習拼音字母,上小學的女兒就是教拼音字母的老師,他很快掌握了按拼音找字,第二步查漢字部首,什麼字,查什麼部首,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實踐。掌握了查漢字部首的要領方法,熟能生巧,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很快就能隨便寫出一個字了。

金萬昆說,自從走上水產育種這條路,看書學習已經成了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62年間,光字典就翻爛了十幾本。現在,金萬昆再也不是那個目不識丁的農民,先後在國家級水產刊物上發表論文58篇,編輯出版了5部淡水魚育種專著。

(記者 汪卓)

Top